全民健身背景下终身体育运动方式特征、理念及基本结构刍议

2020-05-07 13:11张得保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竞技运动体育

张得保

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使广大民众的工作与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伏案工作的时间大大增加,这直接导致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相对减少,肥胖等各种基础性疾病日益增多。相关研究表明:亚健康群体不断扩大,人口健康问题令人担忧。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意识到,对竞技体育的强势投入,“不利于大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开展,影响了国民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伴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性文件的出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均衡与协调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为此,在全民健身热潮日益高涨的大环境下,研究与探讨“终身体育”的基本要义及其正确理念下的运动方式,揭示其内在的特征及其基本结构,指导广大民众科学锻炼,调整不合理的运动方式,为全民健身运动更加科学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深圳大学图书馆网站,进入多媒体数据库,分别输入关键词“终身体育”和“运动方式”对出版的SCI来源期刊、特别是2005年以来的核心期刊、CSSCI进行检索,查得相关论文158篇,选取与本研究高度相关的论文近30篇进行重点研读,获取相关理论支撑。

1.2 专家访谈法

通过电话等方式,对工作在竞技体育部门部分项目中心负责人及一线工作人员进行访谈,获取相关现实状况,作为本论文的观点支撑。

1.3 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方式,对长期从事某一固定运动项目进行竞技比赛的业余团体和单位进行问卷调查,获取第一手材料,支持本论文研究观点。

2 “终身体育”运动方式基本特征

2.1 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资料显示,大约20世纪60年代,“终身体育”一词开始出现,源于“终身教育” 一词的引深与扩展,8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体育界众多学者,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终身体育”的习惯养成、能力与意识的培养、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衔接等方面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成果。“终身体育”的提法及其行为方式逐渐被人们接受,并逐步发展成为广大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完整的一生,机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体育活动整体而言,“按人成长的阶段与经历的社会过程把终身体育划分为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在职体育和职后体育 4个阶段”。人一生不同的年龄段,机体会显现出不同的生命特征,生活、学习、工作等的不同阶段,所需运动方式要达到的目标与任务也不尽不同,“终身体育”运动方式应该围绕人的生物年龄的发展变化来进行。

终身体育上述4个阶段的划分涵盖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中老年、老年5个具有明显生命特征的年龄段。根据人的成长与接受教育的规律,处于学前体育和学校体育阶段的童年、少年及青年中青年前期,是“终身体育”的起步与发展、成熟与稳定阶段,从最初的开发智力、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需要到增强体质、保持健康体能,应该遵循以游戏、体适能锻炼、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线的家庭体育教育、学校体育教育到社会体育活动的发展模式。进入中年以后,机体功能等方面开始出现转折,体质和生理功能等方面开始下滑,新陈代谢速度变缓。在这一阶段,心脏的供养能力、肺活量、肌肉力量与肌肉比重、骨骼含钙量等明显的呈逐年下降趋势,伴随着年龄的递增、更年期等生理现象的出现,慢性基础性疾病也开始显现,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也不如青年时期。因此,应从竞技项目为主的运动方式、逐渐过渡到健身、保健、休闲体育为主的体育活动阶段,逐步淡化运动方式的竞技与对抗功能。在从老年前期步入老年阶段后,人体机能显著下降,机体基本上不再适合激烈的具有竞技性的对抗运动,以传统养身、休闲体育为主的身体锻炼是这一时期的主要运动方式,这是规避竞技对抗类运动方式对机体产生伤害风险的有效手段。

人一生的整个生命过程,机体生命特征在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运动方式的变化也应该随人的体质变化特征而做出相应的方式调整。100多年前,毛泽东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体育之研究》就写道:“体育者,人类自养其生之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律次序之可言也”。而这里的“有规律次序之可言”就是“终身体育”运动方式要遵循人的生命发展过程的“动态性”规律,在其不同年龄阶段,对应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此“规律次序”,一方面揭示了人的生命过程的变化性,另一方面彰显了运动方式的多样性特征。

2.2 运动方式的功能互补性

体育运动项目成千上万,运动方式千差万别,其目标与功能各有千秋,竞技体育的重点在于提高体能,创造优异成绩,传统体育的重点在于提高生命质量修身养性,在运用各种运动方式进行“终身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相互之间会体现出功能互补的特征。这主要表现在运动方式相互之间的协调共进,共同促进人体健康发展。当今社会较多“终身体育”者,时常把“重在参与”的运动理念抛之脑后,过度追求速度、力量、耐力及比赛输赢所带来的刺激与愉悦,这种高度竞争的弊端所带来的机体的超负荷运转与伤害,需要一些没有对抗性的、强度适宜的、具有养身保健功能的健康运动方式来对身体进行一定程度的“调和”与“修整”,以此来“缓解”或“修复”机体的疲劳与损伤。特别是进入中年以后,根据人体生长规律,机体不再适合激烈的、强度较大的同场对抗类“竞技比赛”项目,运动方式宜逐步向“休闲养身”类过渡,中国传统的养生气功,如五禽戏、八段锦、各式太极拳等,其动作虚实变换、舒缓连绵,刚柔相济、动静相兼,如行云流水、导引吐纳,内运外动,具有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力的特殊功效,在经过上百年、甚至千年的文化传承后,已经形成了系统的体系,具有各自独特的理论、方法、和运动形式,其健身养身功效,国内外众多对比实验研究已经对其实际应用的价值给予了证明与肯定,尤其是以陈、杨、武、吴等门派为代表的太极拳运动,已经“成为竞争社会中健康运动方式的最佳选择”。这些以有氧运动为主,强度适宜的运动方式,即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周易》《中庸》等古代哲学著作的“用中”、“养身之道”,又与现代体育科学理论中的“体适能”一词中的“适当”字义相通。长期运用此运动方式锻炼,利于“修身养心”,缓解释放紧张的压力、恢复竞技体育运动所带来的机体的损伤与疲劳,达到强身健体、防病祛病、延年益寿,其养身保健功能是竞技对抗类体育项目所不具备和无法取代的。协调与运用不同运动方式进行“终身体育”锻炼,充分利用与挖掘不同运动方式相互之间的功能互补,有利于身体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提高生命质量。

2.3 运动方式的差异性

“终身体育”运动方式首先取决于民众对健康观念的真正理解。众所周知人的寿命长短除了和健康状况、人类种族、生存地区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社会制度与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相关外,个人的主观生活方式与习惯更为重要。因为个人生活方式是人的生命质量的外在表现,缺少运动的生活肯定是不利于人的生命健康的,有统计数据表明:至今生活方式所导致的疾病,已占人类死亡率的50% 以上。为此,通过各种各样运动方式,去改变影响寿命因素中的不利因素向有利因素转化,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终身体育”的重要手段。

“终身体育”在某种程度上受国家体育发展导向及整体发展水平的影响,其国与国之间的制度与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对民众所采用的运动方式的影响也会产生很大的差别。“终身体育的开展程度与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相关,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开展终身体育的程度也不一致”。众所周知,美国是体育强国,体育高度职业化,据美国之音健康节目报道,美国民众日常最喜欢的运动方式排序:第一是健身走(FITNESS WALKING),第二是慢跑(JOGGING),其次是游泳与有氧健身操(SWIMMING AND AEROBIC EXERCISE);而我国几十年的以西方竞技项目运动方式为主的学校体育课程的教育,加之“奥运金牌”效应对青少年的影响,青少年大多以身体对抗性的竞技体育项目为主,并养成了成年以后对竞技体育项目运动方式的延续,而忽略了传统运动方式及竞技项目运动体适能方面基础的建立和学校教育。同时,“终身体育”运动方式也受气候冷热悬殊自然环境所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特征。比如中国,气候条件温暖,受改革开放影响的经济发达地区,其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明显高于东北、西北寒冷贫困地区,差异性特征显著。这说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经济条件、人文传统、种族等因素存在的巨大差别,形成了“终身体育”运动方式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既包含因国家、地域、种族不同之间的差异,也包括同一地区因个体性别、年龄、职业、生活习惯、体质等状况不同而存在的个体差异。“终身体育”运动方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特征。

2.4 运动方式的目标一致性

由于“终身体育”运动方式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无论是在青少年时期以游戏和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学校体育,还是在中老年竞技体育项目向养身保健逐步转变的过渡时期,其运动方式的多样性、重复性、阶段性、互补性等决定了其最终目标的一致性特征。因为“终身体育的终极目的是实现健康老龄化”。尽管人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千差万别,但作为优化生活方式、贯穿人一生的“终身体育”,自始自终都肩负着不断优化竞技运动及非竞技活动所需要的体适能和身体组态,各种运动方式相互协调,共同肩负着提高人体本身的体适能水平增强体质以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优异成绩,以达到延年益寿的最终目标。如同建设一座高楼大厦,需要挖地基、砌墙壁、粉刷、封顶等不同的施工阶段,所用的建筑材料包含了多种门类,但其最终目的是建造一座整体完美的大厦。“终身体育”的各个年龄阶段所需运动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在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前提下,不断增强个人体质,最终目的是:延长有质量的生命,能为社会多做贡献。

3 “终身体育”理念及其基本结构的构建

3.1 相关学者提出终身体育的理念是:“第一,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全发展的人。第二,培养具有健全的体魄和高度适应能力的人。第三,改善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延年益寿”。理念引领方式,在中国全民健身背景下,“终身体育”有其对应的释义范畴。然而,不少民众对“终身体育” 一词的解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误。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把它狭隘局限的理解为:一生只坚持从事一项体育运动,把“终身体育”等同于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职业体育”;甚至一定数量的民众理解为“不管什么项目,只要终身坚持运动就是终身体育”。“终身体育”绝不是单一化的一种运动方式坚持一辈子——“终生一项体育”,或者“只要坚持运动就行”的简单之事,而应是根据人类自身生物年龄发展的不同阶段,为促进机体健康发展,不断进行的体育的学习与运动、不断的进行“育体”的整个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运动方式等方面会体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

笔者通过专家访谈,除了解到高水平专业队竞技运动员职业伤病较多,并普遍存在各个项目中之外,还对长期从事网球、羽毛球两个比较流行运动项目的业余团体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走访,调查对象基本上固定每周活动2-3次,每次活动2小时左右,活动方式多以该项目对抗比赛的形式进行,除去个别因业余比赛拉断跟腱严重受伤退出的人员外,基本情况如下。(见下表1)。

表1 竞技性隔网对抗项目群众团体伤势基本状况

与此同时,对某单位两年一次的职工篮球赛也进行了跟踪了解,职工参加年龄段跨度从25岁至60岁之间,比赛有20多个球队,人数约 300 人,每周2场比赛,一个多月的比赛下来,除因场上碰撞发生的轻微外伤以外,急性腰扭伤、腓肠肌肌肉拉伤、踝关节扭伤等受伤人数40多人。约占总人数的15%。

从上述调查中不难发现,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如果长期从事某一固定的运动项目进行竞技比赛,或者不去考虑年龄及平时对该项目活动是否具有系统性等客观因素,在短期内“急功近利”的开展群体竞赛,这将不可避免的会造成参与者机体局部的运动劳损甚至是严重的运动损伤。这里并不是否定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在“终身体育”上的体育功能,因为,尽管从事这些运动项目的初衷是想通过锻炼来促进身体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但由于竞技对抗性项目比赛巨大的趣味性、刺激性等,参与者会不由自主的通过竞赛输赢的方式来进行。如果自身没有从基础开始进行过专业化、系统化的运动训练,加之运动量与强度在比赛中的不易掌控,日积月累或短期多次的激烈高强度的对抗比赛,机体在这种大强度中,必然要承受高于平时的超负荷运转,极易形成运动伤害。正如部分学者所言:“如实地说,竞技运动是一种损害人体健康、牺牲人的青春和体质的运动”。“体育中滥用竞技追求的目标和方式”,将不可避免的“导致身体伤害乃至人员伤亡等恶性事件”。一种运动方式“坚定不移”“忠贞不二”,一生只从事一项竞技体育项目,单纯一味的用竞技替代体育,把竞技对抗类运动项目作为“终身体育”的选择去追求,通过参与竞技对抗性项目而去赢得比赛的方式进行“终身体育”锻炼,显然是不符合“终身体育”的真正要义的。“终身体育”的运动方式需要科学掌控。

3.2 “终身体育”基本结构的构建

崔树林认为:“终身体育作为一种发展过程,个体要连续地经历着不同的人生阶段和变化的相互作用的过程。”鉴于世界卫生组织与中国关于年龄段的划分在阶段之间的过渡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交叉与重叠,加之“终身体育”运动方式在不同的年龄段方面,也存在着竞技体育项目与保健休闲养身体育项目之间和谐互补的边缘模糊现象,在充分认识上述“终身体育”运动方式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基于“目标一致性”特征,结合“终身体育”年龄阶段的实际状况,“终身体育基本结构”应如下图1所示:

图1 终身体育基本结构图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终身体育”应根据人类自身生物年龄的不同阶段,结合自身和社会的需要而不断进行更新运动项目,完善运动方式的一个相对科学完整的“身体教育”过程。

4.1.2 “终身体育”的运动方式,具有多样性、协调互补性及差异性特征,相互间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与客观规律,在人的整个生命的运用过程中,体现出目标的一致性特征,其追求的最终目的是具有生命质量的健康长寿。

4.1.3 正确理解“终身体育”的要义,了解其运动方式的基本特征,掌握“终身体育”基本结构模式,有利于合理开发与配置体育资源,科学指导全民健身运动。

4.2 建议

4.2.1 改变对“终身体育”理解的盲目性、片面性和局限性,科学化选择与制定“终身体育”最佳运动方式。克服在中老年阶段过度追求竞技比赛输赢的极端行为,淡化竞技运动方式的比赛功能。

4.2.2 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要结合“终身体育”运动方式的阶段性等基本特征,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参与者的运动基础,所处的年龄阶段等,进行科学安排。。

4.2.3 加强学校体育课程教育中运动健身知识与方法的学习,增加中华传统养身与保健体育内容的课时比重。重视传统体育、养身保健体育、休闲体育在“终身体育”中的特殊功能与互补作用。

猜你喜欢
竞技运动体育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不正经运动范
我们的“体育梦”
花与竞技少女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同台竞技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