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奥尔巴赫绘画中的真实性

2020-05-06 09:09申奥思杨光
艺术评鉴 2020年6期

申奥思 杨光

摘要:弗兰克·奥尔巴赫是一名英国画家,犹太移民,作品具有表现主义特征,是英国20世纪最有影响的画家之一,是英国当代绘画艺术领军人物,同时也是英国坚持架上绘画的代表人物,他与卢西恩·弗洛依德、科索夫、西克特等均为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艺术家。他有着自身风格的绘画语言和纯粹而深邃的艺术思想。本文通过对艺术家的生活、艺术经历以及其绘画特点等进行分析论述,进而来阐述绘画作品中画面的真实性问题。

关键词:客观物质   主观精神   绘画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6-0050-02

一、奥尔巴赫的主要经历及艺术的基本特点

弗兰克·奥尔巴赫1931年生于德国一个犹太家庭,家境十分殷实,住在柏林中心地区,拥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但这一切并不意味着小奥尔巴赫有着一个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在1933年使即将过八岁生日的奥尔巴赫,被父母送上了一趟开往英国的列车,到英国不久就传来了父母惨死在集中营的噩耗,让在远方的他成为孤儿。1940年到1945年二战前,奥尔巴赫和一群欧洲难民一起转移到了英国乡间的一所慈善学校,在英国农村一片绿油油的远乡僻壤长大成人。从此以后,他一直住在英国没有再离开过。他思念家人想念家乡,而他的思乡之情以及丧亲之痛只能通过绘画来表现。1948年奥尔巴赫从英国一所中学毕业后,幸运的成为了巴洛夫工艺专科学校的一名临时学生,成为了大卫·邦勃格的一名学生。大卫·邦勃格,他是一战前爱德华时代伦敦艺坛的天才少年,瑟克特的学生,萨金特曾将他网于翼下,但在一战中,精神崩溃,他战后的风格发生了巨变,人们都传言他绘画那根神经已被破坏,并且这个名声跟随了他一辈子,邦勃格也拒绝当时大多数英国人物画的平淡乏味的流俗,这使他名誉有损,晚年没有画廊愿意合作,他靠在巴洛夫工艺专科学校教人体素描为生。奥尔巴赫面对的是57岁的失败者,一只离群孤雁,但邦勃格的一些绘画想法,比如对于画面物质性的理解,对奥尔巴赫团块精神的形成,对他的画面的发展与风格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如今87岁的奥尔巴赫,他的作品虽然题材单一,仅限于城市的一些街景和固定的几个人物模特,可他的作品非常吸引人,风景画结构严谨大气,颜色热烈;人体画独树一帜,浓厚饱满,生动泼辣;人物画(包括素描)跋扈肆意又沉稳老辣,感人至深。因其独特的作画方式即用单色在不断地涂抹,不断地遮盖,最后其画面颜料厚积,往往呈现出滴淌、拖拽、扫抹的或柔和或尖锐之效果,把颜料本身的色彩美、肌理美和可塑性发挥到了极致。最后因其自由奔放的厚涂画风,被人们归类为“表现主义”而现今他是英国最伟大的在世画家之一 。

二、奥尔巴赫绘画中客观物质化的真实性

弗兰克·奥尔巴赫的作品深受巴黎画派表现主义大师苏丁的影响,有时候对于构图不太感兴趣,更专注于将任何偶尔到手,又使他感兴趣的东西进行直接改造,让原始题材接受随意的变化,画面中有形的肌理、无形的力量深沉地相互交织,他总是快速的拿着刷子在画布上纵横交错式的倾泻,通过笔触来重构形象,不满意时再重新刮掉那些失败的尝试,多次的反复刮掉涂抹。有时几乎极端的表现性手法让人体会到画面中有如雕塑般的团块,所谓的“团块精神”,这种画面中的团块不仅仅是视觉震撼的单一感受,更有一种触觉般的体验。同时在奥尔巴赫的画面上,画布的边缘并不是画面的终点,奥尔巴赫每画到激情之处将颜料无意识的蔓延到画布之外,在一定的程度上,将画布有限的二维空间延展和扩展出来,成为无限三维空间的创作,使作品不仅仅做到可看,而且还有一定的触摸感,能使观者在一定程度上感到作品是一种存在于三维空间中的真实物质,而并不是一种存在于画布上的一个虚拟的形象,使整个画面更加真实,也能更加打动人。比如作于1953年的《伯爵宫路工地,冬天》这幅作品,作品最后呈现的样子其实也是在反映了作品创作的一个过程,画面中,房屋屋顶包括地面的锗色颜料的在画笔的表现下,不断地叠加、重复,画面干了之后形成的一些自然坚硬肌理。而这些不断涂抹所形成的结实的肌理,让我们感受到画面中房子是可以用来遮风的,地面是可以载物的,处处充满了真实。而在画面的其他位置,能够看出奥尔巴赫在作画兴奋之时,使整个画面中的颜料垒积、体积、笔触之间相互碰撞。最后使整个画面如雕塑般凝重。画面充满了时间性以及沧桑感,犹如在向每一个观者讲述他的故事。这幅描绘一普通工地作品对于他而言“很了不起。也許别人看不出我为此投入的精力,这些努力全部深埋于那些厚重的黑色、锗色、黄色的团块中”整个画面即质朴而又真实。奥尔巴赫的客观物质的真实其实就是团块性,将画面中的事物和人物从二维空间延伸到“三维空间”,具有物质的生命力量、精神力量。

三、奥尔巴赫绘画中主观精神化的真实性

奥尔巴赫曾说:“你看到自己摆出各种姿势,表面这些是腿或者是胸等等,就是因为你感知到了质量的存在,才开始在纸或者画布上表现出来”。其主观精神的真实是真正存在这个三维空间的,让人感到事物的力量感和实体化。艺术家只有感受感知到了事物在空间里的传递给你的力量如:特点、特征、气质等,并经过画家依照过去经历、经验的去捕捉、提炼、解读、最后表达在画面上,从而将自己的理解事物的理念去传达给观者。比如心理学家阿尔佛雷德.阿德勒曾说:“幸运的人一直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直在治愈童年”,从奥尔巴赫的人生经历来说,奥尔巴赫童年便经历了远离家乡,失去家人的心理痛苦。这使奥尔巴赫也在一定程度试图在画面上去弥补了童年的缺憾。在19世纪60年代奥尔巴赫创作了《E.O.W裸体像》,在这幅裸体画中,画面明显的不合传统视觉表达方式。整个画面是在不断去涂抹,一种在想努力的去完成,一种想要苛求完美的结果……不断的去追求完美,去涂抹,去完整画面,可能就是因为从小远离家乡离开亲人,对于童年的遗憾,想在一定程度上去弥补。经过多次反复的涂抹,最后整个《E.O.W裸体像》人物厚重结实。作品中的人物的力量体积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特点气质特征抓住的一览无余。画面人物形象经过多次涂抹早已含糊不清,他采取了夸张的处理方法。最后作品呈现出强烈的艺术效果及不完整感,就像他自己的人生一样,尽自己努力还是并未回到家乡,漂泊异地,在异国过自己的生活。奥尔巴赫的这幅作品这是包含真实的虚构,不管他们看起来多么古怪,都是真实的,这种真实是精神上的一种高级的表现。是感官看到的感知存在的一种升华。这种精神上的真实性更是一种自我对这个世界的一种倾诉,一种想要寻找依靠,抛弃世界原本事物或者将其融合,从内心表达出的一种由人灵魂深处的一种具象表达。

艺术表现多种多样,追求表象、形式、技法都只是一种促进效果生成的媒介。它们虽然有着区别,可他们核心方向都是对内心深处的表现,也是对特殊时刻的真实写照。如果过于追求所谓单一的形式技法,可能会满足人的简单生理上的审美,却不能带来深刻的感悟,内在的东西则是需要去深入挖掘的,就是上文谈到的精神上的真实。奥尔巴赫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了与真实世界真正的联系,在选择艺术形式时,没有考虑到作品是否会受到他人的认可,也并没有考虑当时的知识与需求,而是选择去专注于内在的生命,听从内心的声音,表达深邃的内在精神,也就是精神中的真实,不仅要看到事物外表呈现的真实,还有更深处的精神思考与感受,万物都有内在,值得我们去寻找。

参考文献:

[1][英]凯瑟琳.兰伯特.质朴的真实:弗兰克.奥尔巴赫的画语人生[M].马洁,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2]陆琪.让厚积的色彩具有动感——看弗兰克.奥尔巴赫的绘画艺术[J].世界知识画报,2010,(10).

[3]周赢.用心灵感触世界——安德鲁.怀斯绘画艺术[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

[4]王琛璐.以弗兰克·奥尔巴赫为例论油画创作中”雕塑性”的审美成因与独特表达方式.[D].济南:山东大学,2014年.

[5]张文耀.弗兰克·奥尔巴赫绘画语言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9年.

[6][英]爱德华·卢西-史密斯.西方八十年代艺术[M].于君,等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