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语言之“结”,感悟语用智慧

2020-05-06 09:07郭建珍
江西教育B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思丁香花人生态度

郭建珍

一、文本解析

《丁香结》是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该单元训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读的内容想开去”。《丁香结》这篇课文选自当代作家宗璞的散文集《丁香结》。文章先写了城里城外、“我”家屋外及细雨迷蒙中的丁香,接着由古人丁香结的说法,展开了对丁香结由来的思考和对人生的体悟。文章语言优美,描写生动,情感细腻真实。对于作者而言,丁香是一种纯净、美好,是能让自己变得轻灵,能照耀文思和梦想的诗意存在。古人称丁香花为丁香结,以“丁香结”寄寓人生中“解不开的愁怨”。然而,对于人生中解不开的结,作者则表现出了豁达与淡然的心境。作者在文章的结尾说:“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是啊,人的一生都是在“结”中度过,也正因为人生有没完没了的“结”,人生才不会平淡无味。

二、学情及学理分析

反复品读这篇文章,笔者愈发觉得有“味”,然而,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却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这篇文章不感兴趣。不少学生觉得这篇文章枯燥乏味。为什么在成人读来相当有“味”的文章,儿童却觉得无味呢?

《丁香结》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不能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原因,就是学生遇到了语言理解障碍,导致学生无法在阅读过程中深入地“想开去”,无法全面掌握和深刻理解文本“说了什么”,也就无从体味文本在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上的精妙。

基于这样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没有按预设的教学流程组织教学,而是以帮助学生解决语言理解之“结”为主,让学生去发现和体悟文本语用的艺术。

三、基于学情的解“结”策略

带着学生从整体上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后,笔者让学生静静地细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圈画出来多读几遍,好好想一想,实在想不出来再与伙伴交流。经过个人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学生共同解决了对“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等句子的理解。

但有两处,大多数学生都感到困惑,需要依赖教师的指导。

第一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学生困惑的是作者为什么说丁香花“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第二处:“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学生弄不清这句话究竟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对第一处,笔者是这么指导的。首先,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思考,并尝试说清楚“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对学生而言,这句中的“文思”似乎来得有些突兀,因为作者在前文并没有明确交代自己“写作”这一事实。笔者引导学生結合上文中的“伏案”与“毫端”,猜测作者的身份。原来,学生对“毫端”一词并不理解。解开了“毫端”所指就是“笔端”这个“结”后,学生才恍然明白了“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原来是指丁香花激发了作者文学创作的灵感,让作者在写作时文思如泉。但是为什么作者说丁香花“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呢?笔者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去发现丁香花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学生从文中两处找到了关键句子:“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学生从这两处,体会到丁香花的香气让作者感受到轻灵、美好,而细雨中的丁香很妩媚,很有诗意,能引起作者无限的想象。

当学生体悟到丁香花带给作者种种美好的感受之后,笔者让学生借助板书的关键词,想想作者为什么说丁香花“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想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深入而准确地理解了文本,进一步厘清问题思路,同时从中获得了依据文本内容解答问题的策略。

对第二处,笔者是这么指导的。首先,让学生试图想清楚自己无法从这句话弄懂作者人生态度的原因是什么。如此设计的用意,既是为了让学生弄清自己的“结”究竟在哪里,也是为了让教师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

一番交流后,笔者发现原来学生难以弄清作者人生态度的原因主要有这几个方面:一是因为没有理解这句话中“不然”所指的是什么;二是因为文章的跳跃性很大,作者从“解不开的愁怨”跳转到“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这之中缺少过渡和阐释,学生跟不上作者的思维;三是因为学生的人生经验尚未达到作者的高度,还不能像作者那样以包容的心境正视人生中的“结”,也就无法跟作者产生共鸣。指导学生弄清了“不然”所指之后,笔者让学生静下心来假想,如果人生中没有“结”会怎样。在交流中,学生领悟到了“结”对于生命的意义——正因为解不完的“结”,人生才不会平淡无味。

在学生明白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后,笔者让学生再通读全文,深入思考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写丁香花的香与美,与作者在文章最后表明人生态度有什么关联。短暂的集体沉默之后,学生若有所悟,尽管言语表述不甚明了,但已能大概感知作者写丁香的美好与诗意,旨在为下文表明人生中的愁怨亦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美好存在而埋下伏笔。

四、教学反思

(一)解语言之“结”,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深刻指出,在教学中,我们很可能将学生塑造成现成结论的“记背者”,而答案是如何来的,学生往往不知。尽管本节课的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文本的过程似乎慢了一些,但是这样的慢却很有意义,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最终的结论,还让学生在充分体验解惑的过程中,学习了阅读与思考的策略和方法,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解语言之“结”,有助于学生获得语用智慧

《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中指出,语文教材具有双重价值,原生价值主要指文本“所传播的信息”的价值,教学价值则是指“如何传播信息”的价值。学生阅读课文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是教学的最高目的。然而,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具有隐蔽性,学生只能在掌握教材原生价值的过程中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本节课,笔者正是在帮助学生解决语言理解之“结”中,让学生在获得原生价值的基础上,获得了语用智慧的教学价值。

(三)解语言之“结”,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阅读趣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的阅读趣味是在阅读能力基础上生长出来的。《丁香结》这篇文章文质兼美,多数学生之所以不感兴趣,是因为阅读能力欠缺,不具有独立赏析文本的水平。教师以帮助学生解语言之“结”的方式展开教学,让所教成为学生的所需。这样的过程,尽管缓慢,但很有针对性。教师指导学生理解文本,提升了学生的欣赏能力,也让学生的情操受到文本的陶冶,进而发展阅读与审美的趣味。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第二实验小学康华校区)

猜你喜欢
文思丁香花人生态度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文思构建,开展微型化写作
丁香花开的时候
快乐的中秋节
人生态度——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点
论伊拉斯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