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延安时期,共产党的执政方式既为局部执政,又为民主执政,具体来说,就是以民主探索所取得成果为基础,灵活运用科学理论,对民主道路进行开辟和创新。本文立足于延安时期这一时代背景,先简单地介绍了选举制度,随后结合实际情况,围绕民主选举制度展开了深入研究,内容涉及制定选举法规、建设基层政权等诸多方面,希望可以给人以启发,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选举制度
引言:作为民主政治发源地的延安,拥有形式生动、内容多元的民主选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我国民主选举的里程碑。延安时期,边区政府在党的领导下所开展的民主建设,作为延安民主模式被载入史册,由此可见,延安民主选取不仅是精神,还是制度,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的角度来看,所具有启发意义都是不容忽视的,本文所研究可以的价值,自然无法被替代,应当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一、选举制度的概述
作为民主政治基础、政治制度组成部分的选举制度,始终是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现有研究成果以发达国家、改革开放后我国所实行的选举制度为主,革命时期的内容却鲜有涉及,久而久之,原有选举制度的价值被历史尘埃所掩埋。选举制度的发源地为欧美地区,引入我国的时间是清末明初,在抗日战争时期得到快速发展,最终形成现有的选举制度[1]。延安時期,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同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帝国主义展开了斗争,与此同时,还在边区建立了民主政权,以政治生态发生的变化为依据,对选举方法、形式进行调整,最终形成符合实际情况的选举制度,由此可见,典型、全面的延安民主选举,始终拥有不能够被替代的价值,围绕其展开的研究,正在变得更加深入且具体。
二、延安时期党的选举制度研究
(一)民主即抗日
20世纪初,中国日寇横行、烽烟四起,结束长征的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召开的会议上,确定了“目前的形式是日本要将中国作为殖民地”,毛泽东以此为背景,进一步分析了党的基本任务——使中国成为领土完整、独立且自由的国家;将红军活动、各阶级人民活动汇合,形成统一革命战线。由此可见,即使身处时代洪流,党仍旧立于前列,接过了“抗日”的任务,为统一革命战线的建立注入动力。要想使党的任务得以实现,关键是发动人民,将一党专政制度打破,使新政权的建设拥有坚实基础。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人将目光聚焦到“民主”和“抗日”的关系上,提出“民主即抗日”的观点,其影响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其一,民主政治实现,其二,民主选举制度出现。抗日战争尚未全面爆发时,党就在民主运动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2]。延安时期,共产党所召开代表会议上,毛泽东对“民主政治的作用”进行了论述,明确指出,中国应从两个方面出发,逐步落实民主改革工作,一方面,用民主政体代替独裁政体,另一方面,赋予人民集会、结社和言论自由。在陕北所召开扩大会议上,党从“抗日救国”的角度出发,首次提出十大纲领,这十大纲领所反映的内容,可以被概括为“党对民主、抗日关系的认知”“民主政治的推进”等。
(二)逐步落实民主选举
1.制定选举法规
作为实现民主政治的主要形式,选举制度所具有民主性,直接决定了民主政治价值的发挥。延安时期,毛泽东所发表文章中,涉及民主选举的内容较多,例如,统一革命战线的政权,应当由人民选择的方式产生;民权主义是指人民对“抗日”拥有绝对自由。除此之外,张闻天、刘少奇等人,针对民主选举所做出论述也不容忽视,张闻天曾指出,统一战线的选举方式应为公开选举,刘少奇则认为“将当地政府改造为抗日政权”很有必要。正是因为领导者对选举的重视程度较高,才能仅花费较少时间,就制定了符合共产党要求的选举法规,保证其内容涉及原则、保障、程序等方面。
2.建设基层政权
建设基层政权的关键是获得群众信任,使群众主动参与到选举的过程中,无论是动员不充分,还是乡村工作落实不深入,均会给后续环节的进行带来负面影响,只有将党的指示和决议,落实到群众中,保证群众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获得更加全面、直观的体验,所制定指示和决议的革命效力,才能得到应有的发生。延安时期,偏远山区的群众对“民主”的认知有限,只有对选举的过程和作用进行讲解,才能保证群众选举出符合实际需求、能够发挥出重要价值的人员。抗日根据地出于落实基层选举的考虑,在宣传、组织和动员环节,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通过成立训练班、委员会的方式,形象、直观地向群众展示“选举”的流程。另外,各个边区均大量印刷了符合实际的报刊,例如,《民主洪流》(定县)《民选》(曲阳)等,报刊、宣传品的发行,同样为民主选举的落实奠定了坚实基础[3]。
3.确定选举原则
“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在主政、参政和议政等方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为“选举”。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所通过选举条例,对选举原则进行了规范,即“平等,普遍,直接,自由”。由此可知,除犯罪分子、特务汉奸、神经病患者外,在边区境内居住且年满18的人民,不受性别、民族、党派、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均具有选举权、被选举权,换句话说,无论是农民、工人还是小资产阶级,所享有选举权利相同,一方面,上述人士均有参加参议员选举的权利,另一方面,上述人员还有被选为公职人员、参议员的权利。陕甘宁边区参议员的产生,均由直接选举方式产生,抗日团体、党派单独或联合推荐候选人,使候选人数量多于应选人数量,通过差额选举的方式,保证选举所产生参议员可以代表选民。延安时期的选举口号为“民主政治、选举第一”,此口号将“选举”置于“民主政治”的首要位置。投票的方式,同样具有时代特色,例如,识字的选民用选票,不识字的选民用投豆、画杠等方式,真正做到“一人一票”,只有这样才符合“民主选举”所强调的精神,选民积极性也会得到调动。事实证明,随着选举制的提出和推广,群众政治热情空前高涨,政治觉悟大幅提高。正是因为平等、普遍的选举的存在,才使得边区成功建立起能够对民意进行代表和反映的政权。综上所述,“人民当家作主”得以实现的关键是大量农民参与到选举过程中,抗日根据地遵循的政治制度,因此而向着民主化的方向大幅迈进。
4.检查政府工作
党的执政目标是“人民当家作主”,在给予人民实惠的背景下,将人民创造性、积极性充分激发,使其拥有更加强大的战斗力与凝聚力,基于此,边区政府多次强调,将检查和选举进行结合很有必要,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及时发现并改进问题,另外,还包括识别人才,为改选和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众所周知,人员改选的前提是检查工作,因此,在选举过程中,党应为人民提供检查政府工作的途径,加深干部对自身的了解。除此之外,行政委员会还提出,大选当前,政府应加大对民主进行发扬的力度,通过自我批评结合群众批评的方式,将深藏于政权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揭发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有助于领导工作的改进,其二,暴露和人民利益相悖的分子,使人民参选、参政热情得到大幅提高。无论是共产党员,还是其他选民,均拥有参加选举的权利,基于此,《新华日报》曾发表如下言论:竞选人要想保证自己当选,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成为积极抗日分子,为多数人谋取利益,获得多数人的拥护与爱戴,只有这样才能通过选举。由此而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转变干部作风,另一方面,保证所選举参议员,可以获得人民的信赖。
(三)建设三三制度政权
出于增强抗日根据地政权所具有民主性的考虑,毛泽东层作出党内指示,要求抗日根据地对三三制度政权进行建设,以统一战线政权为原则,将政权分为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在实际选举的过程中,共产党对党内候选人、当选人数量进行限制,创造有助于非党人士当选的条件,为非党人士提供发表意见、建议的机会,事实证明,不同阶层的人士,均十分拥护民主合作精神。在三三制度政权的前提下,党对政府进行领导的方式如下:通过选举条件优越的共产党员的方式,保证占据政权领导地位的始终是共产党员。这里的“领导地位”并非绝对服从,而是利用正确决策、模范工作,对党外人士进行教育和说服,使其主动接受党的领导。关于“三三制度政权”,刘少奇曾发表过如下见解:党不愿也不能包办政府。由此可见,共产党是间接领导三三制度政权,而非传统观念所认为的直接领导,党的权利是向参议会、政府提议,只有所提出建议获得大多数人认可,才能转化为实际决定,因此,作为政治基础得到扩展的一种政权形式,三三制度政权的核心是一党领导,但是,从制度、组织等角度来看,所遵循原则既不是一党控制,又不是一党包办,而是党政分开。作为民主政权形式的代表,三三制度政权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4]。从某种角度来说,三三制度政权的出现,使人们所具有利益要求得到了直接反应,边区政府的代表性,因此而更加广泛,由此而产生的影响,不仅包括政府号召力得到增强,还包括边区建设的大幅推进、机关工作效率提高等,应当引起重视。
(四)民主选举最终反响
作为组织、推动民主选举的主力,共产党的地位不言而喻。延安时期,共产党所组织选举的形式极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为上文所提及的“竞选”。出于“使竞选制度更加完善”的考虑,党提出了“民主政治”的原则,可以说,正是边区政府所开展有别于垄断政治的选举运动的存在,才使得党的形象得到充分发挥,动员群众和巩固政权的目标随之实现,呈现在世人眼前的不再是一党专政,而是民主政治。通过研究能够看出,抗战时期,陕甘宁根据地成为专家、学者重点考察的区域,这是因为多数人都敏锐地发现了根据地的民主程度高于其他区域,例如,中外记者团于1944年前往边区参观,记者团中的外国记者普遍认为“在党的领导下,边区实现了广泛的民主”“共产党所建立机构,既不会给人们造成沉重负担,又能够对重大责任进行承担”。围绕延安民主选举展开的研究从未停止,这是因为延安民主选举不仅是制度的一种,更是精神的一种,拥有取之不尽的发展动力。
结论:通过对上文所讨论内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从本质上来说,选举制度是实现民主,换言之,选举制度的存在为民主政治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延安民主选举所体现出的民主精神,便可以佐证这一观点。延安时期,边区产生政权的途径主要是民主选举,间接表明民主选举是建设民主政治制度所不可或缺的环节,生活在陕甘宁边区的人民拥有参与选举的权利,这为共产党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芳,许门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启示[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5(02):143-150.
[2]马蕾.党在延安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经验评析[J].西部学刊,2019(04):21-24.
[3]卢毅.“因为边区有民主”:抗战时期中共声望的提升[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7,10(02):109-121.
[4]徐畅.抗战时期外国人和国内民主人士对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的观察[J].东岳论丛,2017,36(08):47-58.
作者简介:
张卜文(1976-),男,汉族,陕西延安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延安革命纪念馆副科长,文博馆员。主要从事延安时期中共党史研究与陈展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曾发表论文十余篇。2008年参与编辑《陕甘宁边区画卷》-纪念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70周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