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间歌诗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5-06 12:52药丽霞张胜广范铮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河间歌诗诗经

药丽霞 张胜广 范铮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国家大力推进的系统工程。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间歌诗兴起于汉代,流传于河北河间一带,是诗经文化的活化传承。保护和传承河间歌诗对诗经文脉传承,文学、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从历史源流、发展演变梳理历史沿革,从传承环境、档案留存、传承人培养、理论研究阐述传承现状,借鉴“档案化保护”“活态化传承”的非遗理念,提出“2+5+”的保护与传承模式。

引言

河间歌诗是一种集民间文学、音乐于一体的口头艺术形式,2006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国政府共同推动的系统工程,中国作为最早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国家,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正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可以说,国内外非遗保护的实践为河间歌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参考,而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文学样式,有耕植于期间的沃土,与众不同的内容,现代语境中的河间歌诗如何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传承与保护之路,使这一传承千年的古老艺术能与时俱进、焕发新机,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对河间歌诗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针对其传承现状,提出档案化保护和活态化传承的思路,以期保护和传承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河间歌诗的历史沿革

河间歌诗吟唱的是中国文学最早的源头性作品《诗经》,兴起于汉代,流传于河北河间一带,是2 500百年前华夏古风的口头遗留,河间歌诗的兴盛离不开人文、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历史源流

河间歌诗的创始人可追溯至秦汉之际的毛亨。为避秦时“焚书坑儒”之祸,鲁人毛亨由山东曲阜携家至今河间市郭村乡三十里铺一带,隐姓埋名。秦亡汉兴,在汉惠帝撤销“挟书律”后,毛亨已近暮年,他在整理《诗经》的基础上,开始作《毛诗故训传》,并授学于侄子毛苌。后人谓毛亨为大毛公,毛苌为小毛公。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遍求天下“善”书,听说毛苌能够诵经解义,遂封其为博士,并在都城(乐城)东面建造日华宫(今泊头市西严铺),于北面君子館村(今河间诗经村西北三里)建招贤馆,命毛苌在此讲经,传授弟子。毛苌所讲诗经,经弟子贯长卿,东汉学者马融、郑玄等继续传讲,大兴于天下,称为《毛诗》。《诗经》中所收录的诗篇都是流行在当时的歌曲,尤其是“国风”部分均为民歌,其中《邶风》《墉风》《卫风》三集是记录河北南部的民歌。毛亨与毛苌在河间设馆教习《诗经》时,史书上记载的河间歌诗,即起源于此。

(二)发展演变

诗歌发展经历了诗、歌诗、诗3个阶段,歌是汉代歌诗的早期形式,其后则为乐府歌诗,歌诗在演唱时或有音乐伴奏,声腔歌唱,或为徒歌。据《嘉靖河间府志》记载,歌诗传承经历了“汉古歌”“唐古歌”“宋古歌”至“元古歌”几个阶段,传系条目清晰,大致反映了歌诗的发展情况。元至正年间,河间路总管王思诚奏请朝廷在毛公墓前(于今河间三十里铺村)修建毛公书院,讲经传授更加正规,元以降历朝毛公书院的学生均演习“歌诗”,河间歌诗呈现兴盛。民国后期改为毛公学堂后,虽被近代课程替代,但此风尤存,至今还有部分在毛公学堂上过学的老人会用河间歌诗的古曲演唱毛公学堂校歌,河间诗经村等村落保留着吟唱《诗经》的活态文化。史料记载,《诗经》中有少量诗篇称为“笙诗”。歌诗吟唱时用一种古老的民间乐器“笙”来伴奏,河间笙班普遍,最多曾有70多个,虽然后来已演变为婚丧、祭礼伴奏或自娱自乐,笙班的一些古谱有可能为河间歌诗的曲谱。河间历史上每到清明、重阳及民间庙会、官方仪礼都有行唱的习惯,腔其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在河间流行的地方曲艺或戏曲的行腔调式。

二、河间歌诗的传承现状

河间歌诗从汉朝初年开始兴起,传承至今,跨越2 000多年,几多沉浮。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弘扬国学的气氛渐浓,河间歌诗不仅恢复了元气,而且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一)传承环境

毛亨与毛苌在河间一带传讲诗经,留下了尊福乡、诗经村等地名,现在仍在使用。近年来,又在原址的基础上修缮完成了君子馆、毛精垒等古迹。在歌诗的影响下,河间诗风浓厚,历代诗人辈出,著名者如刘长卿、纪晓岚、戈涛等,民国年间至解放后相继创办《豹桥》《苗圃》等数10种诗刊。目前,歌诗故乡的人们正在传承着诗经文化,《诗经》中的《关雎》《蓼莪》等歌诗在民间广泛传唱,河间被授予“诗词文化之乡”。同时,由于资金投入的比例有限,民间文化团体虽然多,尚处在自发状态,艺术指导性、专业性不够,农村文化建设层次有待提高。

(二)档案留存

从汉代河间献王尊崇儒学开始,河间就成为儒学中心,遗存大量与诗经相关的古迹和文化资源。河间市致力于发展诗经文化,多年来搜集、整理明清至今的古籍《诗经》版本,对河间歌诗及《诗经》文化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搜集了一定数量的相关民间文学、诗文、著作及文物,进行了整理并采取了保护措施。但是河间歌诗传承中由于文化断档,尤其是文化馆专业人才缺乏,档案亟待规范化数字化整理,歌诗笙谱亟需进行抢救挖掘和记录整理。

(三)传承人培养

河间歌诗的代表性传承人裘孝信,受家风熏陶濡染,自幼研习歌诗。他多次组织诗歌吟咏朗诵会,身体力行,活跃诗风,受到诗届专家的观摩与赞扬。为做好歌诗的传承与发展工作,裘孝信积极与学校联系,办歌诗传习班,传授弟子。先后在行别营乡中小学组织吟咏朗诵会,向中小学生传授谱曲,以求做到河间歌诗后继有人,生生不息。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歌诗原有的吟唱群体和依存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之歌诗舒歌缓调、咿呀哼唱的表演风格,不便于年轻人欣赏和接受,一些掌握素材及会用古韵吟唱《诗经》的人年事已高,传承出现了困难。

(四)理论研究

2002年9月,河间市人民政府与中国诗经学会在河间联合召开了“毛诗发祥地考察暨国际研讨会”,拉开了理论研究的序幕。作为研究诗经文化的一个门类,经过10余年的时间,大致厘清了河间歌诗的传承谱系,根据存世的数种《毛氏族谱》,初步梳理出河间毛公的传承谱系。但是,由于政府部门的经费支持有限,研究群体处于自发、散落状态,未建立完善的专业团队机制,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度有待加强。

三、河间歌诗保护与传承的路径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河间歌诗这种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为此,河间歌诗的保护与传承,可以借鉴“档案化保护”“活态化传承”的非遗理念,构建“2+5+”的保护与传承模式。

(一)档案化保护

档案化保护的核心在于通过文字、录音、摄影记录手段将非遗进行固化并转化为档案信息资源予以保存和利用,为非遗的研究、保真或复原、创造提供真实依据。

1.资源档案

目前,河间歌诗已经申遗成功,纳入政府保护行列,可以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负责、保护单位履职、社会参与的全方位管理模式。在既有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普查河间歌诗及诗经文化的相关信息,包括采录民间故事,搜集相关文物,挖掘河间歌诗和《诗经》的传承脉络,分门别类,一一建档,并进行数字化整理。将歌诗定期进行整理,录音录像、写出曲谱、刻录光盘,保存原始凭证。借助诗经小镇建设的契机,收集古今中外《诗经》版本、文物,融主题展示、文化传承、历史教育于一体,使之在传承、保护、展示诗经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成为传播河间诗经文化和“歌诗”表演最直观的场所。

2.传承人档案

河间歌诗能够代代相传,流传千年,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传承人的延续。从目前情况看,传承人档案资料并不健全,主要是因为以前建档意识淡薄,没有建立针对传承人的专门档案;近年来收集到的资料,多是口述、音像资料,缺乏必要整理。基于此,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及时更新传承人信息,建立并完善传承人档案数据库,确保资料可以长期保存。歌诗的传承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因此要加强传播和宣传工作,强化对相关人才的培养,使“歌诗”传承后继有人。

(二)活态化传承

活态化传承着眼于非遗活动的草根性质,要求实现非遗回归社区、回归生活,让非遗在公众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体现和传承,最终实现非遗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动态传承发展。

1.进校园

河间歌诗传承可以以中小学校园为载体,实现校园传承。目前,河间市在有限范围内进行了宣传和尝试,但这一思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做好在青少年群体的普及工作,河间歌诗可以尝试与沧州范围内的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开设河间歌诗培训班。通过组织“诵读诗词经典”活动,将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古体诗作品加以吟诵,使孩子们通过平长仄短的诵读、悠扬婉转的音韵,展现诗经文化的魅力,感悟《诗经》中的思想精华,达到教育人、引导人的效果。河间歌诗也可以走进高校,以高校为依托点,利用高校的专业人才和科研优势,建立高水平的专业研究团队,加强研究和传播,使之由底层文化上升到社会精英,走上专业化发展之路,实现传承的全面辐射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双赢。

2.进社区

文化只有植根于民间,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目前,河间市利用积淀深厚的诗经文化资源,通过打造诗经文化墙、诗经小镇,开办诗经文化宣讲活动,传承和弘扬《诗经》的文化精髓,使其古为今用,提升了农村文化建设水平和民间团体专业水平。经后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尝试组织人员走进社区进行河间歌诗的免费培训,并以文化演出的形式开展,充实社区文化资源。同时可以利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扩大影响力,使这一古老艺术成为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如此,既能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娛乐生活,也能挖掘诗经文化中的中庸和谐思想,构建和谐社会,使之与社会发展同步,传承久远。

3.进景区

首先,河间歌诗可以在恢复、修建毛公书院等重点文物的基础上,保护和利用好这些有形的文物资源。以本土景区为基础,政府可与企业、社团组织联合开展文化活动,通过召开研讨会、艺术节、吟诵会等,提升诗经文化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其次,以传承基地为依托,长期培养和培训河间歌诗的传承人和接班人,致力于打造河间歌诗表演团体,尝试与沧州地区的其他景区合作,在节假日组织文艺演出。利用沧州的旅游资源,进驻景区,使其成为向外界推广沧州诗经文化的亮丽名片,使来沧州旅游的游客一方面可以欣赏到沧州武术和杂技,另一方面也可以感受领会到沧州当地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结语

河间歌诗是诗经文化的口头传承,对文学、史学、民俗学等方面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档案化保护和活态化传承契合了当前“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方针,对河间歌诗的保护和传承有积极意义。我们希望,通过对河间歌诗的研究和推广,能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好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促进河间乃至沧州的文化发展,为地方生态精神文明建设乃至当地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作者单位:沧州师范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河间歌诗诗经
张桂光录商承祚句
歌诗达塞琳娜号与钻石公主号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处置措施的对比及启示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变革抑或回归:重思诺贝尔文学奖的理想主义倾向*——从鲍勃·迪伦凭“歌诗艺术”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谈起
河间东营油田高温油藏聚合物凝胶调驱体系室内优化
电能替代在河北河间的实践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社会热点事件类材料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