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莹莹
摘 要:校园欺凌随着媒体和一些小视频平台的播放,被人们所熟知和了解,校园欺凌在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其实早有出现并不陌生,只不过是没有足够的重视程度。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其特殊性,这种现象更是普遍存在,他们对于言行规范的意识以及自律性和自觉性相对较差,经常出现辱骂、打架斗殴事件。然而校园欺凌事件正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理健康,甚至可能夺去一个孩子的生命,因此国家、学校、家庭需要高度重视校园欺凌问题,完善相关成册法规。
关键词:校园欺凌;职业学生;政策法规
一、校园欺凌概述
校园欺凌行为以不同的形式一直存在于校园中,只不过最近几年被媒体曝光的欺凌事件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严重,才逐渐被社会、教育工作者、家长重视起来。校园欺凌不仅是人们素质的反应,影响着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严重的会夺去孩子的生命,校园欺凌行为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教育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
(一)校园欺凌概念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及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的行为等,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是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
(二)校园欺凌原因
根据浙江大学2015年《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心理研究》数据表明有89%的学生遭受过其他同学不同程度欺凌行为,有49%的学生对其他同学实施过不同程度的欺凌行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年龄在15到17周岁,普遍是中考失利,在初中阶段不爱学习,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叛逆心理较强,爱冲动,打架事件频繁发生,其主要原因表现在学生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社会因素。
1,学生个人因素
首先有些中职学生一进入学校一心想着树立自己的威望,要有自己的圈子,自己的人;还有的同学言谈举止散漫,无所顾忌,不以为然的行为事实上已经成为校园欺凌行为。
再者校园欺凌的受害者大多性格懦弱、内向、自卑;行为举止比较缓慢,处事顾虑多,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他们自身又缺乏反抗能力纵使实施者欺凌行为比较猖狂。
2,家庭因素
研究发现,多数校园欺凌的实施者的家庭环境比较特殊,有的是单亲家庭,缺少父母的关爱,自由散漫;还有是因为家里环境有家庭暴力行为,耳濡目染,对暴力行为不以为然。受到欺凌的同学一般生活在受虐待、冷落、贫困等环境中。许多研究还表明,家庭教养方式也与校园欺凌行为密切有关。过度溺爱、放纵的教养方式,易使孩子的行为缺乏限制,导致对他人实施欺凌行为。
3,学校社会因素
学校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极大。首先对于中职学生来讲,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教师对学生欺凌行为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之间的欺凌行为发生频率。教师言谈举止也会对学生造成影响,比如经常挖苦、讽刺、责骂、泄漏学生隐私、取笑学生等等,往往成为学生之间欺凌行为的效仿对象。
其次入学之后,发现来自四面八方同学们,说脏话的水平都很高。如果你问他功力为何如此深厚,他或许惊讶这种话很平常或是骄傲地说先说一句脏话抒发感情,然后说他在江湖上受到各个流派的熏陶,才练成了如此绝技来炫耀自己的本事。
再次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行为。现代网络发达,信息量大,视频软件层出不穷,有些视频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三观。目前学生当中快手相当火爆,同学们为了能挣钱发一些他们觉得好笑,能够引起人注意的行为,而这里往往就有涉及欺凌的视频。一些影视剧里面的残暴镜头,往往也是他们模仿的内容。
(三)校园欺凌形式
1,语言方面:
有些同学言语不规范,自己不以为然的语言,缺伤害到了其他同学,说话语气凶狠急,言语之间说话带脏字。如今的职业学校,说脏话、粗话已习以为常。这种现象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场合,不分你我。有不少同学如果讓其文明用语,他们可能不知道怎么说话了。
2,行为方面:
校园欺凌不仅仅表现在对人身的攻击,还存在于一些隐性的行为,比如:在宿舍里强势同学经常指示弱势同学帮其干活;校园生活中强势同学经常占弱势同学的便宜,例如买东西不还钱、经常使用弱势同学的东西、损坏东西部赔偿等等一些行为,也构成了校园欺凌事态的发展。
二、国内相关政策法规
(一)国内相关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从草案)》中规定:学校对未成年学生在校内或者本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发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应当及时救护,妥善管理,并且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2.《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突发安全事故”的类型之一是重大突发校园欺凌事件。
3.《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规定因学校、学生或者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伤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
4.《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中规定根据公安机关的职责,对发生在校园及周边,侵害师生人身、财产权利的刑事和治安案件,实施专案专人责任制。
三、现有政策法规不足
虽然我国加强了对校园欺凌事件的管理,也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但这些法律法规针对校园欺凌事件过于分散,有效实施力度不大,不能很好的达到很好的预期效果。主要表现在:
1,我国现有法律规定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处罚比较轻。对校园欺凌的极端行为和极端事件还是以教育为主,对实施者的惩戒力度不强,只能说做到了宽容不纵容。
2,不能只寄希望于严厉处罚或刑事处罚,或是简化复杂问题。
3,缺乏激励社会、家庭要承担教育的责任制度。
4,相关政策缺乏相应后果模式的行为规范,应该让青少年形成行为底线意识。
四、现有政策法规的完善
1,对于立法的形式避免一刀切,要提高公权力介入校园欺凌案件的可能性,同时对有关部门对问题少年的收容教养制度进行改革,从而为应对校园欺凌恶性事件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惩戒和教育方案。
2,建立一套学生素质考核大数据,将学生信息如实记录在学生电子档案中,各学校资源共享,让其任何不文明行为录入素质数据中,提高犯错误的成本,并激励家庭、学校和社会承担应有的教育责任。
3,适当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让情节严重者由司法机关依法惩治,同时,立法建设专门的少年罪犯管教机构,做到惩治和帮教并重。
4,学校应将法制教育常态化,把法治教育摆在和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位置,讲法制课程列入基础课程。作为监护人也要重视对于孩子的法制教育,并对不负责任的监护人加以法律制裁。
总之,校园这片净土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维护,校园欺凌事件关系到青少年身心健康。对于中职学校来讲,学生情况比较特殊,杜绝校园欺凌事件刻不容缓,但只凭学校一方教育效果不显著,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正面引导同时加强惩罚措施,提高犯错误的成本,让同学们知道底线在哪,并且加强他们的法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