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阳
摘 要:高校青年学生作为我国最具政治能量的群体,其思想政治和信仰状况既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培养,又关系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本文通过对新形势高校学生政治信仰危机现状研究分析,深究问题产生原因,以期为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共同发展,探索新的发展方向,达到发挥高校思政工作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坚定当代高校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使其成为符合党和国家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高校;青年学生;信仰;思政教育
信仰,作为一种深层次的心理与精神状态,是人类生活中所长期持有,并且附之以坚定的信念的精神内核。政治信仰是指个体对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认同,是对某种政治制度、政治体系、政治决策等的推崇与坚信。我国的主流政治信仰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1]。新形势下,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的高速发展,使得生产关系、人文环境和社会主要矛盾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日益强烈,这对高校青年学生的“三观”产生了巨大冲击,部分学生出现了信仰缺失、信仰選择功利化等问题。为此,高校作为信仰教育的主阵地,必须与时俱进、协同创新,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重塑精神家园,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新形势下高校青年学生的信仰危机现状
(一)政治信仰意识薄弱化
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文化和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形形色色的信息和观念充斥着网络,社会逐渐呈现双重、甚至多重价值标准。多元价值标准的出现,造成了社会主流价值标准的主导地位丧失,部分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紊乱,信仰意识薄弱,甚至缺失。调查数据显示,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意识十分薄弱,被“去信仰化”。这必将导致这部分大学生在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上只注重物质享受,不谈理想,缺乏献身精神,难以树立崇高的信仰和远大的理想。
(二)政治信仰认知模糊化
新形势高校青年学生对信仰的认知程度虽不断深化,很大一部分从小就戴红领巾,受周围环境的熏陶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因此,在大部分学生心目中还是认可其重要性,认同它的本质。但仍然一少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表现出模糊不清态度,荣辱观念淡漠、模糊,未能正确理解崇高信仰对于社会发展与自身存在的重要意义。
市场经济的出现与繁荣,虽满足了人们追求更高物质生活的需求,但也因其趋利性,侵蚀了人们追求崇高理想信仰的决心。少数人信奉“实用主义”,认为只有“获利”和“有所得”的事物,才值得去追求、去信仰。当前,这种功利化思想也渗透到了大学校园,部分高校学生的一切选择和行为指南在于判断其是否有利于毕业和就业。
二、新形势下高校青年学生信仰危机的成因分析
新形势下,造成高校青年学生信仰危机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国内多元化社会因素
新形势下,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所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多样化导致了多元价值观之间的冲突,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形式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念造成了道德失范现象的蔓延。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物质利益的巨大诱惑正在侵蚀着高校青年学生的精神信仰,这些都严重危害到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信仰选择。
(二)西方文化思潮因素
伴随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国间联系变得更加密切,高校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受到了诸多冲击。一些网络舆论热衷于宣传西方的文化和理论,使得一些西方不良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侵蚀着我国高校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造成了部分学生价值观念的颠倒和混乱。
(三)高校信仰教育因素
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等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为祖国培养又红又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任务。然而,高校信仰教育的规范功能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表现为思政课的教学多为“照本宣科”,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未能将理论知识与学生关注的实时政治和现实困惑相结合;高校信仰教育虽十分重视传授道德理念与道德规范,但往往会忽视对学生道德品质与素质的培养,忽视对学生人格塑造与个性发展的引导,从而影响了信仰教育的实际效果,导致青年学生难以抵御各种错误观念的侵蚀。
(四)高校青年学生个体因素
高校青年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发育的阶段,他们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易于接受对传统观念持怀疑、批判或否定态度的新事物和新思潮。若没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指导,青年学生很可能不知所措,甚至出现怀疑信仰、动摇信仰、信仰崩溃等危机。此外,大学生心理上处于迅速走向成熟但未真正成熟的过渡阶段,对事物的认知易于偏激,缺少克制,主观性和随意性较强。
三、新形势下高校青年学生政治信仰的重塑路径
(一)营造优良社会环境,弘扬社会主义信仰
国家和政府应通过宏观调节、媒体及舆论等多渠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互帮、互助、互爱的和谐社会氛围,并时刻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给予高校青年学生足够的人文关怀,为高校青年学生树立科学政治信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借助各种各种网络和自媒体平台,传播优良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图片、软文和视频,以增强政治信仰教育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主流引导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坚守初心,用坚定的政治追求感化学生,用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用严明的政治纪律规范学生;博闻强识,以深厚的学识修养做学生知识上的引路人,引导学生灌注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启发学生拓展多元的知识视野;要厚德载物,以优良的师德做学生品格上的引路人,用高尚的人格修养感染学生,用严谨的学术态度鞭策学生,用内心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信仰教育的方式方法
创新是不断发展的动力,新形势下高校信仰教育应该充分运用新传媒新技术将政治信仰教育工作“活起来”,促进思政教育工作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手段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从而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青年时期是人格塑造、价值观念确立的最重要时期,其思想也是最活跃的,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也要与时俱进,随时补充新的知识和能量,迎合“95后”青年学生的群体特征和个性需求,以提升信仰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
(四)打造一支优秀辅导员队伍,形成协同效应
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他们的信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信仰,是高校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群体。因此,打造一支优秀辅导员队伍是至关重要的。具体包括:建立一套严格科学的辅导员竞聘机制;选聘一批政治素质高、理论水平高、职业道德强的辅导员;加强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促使辅导员学习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章党规,学习国家政策,掌握心理疏导知识,熟知大学生职业规划,提升辅导员的工作能力;辅导员要站在学生角度看待事情,将学生视若朋友,主动将自己所思所想、经历经验、情绪感受和观点态度等适时适度地分享给学生,以化解青年学生遇到的各种疑问与困惑。
(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践行崇高政治信仰
坚定理想信念,“不仅仅是一个认识问题,关键是一个实践问题、行动问题”。积极鼓励高校青年学生深入参加實践锻炼,将理想信仰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明确“为谁学习,为谁工作”和“做什么人,怎样做人”的问题。一方面,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条件,积极开展各类党团活动、实践活动、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等;另一方面,要结合社会各类平台与机遇,组织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和公益活动等。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化成行动去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奉献社会,从而践行崇高的政治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高校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04-10-15)[2019-05-21].http://graduate.cqnu.edu.cn/students/ShowAr-ticle.asp?Article ID=381&id=mn.
[2]胡盛源,郑祥鹏,王帅.论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的培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8(11):83-84.
[3]刘婷.理想信仰教育视阈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协同创新[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1):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