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0-05-06 05:42何银春
关键词:武陵山片区村落

何银春,谢 静,梁 越

(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1]。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是中国的农耕文明留下的重要遗产。2012年,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习惯称谓“古村落”改为“传统村落”,以突出其文明价值和传承意义[2]。国内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80多年的发展,研究取得较大进步,但也存在些许不足。在研究内容方面,集中于传统村落的内涵与理论基础[3-4],传统村落的景观规划与评价[5-6], 传统村落的保护、开发和利用[7,8],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及产业发展[9-10],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11-12]等。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近年来兴起,如学者吴婷婷[13]、黄雪[14]、金江磊[15]、后雪峰[16]等人运用GIS技术、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但结合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阐释影响空间分布因素的研究较少。在研究空间尺度方面,主要以宏观层面的全国区域[17-18]和微观层面的省域尺度[19-20]为主,在省市的选择上更倾向于广东[24]、 福建[21]、安徽[22]等经济发达地区,缺少从跨行政区的角度对经济落后地区传统村落进行研究,表现出区域研究尺度不平衡的特点。在研究方法上,以案例研究和定性分析为主[23-25],少有运用定量分析、空间分析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26-27]。因此,本研究从跨行政区的中观尺度出发,先选取传统村落数量众多、然经济落后的武陵山片区为研究对象,然后运用ArcGIS10.4和空间结构方法分析其传统村落分布格局,最后将ArcGIS的叠置分析与《武陵山区古代文化概论》等相结合,分析影响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因素,以期为妥善保护和合理开发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区的概况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贫困地区的发展,坚持打好扶贫攻坚战。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党中央决定把湖北、湖南、重庆、贵州四省市的交界区设立为武陵山片区[28],作为扶贫攻坚试点区。本研究提及的武陵山片区是21世纪我国区域发展和扶贫规划中的一个新概念,是人为设定的扶贫类经济区域概念,并非自然地理概念,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宜昌、恩施、邵阳、常德、张家界、益阳、怀化、娄底、湘西州、重庆、遵义和铜仁共计12个地(市、州)的71个县(市、区)。武陵山片区位于中国三大地形梯级由第一步过渡到第二步的过渡地带,位于北纬27°10′—31°28′,东经106°56′— 111°49′,是云贵高原的东部延伸地带,平均海拔约1 000 m,海拔800 m以上的地方占全境约70%。该区气候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型,雨热同期,雨量丰沛。武陵山片区贯穿贵州东部、湘西、湖北西部和渝东南,总面积为17.18万km2。截止到2018年年末,总人口超过3 700万。该区集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集中、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 区[29],文化底蕴深厚,聚集了汉族、土家族、苗族、回族、侗族等多个民族。自住房建设部在2012年公布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以来,共有5批735个传统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数量客观,蕴含着丰富的多民族特色,极具研究价值。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根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和财政部公布的5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在共6 81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中选出属于武陵山片区71个县(市)的73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分辨率90 m)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各市(州)的地区生产总值来源于《2018中国统计年鉴》。全国行政区划矢量地图、河流数据、主要公路和主要铁路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

(二)研究方法

通过Google Earth软件查询传统村落的经纬度信息,将其录入到Excel表格并将表格导入到ArcGIS10.4中,绘制了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点状分布图(图1)。接着运用ArcGIS中的平均最邻近距离(Average nearest neighbor)、核密度分析(Kernel density)及叠置分析(Buffer)来分析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最后查阅《武陵山区古代文化概论》等相关资料,结合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点,进一步分析影响乡村空间分布的因素。

三、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一)空间分布类型

从宏观角度出发,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可看作为点状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类型可分为均匀、随机和凝聚三种[2],可用最邻近点指数进行区分。最邻近点指数代表点状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表示点状要素相互邻近程度的地理指标[2],最邻近点指数R代表实际最邻近距离与理论最邻近距离之比的地理指标[2]。因此,本文利用最邻近指数对武陵山区传统村落的分布类型进行分析。其公式[2]为:

式(1)中:r1为点状要素随机分布时实际上的最邻近距离[18];re为理论的最邻近距离。

式(1)中:为点状要素随机分布时实际上的最邻近距离[18];为理论的最邻近距离。式(2)中:M代表点数,A是研究区的面积,D是点的密度。当R=1时,表示点状分布为随机型;当R>1时,点元素的分布趋于均匀;当R<1时,点元素的分布趋于凝聚。利用Arc GIS10.4的空间统计工具(Spatial Statistics Tools)中的平均最近邻(Average Nearest Neighbor)进行运算,得到R的值为0.39。即,实际最邻近距离均值与理论最邻近距离均值之比为0.39<1,这说明武陵山区传统村落的分布数属于凝聚型。

(二)空间分布格局

核密度估计(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是分析空间点状事物时使用最多的非参数估计方法。KDE以每个样本点i(x,y)的位置为中心,通过核密度函数计算每个样本点在指定范围内(半径为h的圆)各个网格单元的密度贡献值[16],与中心处样本点间隔越大则密度越大,间隔越小则密度越小,到范围边缘处密度为0。应用同样的方法,计算范围内的每一个样本点,将同一位置的密度叠加得到整个区域的元素分布密度[28]。此方法能直观地表明点数据的空间分布格局,因此本文选取核密度估计法来分析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计算公式为:

图1 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图

式(3)中,f(x)为核密度函数估计式;为核密度方程;h是带宽(h>0);n是阈值范围内的点数,(x-xi)为点事件处的距离;i表示1~n的取值。在图1的基础上,运用ArcGIS 10.4空间分析中的核密度分析,获得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核密度图(图2)。根据图2可知,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不均,呈现明显的集聚趋势。从整体看,武陵山片区中部传统村落的集中最明显,形成两大主核心区。一个是花垣县、古丈县、吉首市、凤凰县交界处,一个是龙山县、保靖县、永顺县交界处。这两处集聚的核密度值最高,传统村落的数量最多。四处次级核心区,从左到右分别是思南县与石阡县交界处;松桃苗族自治县、凤凰县、吉首市、古丈县、永顺县、龙山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八县(市)围成的环形区域;洪江市、会同县、中方县、溆浦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构成的条形区域;张家界市、慈利县、沅陵县交界处。次级核心区核密度值与传统村落数量略低于主核心区。总体而言,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分布呈现以中部为核心区域向四周扩散分布的格局,边缘化分布趋势明显。

(三)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县市分布特征

图2 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核密度

对武陵山片区各市(州)的传统村落数量进行统计,整理得出表1。结合图1和表1可知,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十分不均衡,呈现明显的“核心多周边少”的空间分布格局,集聚十分明显。从市(州)角度看,湘西州和怀化的传统村落数量分别位居第一和第二,占比分别为23.3%、23%,两个地区传统村落总数接近整个武陵山片区村落数的一半。其次是铜仁,共有110个传统村落,占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总量的15%。恩施、重庆、邵阳等8个城市共计占比38.7%。从县(区)角度来看,中部地区的花垣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传统村落数量最多,各有31处,分布密度最高。其次是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龙山县、永定区、通道侗族自治县等县(区)。而周边地区的冷水江市、丰都县、武陵源区与芷江侗族自治县目前还未出现国家级传统村落。综上,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县市分布十分不均,中部县(区)的传统村落分布密度高于周边县(区)。

(四)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地形分布特征

本研究利用ArcGIS 10.4将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图与地形高程图进行叠加(图3)。由图可见,武陵山片区735个传统村落的海拔在海平面以下22 m至海拔2 991 m之间。其中大量集中分布在海拔高程值为415 m~994 m之间的山地地区,海拔低于415 m的丘陵平缓地区或高于994 m的高原地区则只有少量村落分布,总体呈现沿山地分布的地形特征。

表1 武陵山片区各市的传统村落数量

(五)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邻水分布特征

本研究利用ArcGIS 10.4提取武陵山片区五级河流数据。将河流数据与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图做叠置分析(图4)。武陵山片区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夏凉冬冷,雨量丰沛。区域内有乌江、清江、沅江、澧水、阿蓬江、酉水河、资水等主要河流,水资源丰富[28]。结合图4可知,区域内传统村落的分布格局与河流走向大致相同。河网密集的区域,传统村落数量相应增多。反之,传统村落数量则相应减少。综上,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分布呈现临水分布的特征。

图3 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分布与地形高程分布

图4 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与河流分布

四、影响因素

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体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影响。本文重点从自然因素中的地形、河流以及人文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与地形的关系

地形地貌是影响传统村落选址与布局的基本地理要素[21],作为活跃的地理环境要素之一,对其他要素与地理环境总体特征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1]。在一定程度上,它影响了地表水和热、生物域、自然和土地类型分化的分布格局,对道路交通、经济交流、文化交流等具有不同的制约作用,对传统村落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结合图2可知,武陵山片区多山,武陵山脉贯穿全境,整个区域的海拔高程多在800 m左右,而传统村落集聚分布在这山地之间。海拔0~ 1 000 m的低山、丘陵、平川地貌为传统村落的建设和布局提供了方便,形成了相对封闭、独立的居住环境。一方面,它使传统村落得以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传统村落的形成,并得以更完整地保存。

(二)与河流的关系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最重要的物质要素之一[25]。农耕文明更加依赖于水资源,因此,村落在选址之初就将水源作为必要的参照条件。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沿河分布趋向显著。武陵山境内有乌江、清江、澧水、沅江、酉水河、阿蓬江、资水等主要河流。结合图3可知,河网密集地区村落数量众多,这是因为:首先,水资源是人类生活生产的必需品;其次,河流周围的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良,山区的对外交通更依赖于河流。最后,根据《武陵山区古代文化概论》记载可知,生活在武陵山区的侗族、瑶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天性喜水,并且在建造住所时严格依照山南水北、依山傍水的选址标准[29]。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武陵山区的传统村落呈现沿河流分布的特点。

表2 各市(州)的地方生产总值和传统村落数量

(三)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区域的发展,经济发达的地区通常会引起聚居,同样传统村落的规模与分布也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区域国内生产总值(GDP)往往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本文选取研究区内12个市(州)的地区生产总值(2018年度)和传统村落数量制成表2,通过表2可以看出,所研究的12个市(州)中,湘西州的传统村落数量最多,但地区生产总值仅605.05亿元;宜昌地区生产总值最大,高达4 064.18亿元,传统村落仅有6个。社会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传统村落数量相对较少。反之则数量较多。这说明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传统村落的延续和保存。宜昌、重庆、常德与遵义对外通达性较高,开发较早,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现代化和城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较大,传统村落极易受到影响,大多被现代化建筑所取代,因此传统村落留存较少。湘西州、恩施州、张家界由于地形限制,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所受城镇化影响较小,另,丰富的林木资源,为民居的建造和修缮提供了便利,从而增加了传统村落的留存时间和完整性。

(四)与交通的关系

交通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保护传统村落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23]。运用ArcGIS 10.4提取武陵山片区主要铁路、公路数据,与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图做叠置分析(图4)。由图4可知,湘西州、怀化、铜仁等地公路、铁路分布较少,交通落后,通达性较差,因此受外界干扰也较少。山地地形又使其形成了相对孤立封闭的环境,大大降低了外来文化的冲击[18],传统村落在这种条件下高密度集中分布;即使在现代化的浪潮下,该地区也因交通通达性差,开发难度大,开发时序滞后等,鲜少遭遇外来冲击,这些都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五)与多民族文化的关系

武陵山片区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生存繁衍的地方,这里聚局着土家族、苗族、汉族、瑶族、侗族等30多个民族[28]。随着多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武陵山片区多民族文化,也是现如今中国不多见的多民族文化汇集区。通过查阅《武陵山区古代文化概论》[29]等资料可知,武陵山区的土家族、苗族、侗族和汉族等其他民族都具有顺应自然,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在早期,为了避免战争或自然灾害等,这些民族聚居在相对安全的武陵山片区;后依据该地区的自然环境,选择在山地且近河流的地区繁衍生息;再根据林木茂盛的特点,选择以木材为建筑材料;另,侗、苗、土家等民族崇尚聚族而居,因此,大多是以一个族姓或者若干族姓同住一地,聚居成寨。这些根植于民族文化中的因素,使得武陵山片区的传统村落呈现沿山地、河流分布的聚居形态。

五、结果与讨论

运用ArcGIS 10.4空间分析软件和空间结构研究方法,对武陵山片区735个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总体数量较多,集中分布在湘西、铜仁、怀化等地,呈现核心多边缘少的分布格局。第二,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为凝聚型。同比湖南省0.82的最邻近指数[2]可知,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集聚更加显著。从市(州)尺度来看,湘西州传统村落的分布最为集中,怀化、铜仁紧随其后。其他地市鲜少分布,石门县、冷水江市、芷江侗族自治县、丰都县与武陵源区等截至目前暂无村落入选。第三,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是地形地貌、河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区域通达性、民族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传统村落形成时间漫长而久远,自然地理环境制约着传统村落的形成与保存,大体决定了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影响着传统村落的整体空间分布格局。经济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区域文化等对传统村落影响则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图4 主要公路、主要铁路与传统村落分布

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是区域传统文化的现实写照,是文化传承的介质,同时也是极具脆弱性的土家、苗、侗等少数民族遗产,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因此,探寻有效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模式尤为重要。首先,要树立整体性保护意识,深入发掘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其次,可对传统村落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提炼重要文化基因,促进其永久性保存。最后,对传统村落的乡村性进行量化评价,探寻传统村落现代化转型之路。本研究从中观尺度探讨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丰富了现有研究的全面性,为武陵山片区传统村落的发展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今后的研究可增加理论的探索及深入化的拓展,不局限于经济发达且具有特色的传统村落,可增加不知名的贫困地区传统村落的研究,借鉴历史学、建筑学、地理学、数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从内部结构、外部布局、文化特质、历史发展脉络等多方面深入研究,从而增添更多、更有价值的研究。

猜你喜欢
武陵山片区村落
秦巴-武陵山区重庆段乡镇域多维贫困测度及类型划分
诗二首
创新又贴心
过武陵山区
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再迎扩容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武陵山区仡佬族传统体育的流变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