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雪
在长期的实践中,古人创造了大量的汉字,经过了千年的传承,汉字拥有着巨大的意义,其生命力的存在更是它本身的规律决定了。学习汉字作为儿童学习书面语言文字的第一阶段,儿童掌握的识字量、词汇量越多,认识事物能力越强,思维发展就越迅速,表达形式也越丰富。因此学习汉字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认识字,更是通过识字过程学习更多。
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不仅数量多,而且有很多同音字和形近字,这些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只有真正理解它们的意思,才能正确的运用汉字。《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培养小学生智能的重要途径。识字能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事物。如何加强识字写字教学,降低错别字现象,值得老师们更深入地进行研究和实践。
辨清字形,理解字义,掌握规律
对于字形相近,容易引起错觉而写成别字的,就错觉所在,进行辨析,帮助学生突破字形难点。如针对“仰”易错为“抑”,“眨”易错为“贬”,“慨”易错为“概”,教师指出这类字字形差别的特点是“字的左半部不同,右半部相同”,让学生注意辨清。针对“徒”易错为“徙”,“折”易错为“拆”,“捐”易错为“损”,教师指出这类字字形差别特点是“字的左半部相同,右半部不同”,让学生注意辨清。通过教师的帮助分析,学生会加深对这些易错字的理解,从而突破字形难点,减少这类错别字的出现。
有些容易混淆的字,应指导学生从基本意义上加以辨清。如“矛盾”的“矛”错为“茅”的,便可指出前者是长柄有尖的武器,后者是草木植物。也有的错字错在成语里,如“拾金不昧”的“昧”错写成“味”,便可指出前者当“隐藏”解释,成语意思为拾到东西并不隐瞒下来。如写成“味”成语就解释不通了。这些错别字皆因未懂字义、词义,因此教师要着重讲清字词的意义,学生用起来就会注意该用哪个意义的字了。
有些错别字主要是由于学生不了解字的构成而出现的。在纠正错别字时,教给学生一些关于字的偏旁、字的音形义的基础知识,帮助他们掌握字的规律,错别字就容易慢慢减少。如“暖”学生易写成“目”旁,教师就可跟他们说明太阳一晒才暖和,所以古人写成“日”旁,而不写成“目”旁。这类结构相似而不易分清的偏旁有“冫与氵”“阝与卩”“木与扌”“广与疒”“廴与辶”“冖与宀”“文与欠”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分析,让学生掌握形声的特点。
摸准情况,严格要求,勤于整理
一些常出现的错别字,虽被纠正多遍,可为何有的学生仍错呢?原因是有些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记不清的字,往往不求甚解,既不查字典,也不请教别人,对错别字视而不见或习以为常。
勤查字典 要求学生必须有一本字典。纠正错别字,勤查字典是十分必要的。学生读书或作文,常会遇到一些生字,念不准音也不了解它的意义;有的字虽然认识,可念不准音;有的字能读出音却不了解意义。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一定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来正音辨字的习惯,从而减少错别字的出现。
制作表格 制作错字表格,要求学生把自己作业和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集中起來加以整理纠正。学生填表时,既要查字典,又要经过思考,本身就是辨认正误字的过程。如填写字音栏可以帮助学生辨别因音读不准而产生的别字;字义栏可使学生辨别因字义理解不透而产生的别字。同时,根据这个表格,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错别字做到心中有数,帮助学生纠正时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严禁自造 有的学生信笔写来或受到社会不规范用字的影响,任意造字。如把“武”多写一撇、“纸”多写一点,这是画蛇添足;如把“或”少写一撇、把“冷”少写一点,这是残足断臂; 如把“解”的右边写成“羊”,“数”的左边写成“由”,这是用不规范字。针对这些学生,教师应严格要求他们的字要写得规范,写得正规,既要合乎笔顺,又不能多或少一笔。同时帮助学生弄清楚这类错别字的特点,来帮助他们及时消灭该类错别字。平时,教师对批改试卷、练习中出现的错别字要严格要求其认真订正,对没有错别字的或消灭错别字较快的学生要及时给以表扬。
结合语境,加强运用,重视积累
教材中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生字的语境,把识字和阅读紧密结合起来,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也能更好地联系上下文内容正确运用汉字。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字、阅读习惯。
首先,初读课文时,可以借助字典、词典学习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写出同音字或形近字的读音和字义。
其次,遇到不理解的字或词,首先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借助工具书对字义、词义进行验证,进一步加深认识。
再次,注意阅读教学和写作相结合,多给学生练笔的机会,当学生拿不准要用哪个字或者不会写字的时候,要求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解决。
最后,注意平时字、词、句、段的积累和运用。
要读书、作文必须先识字写字。加强课外阅读,定期组织竞赛,在识字写字时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的培养等方法,都能比较有效地帮助学生降低错别字的出现。此外,作为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长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