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建如
新课程把促进学生生命的发展、促进学生主体生命质量的提高,即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合作作为评价标准。“教学诊断”的核心词是“诊断”,诊断主要偏重于对“问题”“病症”的辨析与判断。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诊断,基于学生主体开展教学,可以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深度学习创造机会,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教前诊断”,提供思考的时间
“教前诊断”一般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通过这种预测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情况,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学习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因此,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课前检测,诊断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梳理、分类,再针对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如在高中物理人教版新教材第二章第四节《自由落体运动》中,“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特别好的素材。因此,我针对“伽利略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以系列问题链的形式在课前布置给学生,以问题引领学生回归教材,从教材中寻找问题答案——伽利略通过科学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实验验证与逻辑推理相结合,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学生通过问题链与大师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受逻辑与实验论证的力量。
通过“教前诊断”,教师结合学生的问题对教学进行反思和修改,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加强学习诊断,教师精确了解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使课堂能够基聚焦学生问题,做到了尊重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
“教中诊断”,搭建深度思考的平台
“教中诊断”,即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表现、情感、态度、交流发言和由此反映出的思维状态等,对学生的问题做出诊断。交流讨论、设计实验、课堂练习等方式既是搭建学生活动思考的平台,也是教师诊断的载体。借助这些载体,教师可以关注问题,聚焦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进行“课堂诊断”时,要注意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对同一现象或同一方面的问题,也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观察和思考,要善于多问几个“是什么”或“为什么”,多问几个“怎么样”或“还可怎么样。
“教中诊断”与“教前诊断”有紧密的逻辑关联。比如,在自由落体的“教前诊断”环节学生问题比较大的是让学生设计小实验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说明物体下落的快慢与重力大小无关。对此,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并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方案,每个小组再推选一个学生展示说明自己的设计,最终设计出了几个方案。在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时,教师要观察学生的行为,因为观察学生、与学生交流都是“教中诊断”。此外,学生的另一个难题是说明伽利略是如何得出自由落体规律的。针对这个问题,我在课前检测环节,把问题进行了分解,课上出示了伽利略的手稿,并要求学生分小组计算,最终明确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提供伽利略的手稿帮助学生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实验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搭建了积极交流的平台,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了伽利略的逻辑推理过程。
“教中诊断”应基于学生的问题,利用一定的方法、手段,让学生充分活动,教师观察学生,与学生交流,倾听学生之間的交流,找到学生的新困惑,通过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抓住学生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选择恰当的处理方法解决问题,始终聚焦学生最关注的点和困惑点。
“教后诊断”,提供及时的评价与反馈
“教后诊断”主要是通过课上检测、课后作业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教学效果是否高效等的检测,也是对学生教前诊断出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所学内容的检测。其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深化所学知识,更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形成技能和能力,因此检测题要与“教前诊断”“教中诊断”的问题密切联系,依然要聚焦问题有目的地设置检测题。
在伽利略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我设置了“出示斜面示意图,让学生选择图片对应的研究方式”的检测题,只有学生透彻了解了整个研究过程才能完成。同时,物理学科的典型特点是强调实验与应用,因此我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动手实验把刻度尺改成一把反应时间尺。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刻领会自由落体的规律,而且生动地应用情境让规律变得鲜活,学生的参与热情更高,效果更好。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关注物理核心素养。“教学诊断”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础,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深层理解,提升学生提取并整合信息能力。因此,加强“教学诊断”使课堂既能“面向全体学生”,又可以实施“个性化教育”,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的精彩才是课堂的真正精彩!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红螺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