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寓言2047》:当代语境下民族音乐舞蹈与现代科技的碰撞

2020-05-06 09:12陆佳漪
声屏世界 2020年4期
关键词:碰撞现代科技对话

陆佳漪

摘要:《对话·寓言2047》通过“乒乓·球”“神鼓·影”“合音·臂”“戎舞·光”“歌书·蝶”“号子·柒”“堆谐·云”七个章节,使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文化进行碰撞,在对话、互动中既和谐又矛盾。也正是在艺术与科技、传统与现代、民族与流行、过去与未来的对立统一中,引发观者反观生活,反观他人,反观自我。

关键词:《对话·寓言2047》 民族音乐舞蹈  现代科技 碰撞

早在1962年,马歇尔·麦克卢汉就预言世界将变成一个“地球村”,科技与经济发展带来了全球化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以及消费主义文化蔓延,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早已不是陌生词汇。全球化给人们带来了相似的生活方式,例如快时尚服装、薯条披萨、电脑手机等,如今生活于伦敦的人们和生活于北京的人们在生活方式上并无很大差异。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一定会带来文化的改变,在这样一种全球化趋势中,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开始迷失于自我认同中,“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将去向何方?”成为当代人的最新追问。现代化与城市化缩小了人们之间的差异,于是人们在同化的迷失中又开始寻找自我认同,而认同的差异只能更多体现在文化中,文化差异则更多集中呈现于艺术上。也正因如此,比起以往,民族艺术承担了更大的使命,担负着展现民族性、汇聚民族精神的重大责任。《对话·寓言2047》在这样的背景下,融合传统非遗歌舞与当代科技,通过“乒乓·球”“神鼓·影”“合音·臂”“戎舞·光”“歌书·蝶”“号子·柒”“堆谐·云”七个章节,在传统与当代的互动中进行反思。

《对话·寓言2047》之分析

科技发展为各种艺术形式带来新的呈现方式,在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王一川教授将艺术呈现出的新特征归纳为跨媒介艺术融合、跨媒介艺术传播、艺术家与观众双向互动以及多重艺术文本并置。受到各类艺术观念影响,民族歌舞艺术不可避免地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跨界”中,这种趋势不仅影响到形而上的民族歌舞艺术之“道”,更是影响到形而下的民族舞蹈艺术之“器”。“跨”意味着“破”,“破”又带来了“立”,一方面不断打破原有的边界,另一方面又不断建构出新的边界,民族歌舞艺术在与科技的结合中给观众带来新的体验。《对话·寓言2047》中将多元新媒体技术与民族歌舞艺术结合,例如“神鼓·影”章节,在优人神鼓的激烈伴奏下,由中国DOBOT越疆科技机械臂团队、匈牙利Attraction Performances KFT影子舞团队与中国舞者李宇合作,通过跨界与合作,舞者在舞台上与机械臂剪影以舞蹈进行对话,以高科技剪影形式呈现出机器与人类的互动关系,时而对话,时而压迫,以一种与传统舞蹈景观不同的方式引发人们对科技与人文关系的思考。

民族传统歌舞艺术与科技元素在作品中形成鲜明对比,“坡芽歌书”“木筒号子”藏族“堆谐”等中国传统民族歌舞艺术形式,成为《对话·寓言2047》的传统文化代表。一方面,作品选用少数民族民间歌舞艺术来象征传统;另一方面,作品应用灯光影等高科技技术,并以此寓意我们当下所充溢着各种绚烂智能的生活。这种传统与当下的对话与互动,初看似乎是站在城市化文明进程中主流文化立场上对“他者”文化的观赏,再看则是人们在大众流行文化中迷失后的主动追寻。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消费全球化的蔓延,每天习惯于互联网、新媒体、人工智能环绕中的人们逐渐迷失于城市的钢筋水泥中。此时,来自乡土的民族歌舞艺术,尤其是“原生态”民族歌舞艺术成为当代人的“新大陆”。在“歌书·蝶”章节,光怪陆离的仿真蝴蝶飞舞中“坡芽歌书”以未经修饰的“原生态”歌声直抵观者内心,与复杂、炫目的声光电形成极大反差,质朴的嗓音仿佛来自远古的呼唤,来自先人的呼唤,唤起人们对“我是谁”的记忆。“堆谐·云”章节在由钢琴控制的灯光秀中,以藏族传统舞蹈“堆谐”燃起全场的欢腾,似乎一方面是对历史的欢庆,一方面是对未来的迎接,预示着在进一步现代化、科技化的将来,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也将不断延续。因为民族传统文化中所汇聚的民族精神,在基因中带有着科学技术无法取代的温暖。

“号子·柒”是《对话·寓言2047》中最具反思性的章节。手机已经成为当代人的符号,智能手机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在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低头族”成为此类问题的第一话语。在“号子·柒”章节中,一群当代青年在“狭小”的手机空间中忘我地相互“拥挤”,相互“挣扎”,手机对人类的禁锢似乎暗示着科技对人类的异化。与此同时,三位农民在舞台一角手持劳动工具不停地唱着淳朴的“木筒号子”,与“低头族”群舞形成对比。一面是“异化”的年轻人,代表着“当代”,一面是“正常”的中老年农民,代表着“传统”。这样对峙的画面持续到章节尾声时,突然话锋一转,电话铃声响起,三位农民拿出口袋里的智能手机,加入“低头族”队列。艺术的高级之处在于引发人们对现状的反思,这也是艺术所需要承担的文化使命。我们不禁反思,这是“错”吗?这是科技的“错”吗?一方面,作品使现场的观者对无所不在的“低头族”现象进行思考,科技带来的是灾难还是幸福?也许自己也是“低头族”中一员,无一幸免。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反思为什么中老年农民就必须是传统的?在电子产品、人工智能充溢的生活中,在流行文化、大众文化席卷的生活中,在我们渴望或已经生活于“科技”之时,有什么理由要求“他者”必须留存于“过去”?继而,在作品的深层隐喻中,我们或许可以进一步思考,传统文化寻找现代走向是“错”?如何判断“对”与“错”?我们也许应该思考的是传统如何进入现代,如何融入现代,如何应对现代,亦或是思考人们如何看待传统,如何对待传统,如何运用传统。

《对话·寓言2047》之反思

艺术作品具有膜拜价值、展示价值和体验价值。本雅明就艺术作品的价值提出了“光晕”(Aura)的概念,光晕是艺术作品的“本真性”,指“作品神秘蕴藉的氛围”,艺术作品因这种距离感、神秘性的“光晕”而受人膜拜。随着本雅明所说的“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枯萎的是艺术作品的氛围(Aura)”,艺术作品的“光晕”逐渐消失,它的展示价值被突出。当音乐舞蹈被更多的由照片、摄影等多媒体技术记录与传播时,这种原本是转瞬即逝的艺术形式变得可以被高效地复制与重复,对于一部分艺术的欣赏摆脱了来自于源生场即时性的仪式感,音乐舞蹈艺术变得更容易被大众所接触。然而,今天没有让音乐舞蹈的膜拜价值完全消失,而是更多地转向了展示价值。随着膜拜价值到展示价值的转向,从原本由音乐舞蹈膜拜价值所带来的“光晕体验”更多地转向由音乐舞蹈展示价值所带来的“震撼体验”,大众与艺术的关系发生了转变,当下对音乐舞蹈艺术的体验价值逐渐成为主导,大众在不断地体验中,对舞蹈艺术作品的定位发生了变化。与其说《对话·寓言2047》运用了多种高科技手段,并且将传统民间艺术搬上舞台,通过剧场形式的大众传播模式,使得原有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膜拜价值转换为展示价值,不如说《对话·寓言2047》的艺术价值在于将民间传统歌舞的膜拜价值、展示价值、体验价值活生生地放在剧场场域中,让观者在各个价值中游移。由于不同价值的交融与碰撞,观众一方面体验到传统民间音乐舞蹈艺术的“魅化”,一方面又体验到传统民间艺术的“去魅”,在“魅化”与“去魅”的交织中,伴随着声光电高科技带来的诧异感,在剧场环境营造的沉浸中,不断反思当下的社会现状、社会生活和“他人”与“自我”。

当代艺术家如何以传统艺术与高科技的交互来反思当代生活,来自于当下的文化自信,因为自信才可以反思。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是极其丰富和多元的,音乐舞蹈在文化自信、文化繁荣兴盛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与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传统艺术承载的不仅仅是艺术形式本身,更承载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些民族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用歌舞来记录整个族群的历史。在21世纪的今天,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祖先留下来的古老歌舞文化,这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更是我们之所以称之为“我们”的凝聚力所在。费孝通先生曾经提出过“文化自觉”,认为“文化自觉就是生活在某种文化之中的人们的自知之明,目的就是在争取文化发展的自决权和自主权”,“文化自觉”也是传统文化保护的最高境界。《对话·寓言2047》将古老的歌舞艺术推到科技前沿,在强烈反差中,一方面为传统民间艺术的现代发展带来了创新转型路径的尝试,另一方面则在传统与科技的互动中让观者返回到民族之源。

整部音乐舞蹈作品使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文化进行碰撞,在对话、互动中既和谐又矛盾。也正是在艺术与科技、传统与现代、民族与流行、过去与未来的对立统一中,给人以震撼,引发人们反思过去、审视现在、思考未来,即我们从何而来,又将归往何处。(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向 勇:《阁楼的大象:文化产业学术随笔》,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5月版。

2.瓦·本亞明,张 旭:《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世界电影》,1990(1)。

3.费孝通:《费孝通精品集:中国文化的重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2页。

猜你喜欢
碰撞现代科技对话
给传统诗词插上现代科技翅膀
将现代科技应用于Hi-Fi领域 Perlisten S7tse
现代科技“印刻”古老非遗传承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当金牛座的父亲与汽车发生“碰撞”
中国传统戏剧与现代舞台手段的碰撞与运用
现代科技在舞台美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