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探索

2020-05-06 09:16赵志艺
教育·校长参考 2020年4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师生

赵志艺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化,使道德教育失去活力,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这门课程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就成为了小学教育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

课程目标认识不到位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体现出课程目标是本课程的价值导向和宗旨。而目前很多教师对教学目标理解不准确,导致忽略三维目标的统一。

教学目标表述不准确 教学目标表述中如果没有具体阐述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小学生达到怎样的水平程度,这样的教學目标是不可操作的。然而,笼统的词语表述会让小学生觉得是假大空,教师设计这样的目标也是形同虚设。例如,有一位品德教师设计《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的教学目标时,将目标主体设计成不是小学生。这位教师没有认真分析教材,从教师的角度设计教学目标,不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

忽略三维目标的统一 很多教师对教学目标理解不准确,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行为与习惯强调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重在“做”,与“情感与态度”一起,构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目标。可以看出缺乏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计,忽视培养小学生的探究和创造能力。可以通过小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积极参与到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来,通过种种“亲历”行为,实现“会学”“自学”的目的。制定《道德与法治》课时教学目标时,既要整体把握三维目标,又有所侧重,突出重点。

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教学方法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师工作方式和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总和。长期以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受学科教育方式的影响,将讲授法机械地套用到教育过程中,单纯地在课堂上灌输道德知识。

重灌输,轻互动 受传统学科教学模式的影响,当前教师习惯了以单向式说教为主,知识灌输、死板的道德训诫等等,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其次,教师的旧课程观还没有转变过来,认为课程是学科知识的载体,常常机械地对着文本宣读,轻交流,缺乏师生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轻思考,教师的主导地位过于突出,课堂多数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未能很好地发挥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走向交流和对话,使知识在师生交流中重组,在师生对话中生成,在师生共享中倍增,实现师生的单向互动转向多向互动。

重知识,轻能力 小学生在道德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未能把道德教育知识的优势相应转变为小学生内在素质、实际行为和道德能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的讲授对于知识的获得过程重视不够,侧重在知识的结论及其应用上。低年级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那些过于抽象的道德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显得过于生疏。小学生这样学的知识,不仅容易遗忘,也不能灵活地运用,更谈不上使小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索与研究的方式、方法了。再加上小学生没有进行相应的课外社会实践,无法转变为他们的实际行为和道德能力,导致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做到言行一致。这样的品德课程教学模式不利于小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而且很容易导致重记忆轻理解,严重地阻碍了小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很难对小学生行为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重教法,轻学法 长期以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重视教学的教法,而忽视小学生的学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改革的意识薄弱,将小学生看作道德灌输的对象,往往把规范和要求直接告诉学生,忽视小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更多地考虑运用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较少考虑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能力的不同。

教学方向趋向于成人化

传统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程仍然采用灌输式教学,教学方法趋向于成人化,不适应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倾向”的左右和学科化的倾向,部分教师忽视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及其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重视客观的书本知识传授,对小学生灌输书本知识进行道德训诫,缺乏启发和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教学方法单一的原因:首先,由于小学教师习惯了灌输式讲授法,便于学生快速且高效的接受知识,也节省教学时间。其次,受小学品德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影响,不能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和优化教学内容,这直接影响品德教师教学方法的设计和选择。再次,专职教师很少,而是由班主任或其他学科教师担任,任务繁重,缺乏品德课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最后,考核方式存在缺陷。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作为考核科目,对教师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业成绩不去评定。因此任课教师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语数科目上,致使部分教师思想消极被动,应付式的上课,更不会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科学态度认真分析和总结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同时也应根据时代发展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进一步改进我国各级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更好地完善思想品德教育体系,探索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从而提高德育课程的实效性。

(作者单位:广东省台山市都斛镇第二小学)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师生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道德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