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群
摘 要:“石头”的意象是贵州少数民族诗歌的典型写照。“石头”已经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意象。曹雪芹的《红楼梦》原名就为《石头记》,文章主要拿“顽石”来暗喻“宝玉”。所以“石头”的精神内象层面是比较丰富的。要想合理运用好“石头”的意象是非常考验作者的语言含蕴和精神力量的。“石头”意象概念的多元化和精神力量的内在挖掘,在当代贵州少数民族诗歌当中就有很好的体现,本文主要以当代贵州少数民族诗歌“石头”意象的经典化展开研究讨论的。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诗歌;“石头”意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8--0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贵州少数民族的现代诗歌已经非常成熟了。一大批贵州少数民族诗人以伟大的考验精神和前卫的品质,在塑造他们"石头"形象下,延续了现代自我审判精神。在我国各个地方文化当中,当代贵州少数民族诗歌“石头”意象就展现出了一种孤独又浪漫、深刻而神秘的审美特质[1]。“石头”作为最好的媒介,记载着贵州当地诗歌文化的自然规律。它产生于贵州少数民族的神话史诗、地域文化和风俗文化当中,浓缩在最后的诗歌意象中,为少数民族诗歌的创作带来了“美”,进而拓展到贵州的历史文化。当代贵州少数民族诗歌通过"石头"形象,以历史变迁的形式表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一、在诗歌当中“石头”意象体现出的创作困境及其原因
在当代贵州少数民族诗歌创作中“石头”意象曾让许多创作诗人遭遇到创作困境。因为在一些作品当中“石头”意象依旧没有摆脱掉描绘贵州地貌特征的單一。而且,世界上的各种文学奖项对于西方民族文学的创作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而对我国当代贵州少数民族诗歌中“石头”意象没有体现出足够的民族认知与包容性,导致我国当代贵州少数民族诗歌“石头”意象的作品处于仍未走出国门的窘迫状态[2]。在此过后,对于这方面一直在研究的诗人也大多放弃或者保持原状没有再创新过。
二、在诗歌当中“石头”意象透析出来的创作途径
就我国当代贵州少数民族诗歌总体来说,大多数的诗歌创作的核心理念多是以本民族本地的自然景观、历史风俗和风土人情等方面展开的。作品的创作理念类似于外部形象特征,即诗歌的选择“石头”形象。因此,在语言方面,所谓的“民族形象”就是简单地把人的名字、地名放在上面,这种简单潦草的方式使不能够体现出民族精神。创造语言层次的话题就不存在内在的指责和排斥,也不可能在文字中引导出诗歌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3]。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融合作为一种整体,“石头”意象才能够在创作中呈现出它的精神,能够使读者读后再细细回味。文学的民族化实际上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审美体现,是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而不仅仅是“标签化”。现代贵州少数民族诗歌创作者应深入挖掘“石头”形象在文化教育、历史哲学等各个方面。贵州是众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样的民族融合能够促使更多的诗歌创作者在民族文学中成长,从而打磨出更为优秀的作品。
三、在诗歌当中“石头”意象独特风格的锻造
在文学全球化的今天,“风格”是一部优秀作品能够被别人记住的独特标志,坦率地说,文学风格就是主体与客体完美融合的国家语言领域。风格是生活画面的表达,是说服和吸引读者的一种呈现方式。它不只是存在于表面无生命的东西,它是能够直击心灵的情感,一种活生生的姿态,它是内在灵魂的无限意义产生的生命体。根据“石头”为例子,它是依托文体特色,根据其源远流长的文学风格在诗歌创作领域上独树一帜。这离不开现代贵州少数民族诗歌创作者在贵州民族地区内部现代化进程当中,探寻奇异的风景和生活的真谛。其风格必须基于深刻理解的原则,基于事物的本质,并且这种事物的性质以我们看得到和接触得到的形式加以展现[4]。丰富的多民族文化氛围是现代贵州少数民族诗歌创作者对民族情感的深刻体会,再通过他们的笔尖将这种独特的民族情感挥洒出来。这同时也要求贵州少数民族诗歌创作者将“石头”意象立结合传统与现代的意象,以贵州多民族生活习俗和思想观念作为基础,将现代文明以少数民族文学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重新形成别具一格的独特风格。
四、结语
对于“石头”意象的创作是贵州多民族文化的艺术展现。现代贵州少数民族诗歌创作者在表达“石头”意象的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进行开放的研究探索,因为无论是影响深远的抒情作品,还是现实主义的批判作品,“石头”形象的表达都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爱”,并不是无意义的故作玄虚。这种意象植根于贵州少数民族的生活真谛。当代贵州少数民族诗歌“石头”意象应该基于开放多元化的感官和对内维度的感知。与此同时,当代贵州少数民族诗歌“石头”意象应要体现出民族文学中的“双向阵营”,一是中国多民族文化的和谐共处关系,二是民族文学与民族文学之间的平衡发展。本文就当代贵州少数民族诗歌“石头”意象的经典化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研究,希望能够为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与发扬带来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吴泽南."以石头的方式厮守着故土"——评阿苏的诗[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34(1):27-31,49.
[2]凌梦云.《麽经布洛陀》神话中的石头意象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8,31(3):97-101.
[3]胡璇.两种模式和两种意识 ——十七年时期贵州少数民族颂歌深层模式探究[J].戏剧之家,2017,(11):243.
[4]魏巍.文学制度与当代少数民族诗歌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6(4):2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