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研究

2020-05-06 09:05李阳
青年时代 2020年6期
关键词:精准资助新形势高校

李阳

摘 要: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进步与完善,高校传统精准资助工作已无法满足当今发展形势,进而对各高校的精准资助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标准。本文对新形势下的高校精准资助工作进行研究,分析其重要意义和当前精准资助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总结出建立贫困认定指标、强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以及完善法律法规3项建议,希望能为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精准资助

一、引言

党和国家领导人习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地区进行考察时,对扶贫工作提出“精准扶贫”任务。内容强调:扶贫工作要做到实事求是和因地制宜,想到达到精准扶贫的效果,就不要只喊口号,更不要好高骛远。在新形势背景下,高校资助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也随之发生变化,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明確指出,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且有质量的教学。至此,为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提出新的奋斗目标。

二、新形势下开展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

开展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是教育脱贫攻坚事业的重要发展阶段,同时也是各高校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指示的表现。脱贫攻坚一直都是党和国家所关注的大事,通过经济上大力扶持贫困地区、教育上着重帮扶困难家庭,有利于实现经济和教育双脱贫,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助力。自国家指示各高校实施精准资助以来,各高校陆续开展高校奖学金、贫困生入学资助和研究生资助等多项经济补助,而国家也在其中实施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和新生入学资助等福利政策,以确保每一位困难家庭的学生都能接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同样,高校开展精准资助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不仅能为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还能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优秀社会人才。人才资源不仅是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需求,同样也是党和国家的发展需求,它是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建设党和国家的重要保障。这就需要各高校合理资助贫困学生,切实保障农村地区学生和困难家庭学生皆能接受高等教育。因此,新形势下做好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当前高校精准资助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和审核还不到位

目前,各高校精准资助工作存在的众多问题中,最具根本的问题便是高校资助工作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和审核不到位。其中,不免含有部分浑水摸鱼之辈,这些人骗取国家和社会的同情,骗取国家和高校的资助,导致真正经济困难的学生得不到该有的经济资助。当中,不仅仅是学生造假,就连部分地方部门也存在认定不严谨、审核不严格的现象,为浑水摸鱼之辈提供机会。除此之外,还有部分高校或部门在认定经济困难方式上也十分不科学,甚至有的高校采取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出困难学生。或者,以演讲的方式,进行学生经济困难程度认定,丑态百出。

(二)资助工作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还不充分

“重资助,轻育人”是当前部分高校存在的现象,所以各高校在开展精准资助时,要认识到高校是教育学生的公共场所,并不是资助困难学生的“福利院”。当开展高校精准资助时,相关人员要清楚认识到资助的实际意义,是希望通过经济资助,确保每一个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高校精准资助工作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结合运用,促使精准资助工作更加可靠。

(三)资助工作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

社会上各项事务和活动皆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管制,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也是如此。因为资助困难学生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所以才出现当今资助工作的各种丑态。想要更好地开展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起有关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法律法规,将该事业进行规范化和程序化,进而实现资助人员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的效果。

四、完善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

当前,各高校在进行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过于依赖相关证明和其主观意识,使得高校精准资助工作的效率无法提升,也为故弄玄虚的学生提供了可乘之机,同时出现资助工作不合理的情况,使高校资助工作饱受非议,甚至是社会舆论的调侃对象。所以各高校的精准资助工作应当对该问题进行反思,对以往的错误进行总结。与此同时,建议各高校在制定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时,将学生家庭人口、学生家庭收入、学生家庭开支、家庭成员的健康情况和居住条件等诸多因素考虑其中,使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的信息数据多元化,进而使考量的问题更加具有全面性、客观性和整体性。在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认定时,应运用该指标体系进行衡量,使受助对象的评估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在大数据时代,各高校在开展精准资助工作之前,应以客观的数据信息为主,依托大数据技术对相关贫困学生的信息进行量化分析,要使精准资助工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客观性和说服性。

本文以某高校的《精准扶贫资助认定标准办法》为例进行分析。该办法中,要求精准资助人员要从实际角度出发,以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为主要认定依据,同时认定标准和尺度要统一化,以确保认定结果公平公正。该认定办法强调坚持积极引导与资源申请相结合,既要引导学生如实反映家庭经济困难情况,主动利用国家资助完成学业,也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意愿,遵循自愿申请的原则。该认定办法中,将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因素划分为6个部分,即家庭经济因素、特殊群体因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素、突发状况因素、学生消费因素和其他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因素。该认定办法,从根本上体现了认定标准的客观性、全面性和整体性。

(二)强化资助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为确保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并且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资助的重要意义,各高校应强化资助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进而使资助的国家经济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第一,高校在进行精准资助时,应加强对学生的自强教育和感恩教育。高校在完成资助后,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达到助学育人的目的。比如,某些高校建立了全校性的学生自强感恩组织,其中主要成员是得到资助的经济困难学生,而组织在日常生活中所开展的活动,皆以加强自主学习、服务社会和团结上进为主要内容。该校的做法使资助的经济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进而实现助学育人的工作目标。第二,各高校应注重创新精准资助工作模式,提升助学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各高校在开展精准资助时,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资助工作方式,进而使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更加具有可靠性和科学性。例如,某高校对《新生入学指南》进行更改调整,将原有的《致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一封信》更改为《给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在原有资助内容的基础上,添加励志教育等相关内容,在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同时,激励困难学生发奋图强。第三,各高校在开展精准资助工作的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公益活动教育。高校通过开展公益活动教育时,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第四,高校在开展精准资助的同时,应不断完善资助体系。为确保精准资助工作更加符合社会需求,高校应将资助工作构建成学校、院系、学生组织三位一体的资助体系,以此强化高校精准资助的统筹工作,进而确保资助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使精准资助工作更加有成效。

(三)国家应着力完善资助法律法规体系

为确保高校有效开展精准资助工作,国家应着力完善资助法律法规体系,使高校资助工作者在开展工作时,能够有法可依、有法可循,为高校开展精准资助工作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党的十八大会议后,国家教育部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建立情况和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介绍,时任国家教育部财政司副司长的赵建军表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教育资助法律法规体系,进而形成政府依法履职、部门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资助、学生依法受助、权利和义务对等统一的健康发展格局。”国家想要有效落实高校精准资助工作,让每一位困难家庭学生皆得到资助,就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高校精准资助工作有效开展。同时,完善教育资助法律法规也是保障困难学生受助的一套科学公正、系统完善、操作性强的制度和程序,它能够有效改善当前精准资助工作中受助学生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现象,明确划分高校精准资助的保障责任。

五、结语

高校实施精准化资助工作,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能够促进教育公平。在精准资助工作中,高校应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助学工作更加有成效,同时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王淑贤.精准资助育人中的高校家校联动机制探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9(33).

[2]谢云.“立德树人”新形势下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机制的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

[3]任一弘,施广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的实现路径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20).

猜你喜欢
精准资助新形势高校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