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娟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就是一个耗费时间的过程,尤其是对于一个刚进入校园生活开始学生生涯的小学生来说。在小学阶段培养好学生自主学习这个良好的习惯,对于今后的学习乃至于工作都是终生受益的。这要求教师耐心地和学生沟通,分析和改进教学方法逐步达到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着重分析每个学生的不同点从而针对性制定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改进计划,为了孩子养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好习惯而努力。
在预习中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作为正式学习的前奏,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不可替代的一个环节。课前先预习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架构有个大致了解。要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先培养他们的自主预习能力。在汉语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除了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强调预习的重要性,还应教导他们如何正确的预习。在学习之前,让孩子把自己的问题写下来。带着问题去听课,直到解决问题。老师可以先通读文章,下意识地引导学生一起寻找问题,记录好问题。然后正式上课时,把刚才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这样,对于加深孩子们对问题的记忆以及解决的方法,培养好学生的预习习惯和能力,让孩子更好地学懂课文有重要意义。如果预习过程中遇到了问题,那么他就会更集中注意力去听课,去听老师是如何讲解问题的。小学语文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部分,那就是阅读。阅读可以同时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去表达的能力和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學,教师要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语文就是要读出来,说出来。除了多读课本上的文章,生活中适合孩子读的好书都要鼓励孩子去多学习。多读书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还能让学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对于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帮助。学生的知识面广了,在课堂上会和老师形成更多的良性互动。
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和及时给学生解决问题对他们保持热爱学习有很大的意义。试想,当孩子上课时,这也是问题那也是问题。而且问题越来越多,每个人都会产生厌学的情绪,何况是小学生。问题多会让他的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因此,及时给孩子解答疑问题很重要。发现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有效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去发现并探索问题,遇到问题后,先让孩子们讨论解决。再在课堂把问题的答案和思路给学生说出来,然后对比他们讨论的结果。这样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的意识和自主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这种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训练,才能更好地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最后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协作,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孩子们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文字美。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去主动学习,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前者是愉快的,后者是痛苦的。只有当学生热爱上这门课后,他们的语文素养才会提升起来。要让学生具备这种能力不仅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教师更多的付出。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能脱离实践。语文作为一门实用的学科,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如何结合实践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老师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在未来的发展。在语文学习中,老师可以通过把课堂上的知识与生活中的某些场景串联起来讲课。这样不仅能加深孩子们对知识的印象,也让学生不那么地感到枯燥乏味。如何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老师是个不小的挑战。
在合作中培养团队的协作能力
在很多人的心中,老师就是知识的审判者。甚至许多老师认为越严厉,课堂效果越好,其实不然。在很多时候,我认为老师更应该是学生的聆听者和学习上的朋友,用朋友的身份去和他们相处。如果太过严厉,学生内心对你是充满畏惧的,这样达不到很好的交流。用小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尊重孩子的个性,也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所以,教师要合理适当地使用小组合作教学,通过孩子们团队间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老师要把这个态度传授给学生,遇到问题要尽量探索到问题的根源。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社会上的,人与人之间都会或多或少进行合作从而达到他们的个人目标。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起学生寻求合作的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小学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尽量多举生活中的例子。这样形象生动,学生更容易记忆。要强调的是,学生的答案未必都是标准的正确答案。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因为每个答案都是学生思考后得到的东西。应该给予他们尊重和鼓励。即便学生的答案不准确或者有问题也不能一刀切式的否决它,要用辩证的思维去引导他们。有时候,学生们讨论答案的对错的这个过程的重要性超过了答案的本身。用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更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老师们在今后教学的共同思路。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寻求合作的能力,会使他们终生受益。
(作者单位:吉林省榆树市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