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 刘晓萌
摘 要: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是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和积极倡导者。其译学思想主要集中在1995年出版的专著《译者的隐形》和他主编的一本解构主义翻译论文集《对翻译的再思考》以及著作《翻译的丑闻》中。近年来,随着翻译者对文化交流与传播重要性的认识逐渐加强,韦努蒂的翻译理论受到了广泛关注,影响极大。本文简要梳理了韦努蒂的主要翻译思想,指出其进步性及局限性,能够为译者选择翻译策略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翻译;译者的隐形;异化翻译
一、译者的“隐形”
韦努蒂在其专著《译者的隐形》中提出“隐形”这个术语,用来描述译者在当代英美翻译界的状况。他指出译文的“不可见性”,读者看不见译者,仿佛在读原文,而不是译文。译者实际处于“隐形”状态,原因包括两方面。首先,译者本身倾向于译成“流畅”的英语。其次,译入语读者阅读翻译文本的方式。不论是散文、诗歌、小说还是其他类型的题材,多数人所接受的译文是读起来流畅,没有任何语言或风格的独特之处,看上去译文已经反映了作者的实质意义,译文似乎不是译文而是原作。
然而,翻译的前提是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存在差异,彼此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这种流畅的翻译方法不仅忽略了作者和译者、原文和译文的相互关系,抹杀了译者对译文的阐释、应得的地位以及所付出的努力,同时还掩盖了语言和文化间的差异。所以韋努蒂提出了“抵抗式”的翻译策略,倡导译者显形。这种抵抗是勇于承认源语言和译入语之间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将这种差异表现出来,甚至也会背离原文。译者应该故意保留原文的表达和句式,避免译文通顺,让读者明显感觉到所读的是译本,从而感觉到译者的存在,体现了译者的创造性,彰显了译者的角色。
二、异化——韦努蒂翻译思想的核心
1813年,施莱尔马赫在就不同的翻译方法发表演讲时指出:“要么译者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让读者去接近作者,要么译者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让作者去接近读者。”前者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表现出来,把读者送到国外去,属于异化翻译;后者以民族主义为中心,把外国的价值观归化到译语文化中,把原作者请到国内。与施莱尔马赫不同的是,韦努蒂认为异化翻译能够“抑制翻译中种族中心的暴力”,抑制英语国家“暴力”地归化翻译文化价值观。因而异化翻译又被称作是抵抗翻译,即译者通过采用不“流畅”的翻译手法,突出翻译作品中外国文本的外来身份,并保护原文本不受译入语文化意识形态的控制,从而使自己不再是翻译的“隐形人”。通过对外国文本的选择和异化翻译,挑战英语国家文化霸权,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一)异化翻译理论的进步性
韦努蒂将翻译放在社会和文化这个大背景下进行考虑,对用归化的方法把外国文学用目的语文化同化的方式进行了批判。他提出并提倡以异化翻译策略或“抵抗策略”强调译文应该保持外语文本的风味,让读者感受异国风情。这种翻译策略不但有助于让译者在翻译中“显形”,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也更加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补充。
1.提高译者地位
异化论者一反传统观点,认为异化翻译是一种再创造,创作、翻译与研究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原创并不是自生的,而是作者利用久己存在的文化素材,经过重新整理,按照某种价值观重新写就的。译本应是不同文化出现的场所,是本国读者了解异国文化的场所。因此,韦努蒂认为翻译不应在“求同”的借口下否定“存异”的必要性。他认为异化的翻译不可能带来忠实度的提高,相反却是“对忠实的妄用”。不仅会失去原语的某些特点,而且会将新的东西增加进去。译者由此得以现身,翻译的独立地位得以显现。
2.有助于文化的交流和补充
韦努蒂认为要翻译出好的作品,译者必须消除自身的种族文化优越感,尽量把原文文本的语言风格保留下来,让目的语读者能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外国语言和文化,以此来推动国与国之间的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他的异化翻译策略能够更好地使读者领略到外国的语言特色、异域的文化、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与审美习惯等。通过阅读国外译本,读者能够学习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由此扩大视野,丰富自身的语言文化知识。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演化,异化翻译在促进各文化交流和吸纳来自各国词汇和语言结构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因为异化翻译,很多外来词汇,如沙发(sofa)、沙龙(salon)、克隆(clone)、代沟(generation gap)、热点(hot spot)等异化出来的词语常见于报刊杂志和文学作品中,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语言和文化。而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的“kowtow”(磕头)、“taichi”(太极)、“kungfu”(功夫)等汉语发展而来的词汇也在英语词典中站稳了脚跟。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这种翻译策略更是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补充。
(二)异化翻译理论的局限性
1.抵抗文化霸权的有限性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和文化交际的活动,但不可忽视的前提是源语言和目的语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习惯表达、逻辑思维等方面是有差异的。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是将弱势文化翻译成强势文化时,可以抵制文化霸权。对于弱势文化和被边缘和排斥的文化,当它们通过异化的手法译入强势文化时,该策略无疑是抵御强势文化和价值观,表达思想和文化的最佳方法。但当强势的文化以同样的方式译入弱势文化时,异化翻译很可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面对优于自身的英美文化,异化的翻译可能颠覆译语规范,破坏本来也许就不堪一击的译语和译语文化,也许是在不经意中沦为文化殖民主义者的同谋。
2.目的语读者的接受和审美需求
异化翻译尽管反映了源语言的特色,对文化传播有积极意义,但却把源语中的语言体系和文化现象强加在译入语读者身上。对于普通的大众读者来说,在没有熟悉的语言表达和相同文化知识背景的情况下,阅读异化翻译的外国文本不仅会觉得译文读起来晦涩难懂,不易于理解,而且会逐渐地疏远甚至排斥外国文本。如此一来,外国文本就不会为大众所接受,只能束之高阁。异化翻译只能针对一小撮通晓国内外知识的精英分子,势必会在精英读者群和大众读者群架起一座更大的横沟。韦努蒂后来把它称为“少数化翻译”。一味地坚持异化翻译不是可取的,异化翻译不能对大众读者有过高的要求,应该适当地向译入语的读者靠拢和考虑译入语的文化因素,以及读者的阅读习惯以合理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文化交流。
3.意识形态操纵下的不可行性
意识形态对译本的操控可以体现在赞助商和出版社对译本的选择上。翻译无法脱离商业而存在。出版商、评论家和读者认为译文读起来流畅,看起来不像译文,只有这样的译文才是可以接受的。在《译者的隐形》第一章,韦努蒂指出,只要考察一下报纸杂志的评论,可以清楚地看出通顺策略在英语翻译中占主导地位。评论家在评论译作时,一般只关注风格,忽视译文的正确性、译文的读者对象、译文在当代图书市场上的经济价值等一系列有关问题。在以往50余年的评论中,评论家无一例外地赞扬通顺的译文,批评违反通顺标准的译文,甚至不考虑外国文本的多样性。译者在整个翻譯过程中地位极其低下,要翻译哪些外国作品,支付多少稿酬,甚至采用什么样的翻译方法都是由出版商决定。
正是上述原因使异化的文本读者群受到了限制,同样销量也会受到限制,很显然没有哪个赞助商和出版社会选择出版销量不好的译本。译者如果想要自己的译本得到出版,在翻译中所享用的自由实际上是很少的,这也是造成异化翻译不可行性的主要原因。
三、结语
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目的在于追求文化多样性,该策略能有效地抵御英美文化对弱势文化不平等的干预和篡改,从而遏制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同时,他主张译者“显形”对于肯定译者的价值,对于提高译者的地位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异化翻译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方式,也存在局限性。异化翻译对读者的知识水平要求过高,也不适用于翻译非文学文本。翻译所采用的策略对译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最终会产生什么样的译文。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都各有利弊,彼此间都起到相互间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具体实践中,译者无论选择何种翻译策略都要多方权衡,要考虑到读者接受能力、文本类型以及意识形态的差异等,努力地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寻求平衡,实现对等交流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Lawrence Venuti.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Routledge,1995.
[2]Lawrence Venuti.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 towards an ethics of difference[M].Manchester:St.lerome Publishing,1998.
[3]Lawrence Venuti.Rethinking translation: Discourse, Subjectivity, Ideology[M].London:Routledge,1992.
[4]郭建中.韦努蒂及其解构主义的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0(1).
[5]马会娟.对Lawrence Venuti异化翻译理论的再思考[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