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晶晶
【摘要】互联网与智能媒体等技术带动了新闻业的发展与变迁,高校新闻教育为了培养出适应时代与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也在进行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笔者作为高校新闻教师深处其中,对高校新闻教育从课程改革、师资结构、技术思维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智媒时代;新闻教育;课程改革;师资结构;技术思维
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有关高校新闻教育改革的讨论一直是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界的研究热点。自新华社发布的“MAGIC”智能生产平台发布后,由智能媒体生产的新闻内容一直备受关注。5G技术的投入使用无疑会加速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应用与推广,社会和传媒生态也随之转型,这对高校新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课程改革:打通学科边界,争做特色先进
目前我国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科大多始于传统的文学院,不少专业的课程体系依然局限于文学与新闻学之间,对新闻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未来社会新闻人才的能力需求缺少足够的判断与认知。
自媒体与智能媒体的发展使得新闻业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新闻教育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高校新闻教育改革也在进行中。高校新闻教育改革必须围绕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如何设定一个好的新闻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笔者看起来最关键的就是问题意识。什么样的课程才是好的课程?通过课程能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課程以及教师在人才培养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新闻专业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新闻教育的课程体系与未来工作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
笔者认为,智媒时代新闻教育应该着重教会学生如何通过网络检索知识和信息,会利用各项网络服务寻找新闻来源和背景材料,并随时随地通过已有资源发布信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尽可能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搜集与处理的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方面,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突破,新闻业正迈入人工智能、互联网与全媒体时代,媒体行业的智能化、融合化趋势日益加快,只会做传统新闻采写编业务的学生已经不能够满足行业的需求,他们更迫切地需要高校新闻教育能够培养出了解算法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并能够将新技术应用在新闻传播中的人才。然而在现阶段新闻教学中,此类相关内容却涉及得较为浅显,难以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应用实践。因此,在智能传媒的环境下,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以国家需求和行业需求为导向,打通学科边界,将先进的智能技术学科与新闻学科的融合教学作为当下新闻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另一方面,传统新闻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包含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选修课与必修课,课程体系本就庞杂,若在此基础上再加入人工智能等融合学科课程,而学生的精力有限,学习效果便不能得到保证。与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课程相比,当今的大学课程几近翻番。教育部曾提出课程“减负”,但就是减不下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陈旧的教育观念作梗。笔者认为,现阶段高校新闻教育应该从培养全面型才转变为培养专精型才,其中精简课程设置是当务之急。具体来说,可以采取融合打通专业课程,建设业务综合实践课,打造线上选修课程,引导学生有重点地学习课程,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凸显特色教育、先进教育。
2. 师资结构:学界业界联合,双向培养模式
如前所述,媒介技术地迭代带来新闻事业的空前发展的同时,我国高校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愈发凸显。其重要的表现之一是新闻教育中的教学内容与业界的实际需求脱节,跟不上业界发展速度,学生在校园里养成的新闻思维难以适应社会快节奏的传播现状。究其原因,这与教师行业经验有限是分不开的。
目前,高校新闻教育的对象是“90后”、“00后”,但是新闻学基本理论形成于纸媒时代,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主要依赖于电子媒体,而我们已经进入智媒时代。一项县级融媒体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融媒体业界最希望的从业者是计算机人才、工科人才而不是新闻人才。而新闻学院的教师学科来源多为新闻传播学科,缺少具备人工智能、交叉科学以及具有一定业界经验的教师。在此情况下,高校新闻教师的师资结构亟需调整。
近年来,不少高校在引进业界师资方面做了很大投入。如四川大学企鹅新媒体学院与腾讯新媒体有深度的合作并成立了企鹅新媒体学院,课程建设以腾讯团队为主,线上线下联动,学生成为腾讯新媒体内容生产、新闻生产的一个重要的生力军。除此之外,还有学界老师和业界老师联动,他们共同备课、共同建设课程框架、共同填充和更新内容。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与今日头条旗下“头条学院”合作设立的头条学院学分班,基于行业资源,线上课程为社群授课,邀请行业资深从业人员进行课程分享与交流;线下配合高校教师开设的相应课程进行理论教学与指导;后与腾讯“企鹅学院”合作,在原有头条教学模式下,增加行业线下见面课程,协同专业老师于行业老师共同开展专业教学和实践指导。
各大高校在实践过程中让我们认知到了引进业界教师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引进业界教师能够促进高校新闻教师与引进业界教师的沟通交流,从而更新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前沿新闻传播技术及传播渠道、方法与典型案例。另一方面,引进业界教师的同时,也能够为高校带来一些平台资源,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在双向培养机制下培养的学生可以无缝对接新媒体业界,与业界对新闻人才的需求接轨。
当然,正如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强月新教授所说,知识更新都需要一个过程,突然全部更新比较理想,但是不现实。组建深度合作和跨界的联合培养的机制,实现学界业界双向培养模式,在具体实施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在高校中全面落实难度较大。因此,高校新闻教育师资结构必须要变,但需要“小步快跑”。
3. 技术思维:技术服务新闻,坚守新闻价值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迭代、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与运用使我国社交媒体平台和自媒体平台迅速发展,每个平台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各个平台利用不同的算法进行信息分发推送,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受众的兴趣爱好,但也带来了信息茧房、受众意见分化、信息侵权等一系列的问题。技术的发展带动着业界的变迁,同时也牵着新闻教育的鼻子走,作为高校新闻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思考高校新闻教育与技术的关系是怎样的?高校新闻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与技术的关系是怎样的?笔者认为,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一方面,智媒时代下自媒体的冲击逼迫新闻教育进行变革。通过新闻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技术思维,能够适应智媒时代的需求,了解如何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新闻生产,能够理解和表述数据,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和智能化操作能力,懂得通过新技术为新闻传播服务。
另一方面,新闻传播事业有值得我们坚守的东西,不能因为技术的变化而轻易推倒重来。目前智能新闻发展还在探索发展阶段,而网络环境错综复杂,平台发布新闻的真实性难以保证,新闻自主性和媒介权威正面临严峻的考验。高校新闻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新闻专业理解和实践能力,积极探索新闻专业性的精细化迭代,厘清“價值坚守”要义,培养坚守新闻专业、坚守新闻价值的人才。
事实上,智能时代下信息的爆炸式传播较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对受众的媒介素养要求要求更高。可现实情况是,我国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还未普及,信息发布人员准入门槛低,许多专业新闻业者由于没有坚守新闻核心价值,缺乏对网络舆论的辨别能力,落入情绪传播的窠臼,从而失去新闻专业的核心要义——客观性和中立性。这更凸显了高校新闻教育中强调新闻专业性与新闻价值的重要意义。新闻专业性强调媒体能独立地收集、整理、传播信息的功能和责任,客观性和中立性是新闻专业的主要特征。新闻专业性还涵盖媒介的社会功能,新闻道德伦理,新闻所坚守的社会信念等一系列价值规范体系。
4. 结语
综上,技术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传媒业的转型与变革,高校新闻教育也需要从课程体系、课程架构、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教学内容上的更新,通过引进业界师资力量尽可能地加大高校教师与业界资源的对接,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媒介新技术与传播新渠道,掌握智媒时代下新闻行业的变革。但是,这种变革更新应该是“小步快跑”,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媒介技术的变迁与新闻教育的关系,坚持在新闻教育中教会学生坚守新闻传播的价值与新闻行业的操守。
参考文献:
[1]张昆.新闻传播教育史体系刍议[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0(02):116-122.
[2]许光.密苏里大学新闻教育的融合与创新[J].传媒,2020(03):85-87.
[3]张昆.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J].新闻与写作,2020(02):66-73.
[4]刘丹凌,李梦雨.全时化·开放化·个性化·多元化·媒介化——建构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的全媒体培养模式[J].新闻与写作,2020(02):54-57.
[5]贺小玲.媒介实验室:融媒体时代新闻教育的关键抓手与发展方向[J].传媒,2020(04):85-87.
[6]栾轶玫,何雅妍.融合技能智能素养价值坚守——多元时代的中国新闻教育变革[J].新闻与写作,2019(07):34-42.
作者简介:曹晶晶,陕西西安人,汉族,硕士,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