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学立意、彰显制度自信

2020-05-06 09:00章光伟金梁芳
中学历史教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民主制度政治

章光伟 金梁芳

教学立意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情,在分析教科书文本的基础上,所确定的一节课的主题思想”[1]。在《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课教学中,教学要确立“人民的抉择、制度的自信”为教学主题,通过创设情境、探究史料、拓展思维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内容,提升民主意识,彰显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学习的认知准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期待和参与需求激发学习动机。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得以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发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2]本课内容中涉及不少政治学概念和术语,抽象的历史概念多,对学生而言理解难度大。教学中以“延安窑洞对话”导入该课,通过问题设置,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945年7月初,民主人士黄炎培到延安考察。黄炎培问:“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毛泽东:“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设置思考问题:新中国是怎样走上这条“新路”的,这条“新路”新在哪里? 让学生带着这些疑惑,引发探究的兴趣,进入本课的学习。通过呈现“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大历史事件”的表格,分析新中国为什么能走上民主政治这条“新路”。

“一个国家民主政治的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是由这个国家特定的历史和国情提供的,历史进程中的重大矛盾产生制度需求,而特定的制度需求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个国家民主政治的类型及主要内容。”[3]结合教材,学生可以归纳新中国初期的阶段特征,认识到新中国的建立为国家政治建设逐步展开奠定了牢固的基石。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制度适应当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需要。

二、甄选典型史料、厘清历史逻辑

基于史料的教学是历史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师生理解历史事件、評价历史人物的重要渠道。本课的核心知识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何构建三者之间的逻辑联系,通过甄选典型史料进行合理解读,让学生认识新中国初期三大民主政治制度都得到人民的拥护,都是立足国情,逐渐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

材料一: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政协制度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产物,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制度。政协制度的确立,得到广大知识分子的拥护。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共事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共同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材料二: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通过史料呈现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的盛况,教师进行适度提问“参加会议代表们会有怎样的感触”引发学生去关注、思考和讨论,进一步体会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是新中国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步骤,是给予人民幸福感的伟大实践,得到人民的积极拥护和赞许。[4]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中国逐渐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都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的友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为引导学生将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分析、认识,特设计以下表格,帮助学生理解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是立足现实条件,结合阶段任务,逐步推进建设民主政治的过程。

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工业化基础得以基本奠定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三、拓展认知视角、挖掘教学内涵

历史学习应当会通中西、贯通古今,对历史事物进行长时段、宽视野的比较分析,让学生明晰事件的发展历程,拓展认知视角,增进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提升历史解释素养。围绕本课“彰显制度自信”教学主题,通过整合史料进行宏观比较,以探究思考的形式来挖掘教学内涵,让学生明晰中国近代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体会中国人大制度与西方代议制的区别。

【例1】 纵向比较:中国近代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君上大权颁行法律,反映封建君主专制的本质。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确立民主共和政体。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开创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通过比较中国近代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从专制到民主;从资产阶级民主到人民民主的过程,民主的范围在扩大。

【例2】横向比较:中国人大制度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区别

运用表格,学生从对新中国的人大制度与西方的代议制比较中理解各自“特色”,进而深入理解“政治文明融通性与独特性,借鉴性与创生性相统一”,形成尊重政治文明多元性的价值观。[5]通过宏观的整合比较,让学生感受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既是与国情相结合,又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引导学生尊重文明多样性,感受“和而不同”的魅力。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广阔沃土,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是适合中国国情和社会进步要求的选择。[6]

四、回归公民教育、确立制度自信

中学的历史教学的根本立足点是落实“人”的价值,培养健全人格的公民。历史教学理应是公民教育,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辩证理性地看待民主和体悟民主的真谛,养成学生的公民意识。[7]本课教学需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新中国的民主如何实现人的价值? 教学中通过张元济、罗祥银、才旦卓玛等人的情境叙述,让学生理解新中国的民主政治是兼容并蓄、协商式的民主,广泛参与、普遍的民主;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真正人民当家作主。

材料三:张元济提出《共同纲领》第3到6条,“拟请补入‘航业”,这两条均已采纳。他提的另一条关于“爱科学”的增补意见,并未进入修正案,周恩来为此专门派人向他解释不录之理由。张元济边听边微微颔首,中共领导人对自己意见的尊重,殊为可感,与当年戊戌变法时,跪着与光绪帝议事的情景,确乎天差地别。[8]

材料四:在旧社会,我们劳苦大众饱受剥削压迫,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吃不饱、穿不暖,更别提自由和权利了。是中国共产党让劳动人民翻身得解放、做主人。“要不是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一个普通农民不可能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到北京代表广大人民去讨论国家大事,选举国家领导人。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浙江省代表罗祥根

材料五:藏族歌曲家才旦卓玛有一首代表作是《翻身农奴把歌唱》。她在接受报纸采访时表示:我出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都曾经是农奴。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6年我参加了北京参观团,穿着崭新的民族服装来到了天安门,兴奋不已。

通过材料呈现民主党派、普通农民、少数民族代表对新中国民主政治体制的认同,体会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新气象,认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推动人的价值真正实现。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和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三大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我们应当拥有制度自信,因为我们构建的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

“民主的运行,关键是要使民主的程序和机制运转起来,民主政治不会自发运转,它需要人民自己和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官员去推动和实践。”[9]在本课的结尾,通过五星红旗的图案和曾联松的故事,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民主政治不只是政府的事,“国家大事与每一位国人都有关”,我们生活在民主中,不仅要认同维护她,更应当认真履行自己的民主权力。[10]作为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民主,我们要珍惜民主权利,提高民主意识,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这也是本课教学着力培养公民民主意识的价值所在。

【注释】

[1]陈志刚、于萍:《也谈教学立意的理解与实施》,《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年第12期。

[2]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205页。

[3]房宁:《民主政治十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6页。

[4]田国华:《理解: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有效路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年第5期。

[5]马巧高:《教学设计应凸显主题立意——以“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为例》,《教学与管理》2013年第25期。

[6]李正平、张勇:《情境与问题:有机融合构建生动课堂——以人民版“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为例》,《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年第2期。

[7]周靖、罗明:《核心素养:中学历史学科育人机制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285页。

[8]陈扬勇:《建设新中国的蓝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78页。

[9]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访谈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64页。

[10]胡斌:《情境化:落实素养的必经途径——以“新中国初期时期的民主政治”为例》,《中学历史教学》2019年第5期。

猜你喜欢
民主制度政治
中国式民主
办公室政治
第1课夏商周政治制度教案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尼日利亚 民主日
讲政治要防止几个误区
某些单位的制度
政治法律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
检查一下自己的“入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