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景华
【课内选段】
1.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了杰里和爸爸的喊声。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样?
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他用手电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吼着。
“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我慢慢地挪动了一下。“看到了。”我回答。
“好的,现在转过身去,然后用左脚踩住那块石头。这就是你要做的。它就在你下面一点儿。你能做到。不要担心接下来的事情,也不要往下看,先走好第一步。相信我。”
这看起来我能做到。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找到了。“很好。”爸爸喊道,“现在,往右边下面一点,那儿有另外一个落脚点,就几英寸远。移动你的右脚,慢慢地往下。这就是你要做的。只要想着接下来的这步,不要想别的。”我照做了。“好了,现在松开左手,然后抓住后面的小树干,就在边上,看我手电照的地方,这就是你要做的。”再一次,我做到了。
就这样,一次一步,一次换一个地方落脚,按照他说的往下爬,爸爸强调每次我只需要做一个简单的动作,从来不让我有机会停下来思考下面的路还很长,他一直在告诉我,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
突然,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然后踩到了底部凌乱的岩石,扑进了爸爸强壮的臂弯里,抽噎了一下,然后令人惊讶的是,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以上片段均出自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2.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書,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课外选段】
1.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一回,便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妹妹这么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又来招我……”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拉着黛玉的手问道:“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
(节选自曹雪芹《红楼梦》)
2.“糙米五块,谷三块。”米行里的先生有气无力地回答他们。
“什么!”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他们的耳朵,美满的希望突地一沉,大家都呆了。
“在六月里,你们不是卖十三块吗?”
“十五块也卖过,不要说十三块。”
“哪里有跌得这样厉害的?”
“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不知道吗?各处的米像潮水一样涌来,隔几天还要跌呢!”
“还是不要粜的好。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从简单的心里喷出了这样激愤的话。
“嗤——”,先生冷笑着,“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吗?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
(节选自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读写对接
对话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人物的独白和对话共同构成了语言描写。所谓“言为心声”,不同思想、不同经历、不同地位、不同性格的人,其语言也是不同的。鲁迅曾说过:“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能够让读者从“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中“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这便是成功的对话描写。同样,好的对话描写也可以凸显文章的主题。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讲述的便是一个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征服悬崖的故事。父亲没有直接把孩子从悬崖上抱下来,而是鼓励孩子,一步一步地引导,可以看出父亲是在培养孩子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得出文章主题: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也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只要你一步一步地战胜小困难,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再看《孙权劝学》,篇幅虽短小,却传神地塑造出了两个人物形象。孙权,作为吴国之主,他关心下属,鼓励吕蒙要多学习。当吕蒙找借口推辞时,他不急不恼,先声明要求他读书的目的并非使他弃武从文,而是在博览群书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见识才智,这种循循善诱的语气令人动容。之后,他又针对吕蒙所谓“军中多务”的借口,进一步开导,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劝导吕蒙。整个对话中,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
再看吕蒙。读书使吕蒙的言谈大有智慧,所以鲁肃的语气重在惊叹:“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也仅仅说了一句话:“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话中既有对鲁肃大惊小怪的不以为然,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的自信。
在《红楼梦》这段人物对话中,王熙凤佯哭假喜的一番话明褒黛玉、实捧贾母,让一个八面玲珑、巧妙逢迎、善于应对的人物鲜活地出现在读者面前。而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这段人物对话则十分生动、传神、精练。先生们“冷笑着”说,“有气没力地回答”,对农民的责问的热讽,都显得傲慢而有恃无恐。农民呢,听到米价大跌,“几乎不相信他们的耳朵”“都呆了”,只好喷出激愤的话:“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他们询问米价、急不可耐;听到“大跌”消息,吃惊发呆;争议米价,显得焦急迫切而又无可奈何。这段对话使人物形象成功跃然纸上。
那么,怎样才能使对话成为人物形象塑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呢?
其一,语言要能显示人物的身份、职业、地位、经历。俗话说:“三句话不离本行。”行话运用适当,人物的身份自然而然便得到了介绍。
其二,对话描写要能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人物间的对话,应随着情节的展开逐步体现不同性格的人物不同的思想感情,显示人物之间的内心交流。
其三,对话描写要性格化,符合人物的身份。要在描摹语态、叙写对话的过程中表现出“这一个”的特征来。如阿Q的精神胜利,孔乙己的迂腐,周朴园的虚伪冷酷,吴荪甫的狡诈恃强,觉新的委曲求全,虎妞的泼辣粗野,等等。做到使读者从“有特色的谈话”中“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的具体性格。绝不能把街头乞丐的语气写得趾高气扬,抑或把老人的语言写得太过“儿童化”。
其四,对话描写还应用来预示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或通过对话描写介绍环境或时代背景,或借人物之口生发议论以深化主题,从而使语言描写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