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静,周林毅
(武夷学院商学院,武夷山 354300)
同业公会是从事某一自由职业的人的内部组织。具有强制力量以维护同业的组织和纪律、职业、公务的管理方式。如律师公会、茶业公会等。管理机构由同业的人选举产生。同业公会的组织受全体性和强迫性两个原则支配,是某一职业的代表,对于该同职业有关的重大问题和法律草案,应征询同业公会的意见。就该同业公会而言,同业公会具有制定规章制度、审查会员资格、纪律处分三种权力。与传统的民间公会组织比更加具有规范性与组织性及协调性。但是人员参与度极低,主要是因为:(1)相关组织引导性不够强,茶农具有畏惧感,怕承担法律责任。(2)茶农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难以转变。(3)相关制度保障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4)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支持。由于武夷山制茶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民间茶农们早已自发的形成监督管理模式——茶业协会。随着国家对制茶工艺的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机制也随着跟上,政府有关部门逐渐成立相应的组织。茶业同业公会是在民间茶业协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受众内容及范围更广,更深。它相较于民间协会更具法律保障,更有组织性、规范性、民主性、专业性、指导性,可有效的解决茶农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及时保障茶农的生产经营权利。需积极鼓励茶农们参与其中,提高其运行效率,使其功能发挥到极致。
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成立于2002年,是武夷山市委领导下联直属的茶叶同业社团组织。2006年武夷岩茶制作工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册。母树大红袍文明遐迩,驰名中外。金骏眉的首推带动了红茶产业链的发展,成为顶尖顶级茶叶代表。武夷岩茶的销售路径遍布全国各大市场,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又一次历史性的突破。积极鼓励茶农参加了各项茶业生产销售活动,促进茶农增收,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1)积极组织茶叶技能培训及茶叶其他销售业务的推广;(2)认真组织各项茶叶生产活动;(3)开展茶叶技能职业指导资格的评定工作;(4)创办《问道·武夷茶》刊物。
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查阅对于茶业同业公会参与度研究甚少,主要是跟武夷岩茶的特殊性有关,有很强的地域性。有关学者对同业公会研究如下:杜鹏,徐中民研究得出:水利部门需尊重农户的实际选择,合理配置组织结构资源,推广优秀组织模式;完善组织内外制度管理,充分保障农户权益;协调好水户公会与村民同业间结构组织网络。王秀荣认为目前我国社区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其原因主要与体制有关。任晓春,董海宁研究认为:同业公会公共性主要依靠不同层次服务主体和不同全体的利益的协调,其公共性行为表现在“社会公益性”“同业共益性”“会员互益性”,三者之间协同发展。周利平等认为:职业分化、经济分化对农户茶业同业公会意愿存在负相关。此外,年纪、文化水平、身体素质、家中未成年人数、家中成员担任村中组织负责人、家中用于人情事故支占总收入比重、对参与度的认知程度、对满意度的认知程度,对参与用意愿有显著的影响。周利平,翁贞林认为:通过江西省农民调查数据分析,得出:水利设施属证农民茶业同业公会功能实现程度有重要的影响,但是公会管理、灌溉面积、参与人数对农民茶业同业公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程度上抑制作用。滕玉华等研究得出:农户茶业同业公会管理的可持续性对水库特性、排灌设备、旱涝程度、水源位置、农户参加用水培训、用水政策认知、公会评价、工程建设、水工程维修等因素有正影响;而建设年份、作物类型、规模、领导身份、参加选举等因素有负影响。
从以上研究内容上看,只是停留在一般都是假设农户均存宏观的同业公会制度和管理上创新,但是对具体同业参与意愿行为研究甚少。从现实出发,需要促进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结合农户需求与产业特色建立相关的同业组织。为此,为了进一步分析影响武夷山地区茶农参加茶业同业公会可持续影响及其影响机理,提出了有关的对策建议,为制定和完善茶业同业公会政策提供了多重渠道的参考。但是,现有的研究缺乏小范围的茶农精准调查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对影响茶农茶业同业公会的关键性因素及其影响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的系统有效研究。为此,基于小范围茶农调研数据,从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分析茶业同业公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得出结果,验证后者茶农无法参与茶业同业公会的缺陷,揭示可能存在的误读风险,以明确哪些关键因素影响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行为,可以为中国制定和完善成立同业公会政策提供微观证据。
茶农户参加茶业同业公会的影响因素。通过梳理已有的茶农文献,结合同业公会内部结构调整的特性,文章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设置成为影响茶农参加茶业同业公会的待检验因素。
茶农自身特性主要指茶农户的年纪、文化水平、身体素质。研究结果得出,茶农户的年纪与文化水平的影响为负,因此,茶农年纪越大,文化水平越低,价值观就越守旧,认知及参加茶业同业公会这新举措的几率越小,导致其参加茶业同业公会的意志越被动。但是,随着茶农年纪不断增长,劳动能力和精力逐渐下降,由于传统的耕作方式已跟不上生产效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茶农会选择机械化生产,反而选择参与茶业同业公会。此外,茶农年纪对参加茶业同业公会意愿的影响不确定。茶农的身体素质状况对参加茶业同业公会意愿存在正相关,这可能是主要是和身体素质差的茶农相比,身体强壮的茶农,由于具有硬朗体质更愿意参加茶业同业公会获得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
茶农由于耕地有限,不能通过扩大土地,来提高产量,达到收入增加。便需要依靠其他非农收入来增加家庭收入,这将阻碍茶农们在茶业同业公会统获得的效益,被迫放弃参与茶业同业公会。因此,土地面积越大,茶农对茶业同业公会的信赖程度越大,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的意愿越强。家中人口越多,说明家中经济压力越大,迫于生活负担只能选择外出就业获得额外收入,而只有年幼、年长者留守家中,此种的家庭模式必然导致因欠缺劳动力而更倾向于参与茶业同业公会,以保障茶叶生产得到有效的技能指导。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量。
社会资源是影响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的关键因素,这就使得不能实现帕累托效应,资源不能优化配置,缩减团体参与度的成本,从而提高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的热情。社会资源较难获取,与大多数茶农相比,家中有人担任村中村中组织负责人的茶农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茶业同业公会,为此,其参与茶业同业公会的积极性会更高。朋友圈的大小是生产技能交流的重要手段,它是代表了茶农与信息交流的重要桥梁。总的来说,朋友圈越大,交友范围越广,说明茶农与茶叶生产,在朋友圈中得到技术交流的机会越多,从而参与茶业同业公会的意愿不强。因此,文章预期,朋友圈的大小对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的意愿存在负相关。
认知水平直接影响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选择行为重要影响。选取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必要性的认识和茶农对茶业同业公会综合情况的评价两个变量来反映茶农对参与参与茶业同业公会的心理认知水平。总体来看,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的必要性认识的越全面、越充分,则其参与茶业同业公会的意愿就越强。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综合情况表示满意,其参与茶业同业公会的热情越积极。
采用的数据来自于《大武夷生态经济区茶农土地流转行为的研究》课题组于2018年7~10月对武夷岩茶种植区——武夷山地区7个乡镇的实地调查走访及对14个茶业同业公会会长等参与茶农的访谈。通过实地走访在武夷岩茶产区,武夷岩茶厂区主要乡镇和重点产茶村也成立茶叶公会。目前星村镇、武夷镇、兴田镇、五夫镇、岚谷乡、洋庄乡、吴屯乡、市茶场、华侨农场、良种场等都成立了乡镇茶叶公会。天心村、柘洋村、桐木村等成立了村级茶叶公会。2002年12月茶产业种植区在武夷星村镇成立了武夷岩茶产区第一个茶叶公会,因此,选择茶产业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调查是采用与茶农一对一、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调查方式进行的,共发放问卷515份,回收500份,有效问卷为500份,有效率为97.1%。
表1 调查样本的分布情况Table 1 Survey sample distribution
3.2.1 茶农个体特性
茶农的年纪和文化水平与参与茶业同业公会之间无关联性。随着茶农的年纪变大及文化水平随之提高,其参与茶业同业公会的意愿是先强后弱,年纪在41~59岁的茶农参与意愿比较激烈,占总数比重的62.43%,而文化水平为初中程度的茶农参与意愿较最强,占总数比重的55.23%。身体素质与参与茶业同业公会的意愿有正相影响。随着身体素质的越强,其参与茶业同业公会的意愿明显增强。
3.2.2 家庭特性
土地面积与参与茶业同业公会意愿呈负向影响。从描述数据看来,随着土地面积的扩大,愿意参与茶业同业公会的茶农占比随着下降。家中未成年人数与参与茶业同业公会有负向影响。根据家中未成年人数,人数随之增加,茶农参与意愿逐渐减弱。
3.2.3 社会资源
家庭是否成员担任村中组织负责人似乎对参与茶业同业公会意愿显著的影响。大部分样本茶农家庭成员没有担任村中组织负责人,这些茶农中没有茶业同业公会意愿的占比为87.32%,远胜于家庭成员担任干部的比例(13.68%)。朋友圈人数的占比与茶业同业公会意愿有负向影响。随着朋友圈人数的增加,茶农参与意愿逐渐减弱。
3.2.4 茶农认知水平
对参与茶业同业公会必要性的认知和对参与茶业同业公会发展满意度的认知与参与茶业同业公会意愿呈正相影响。从结果得出,随着参与茶业同业公会必要性的认识程度的提高以及对茶业同业公会满意度的增强,有茶业同业公会意愿的茶农占比呈显著的上升趋势。
表2 自变量说明及样本描述性统计表Table 2 Description of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samples
基于对调查数据基础上,分析茶农个体特性、茶农家庭特性、社会资源、茶农认知水平对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意愿的影响。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有“愿意”和“不愿意”两种结果,即被解释变量具有非连续性的特性,属于二元定向选择问题。假定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时被解释变量赋值为1,不愿意参与时赋值为0,则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意愿的概率p赋值介于0和1之间,因此建立设置模型如下(1):
式(1)可以转化为更一般的表达式(2):
通过整理得到式(3):
式(1)~(3)中,p 为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意愿的概率;β0表示回归截距,即常数项;x1表示影响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意愿的第i项因素;β1表示第i项因素的回归系数;μ为随机干扰项。
表3 解释变量的描述性分析Table 3 Descriptive analysis of explanatory variables
运用Stata15.1软件,运用极大似然估计对分类评定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检测结果见表4,从模型的检验情况来看,PseuoR2为0.227,表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变化存在强有力说服力;估计比(LR)的卡方检验值为190.26,伴随概率为0.000 0,极小于1%,结果说明,该模型达到1%的显著性,应当规避全部系数估值为0的原有假设。此外,表4得出,大部分变量与预期方向一致。模型整体拟合优度效果最佳。从模型估计效果来看,对影响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
表4 logit模型回归结果Table 4 Regression results of logit model
4.2.1 个体特性
茶农年纪达到1%显著水平,对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意愿存在负向影响。通常情况下,随着年纪的增长茶农的身体素质逐渐变差,而参与茶业同业公会活动则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劳动强度,由于受到身体素质的制约,年纪越大的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意愿越低。文化水平达到5%显著水平,显著影响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意愿,且方向为负。该检测结果与预期假设相一致。主要由于拥有较高文化水平的茶农是青壮年,主要收入来源是外出务工,为此参与茶业同业公会活动的意向不高。身体素质对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有正向影响,达到1%显著水平上,与假设方向不一致。身体素质越强的茶农,劳动能力越强,越可能通过茶业同业公会中的活动经验交流扩大生产规模,为此对组织的依赖性较强,从而参与茶业同业公会的意愿越强。
4.2.2 家庭特性
土地面积对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有正向影响,显著性不强,与假设不一致。家中人数达到1%显著水平且影响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意愿,且方向为正。与假设不一致。即达到1%显著水平越多,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的意愿越强。结果得出,在家中人数为3人的茶农家庭中,具有参与茶业同业公会意愿的人占到了13.8%,而在家中人数为6人以上的茶农家庭中,具有参与茶业同业公会的意愿人占到了33%,比前者要高出约20个百分点。非农收入占总家庭总收入比重对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有负向影响,与假设一致。结果得出:茶农非农收入占总家庭总收入比重越多就越选择外出就业来提高收入,留在家中务农的意愿就会下降,就不愿参与茶业同业公会。
4.2.3 社会资源
是否担任村中组织负责人显参与茶业同业公会的意愿达到5%呈显著的负相关,这与此前的预期不一致。主要因为,村中组织负责人身份伴随出茶农的主体地位和人际关系网络,相较一般人而言,担任村中组织负责人的茶农家庭拥有更高的主体地位和更宽的人脉关系,在茶叶生产经营中,可以获得更多扶持与帮助,加快了办事效率。极大降低了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热情。朋友圈人数对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意愿呈5%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表明:朋友圈人数越多,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的几率越低。该检验结果与研究假设完全吻合。朋友圈大小关系着人际关系宽窄。与朋友圈较少的茶农相比,朋友圈人数较多的茶农人际关系网络就越大,茶叶生产经营就能获得更多的人的支持,为此参与茶业同业公会的意向越不积极。
4.2.4 茶农认知水平
对参与茶业同业公会必要性的认知对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意愿达到1%的显著水平的正相关。结果得出,茶农对参与茶业同业公会必要性的认知越透彻,其参与茶业同业公会的几率就越大。对参与茶业同业公会满意度的认知达到1%的显著水平的正相关。对参与茶业同业公会满意度意愿存在正相关。结果得出,茶农对茶业同业公会满意度评价越高,其参与茶业同业公会的几率就越大。从实际情况上看,在500个茶农样本中,有59.2%的茶农对参与茶业同业公会满意度评价为“满意”和“很满意”,而在此种茶农(302人)中,有高达60.4%的茶农参与过茶业同业公会。
通过500位茶农调研数据分析,分析了武夷山地区茶农参加茶业同业公会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农的身体素质、土地面积、家中人数、参与茶业同业公会满意度的认知、参与茶业同业公会必要性的认知在1%水平对农户参与参与茶业同业公会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茶农的年纪、文化水平、是否担任村中组织负责人、茶农非农收入占总家庭总收入、是否担任村中组织负责人、朋友圈人数分别在1%、5%的水平上对茶农参加茶业同业公会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
鉴于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从研究结果得出,茶农的身体和文化素质降低了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的热情,现代农业的发展,机械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茶农的综合素质已成为发展现代化农业中突出的问题,并且专业人才的培养趋势日益迫切。因此,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高校的培养特色,培养适用于武夷山茶业人才生产经营模式从容应对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改革创新所带来的影响,趋利避害,合理引导茶农提高综合素质合理配置土地、人力资源。
与传统茶农不一样,以茶叶种植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团体茶叶种植采用规模经济模式,使得团体茶叶种植对茶业同业公会的依赖性更强。为此,依据群体行为理论,团体茶叶农主之间进行经营交流、斗茶艺术创作,质量比拼及技术创新业务,要比传统茶农经营之间更高效。为此,在规模经济模式背景下,促进农村土地流转,进而扩大规模种植,衍生其他创新型茶叶生产经营主体。团体茶叶种植的出现,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推动了武夷山水茶文化品牌化的树立,关键的是为促进大武夷生态经济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要让茶农积极参与茶业同业公会,就必须加强茶农对对参与茶业同业公会的认知;要加强茶农对参与茶业同业公会的认知,加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结果得出,茶农的认知水平会促使其茶业同业公会。为此,茶业同业公会管理部门需集合网络、媒体、茶业同业公会工作人员宣传等形式,大力宣传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的必要性及意义,从而提高茶农参与茶业同业公会的认知水平,进一步让其积极主动地茶业同业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