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区域大生态,筑就成都软件新动能

2020-05-04 16:16周书婷
产城 2020年10期
关键词:成渝双循环成都

周书婷

新时代经济社会智慧化的趋势日益显现,作为发展信息技术的核心、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关键、支撑新经济的基础,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简称:软件产业)浸润着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今年工信部公布《2019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年报》,年报显示,2019年中国软件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软件业务收入72072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中西部地区增长较快,软件业务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0.6%和28.4%。

作为全国首批、中西部首个综合型“中国软件名城”,成都市的支柱产业之一便是软件产业。今年6月,成都发布《〈关于促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项政策措施〉实施细则》,从打造一流人才队伍、引育龙头骨干企业、创建知名软件园区、提供更优服务保障四个方面进一步优化软件产业发展环境,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快了成都軟件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作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中的先导力量,软件产业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第十八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简称:软洽会)将在成都举办,届时将通过交流与分享成都软件产业最新成果与国内外相关经验,共谋成都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道。

软件发力,助推“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演进

作为成都市的支柱产业之一,软件产业是助推“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演进的重要力量,对加快成都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成都高度重视软件产业发展,建立“软件服务业发展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成都市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19-2025)》,提出按照“提质增效、规模跨越、世界软件名城”三个阶段打造,到2025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将突破8000亿元规模;出台《关于促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项政策措施》,从四大板块17个方向助力打造名园、名企、名校、名展、名人和名品。

成都软件产业迎来全面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成都市软件产业布局日趋完整,目前已覆盖软件产品、信息技术服务、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软件四大业务类型,在工业软件、网络信息安全、数字文创、集成电路设计等多个重点领域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配套体系。从成都市软件行业协会获悉,2019年,成都市软件产业稳步增长,全年累计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520.2亿元,同比增长15.5%,位居中西部地区首位,在全国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呈现出信息技术服务与嵌入式系统软件快速增长、软件产品和信息安全稳步发展、国际市场持续拓展、人均产出与人均职工薪酬稳步增长等特点。

作为成都软件产业的见证者、助推器和城市名片,软洽会见证了成都软件产业的腾飞历程。在软件产业迎来新的使命与任务之际,新一届软洽会也将聚焦创新发展和融合应用,与业界专家共话成都软件产业发展之道。作为成都重点打造、举办时间最长的行业品牌盛会,软洽会已成为目前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最具影响力、最专业的软件服务业交流合作平台,是成都软件产业开展国际国内合作的重要窗口。

双循环释放新动力,创新赋能产业升级

据工信部发布的《2019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年报》显示,2019年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出口505.3亿美元,同比下降1.1%,软件出口形势低迷。随着新冠疫情进一步冲击全球经济发展,外部冲突升级,内部转型在即。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力部署新基建,以应对疫情常态化消极影响,刺激国内投资、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复苏与国际合作。

四川中电启明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高级业务顾问唐冬来认为,内循环,不能单一理解为关上门自己发展扩内需,外循环也不能仅仅等同于进出口,需要综合考虑全球市场供给和需求的情况,合理配置资源和布局业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建设国内循环,融入双循环,最主要是需以科技创新催生新的发展动能。”唐冬来表示,目前成都软件产业发展迅速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三点,具有极其丰富的科研资源、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合适的产业政策支持。在这一轮产业迭代升级演进过程中,尽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快速实现新技术大规模应用,将成为推动成都软件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

作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科技中心,成都科研资源丰富,创新上具有很大的优势。2017年9月,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核心聚集区正式启用。2018年5月,获科技部批复建设“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软件产业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9.72%,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目前中电10所、中电29所、中电30所、电信5所、十一设计院、成飞集成等超40家国家级科研院所扎根汇聚。

另一方面,成都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截至2019年底,成都以全市66个产业功能区为载体抓手,分别与国内20家知名高校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科研机构建设、成果转移转化、技术创新等深度合作。坚持科技创新,不断构建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截至2019年底,推动塞拉诺、科伦药业等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科创环境进一步拓展。同时,升级打造“科创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制作产业生态圈创新地图,实现创新资源一图尽览。“依托良性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自身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可以加速科技成果实现有效转化,加快提升产业链水平。”唐冬来建议,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成都软件产业可以一方面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体,充分释放内需潜力,利用自主创新解决核心技术领域“卡脖子”的问题,提升自我循环能力。另一方面,以更大力度和高水平的开放,赢得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实现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相互促进。

双城竞跑,与国家战略共舞

现阶段,中国已进入中心城市、城市群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历史时期,而这也正是构建双循环格局率先探索的重点区域。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经济群”,再到“成渝双城经济圈”,城市中心化+区域化发展的格局已愈加明显。

在“十三五”规划即将收官之际,成渝城市群的国家战略构想为中西部地区谋划了一次精彩合作。四川轻化工大学高技术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吴亚东表示:“作为新时代西部大開发的重要平台,成渝双城经济圈有沟通东西南北、连接国内国外的独特优势,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战略互动的关键,未来将撑起继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之后的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西部重要增长极。”

今年3月,重庆公布重庆段正线长98公里的成渝中线高铁今年开工,预计2025年竣工。同时,四川政府也公布工作方案,确定四川境内成渝中线高铁今年开工。这条高铁建成后,将成为成渝间通勤时间最短的铁路通道,有助于深化两地合作。谈及如何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下进一步推进软件产业发展,吴亚东提出,产业生态是前提,未来需要提升成渝地区圈软件产业布局层次。尽管目前成渝地区正成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但对标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地区经济圈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发展,需充分发挥‘圈的集聚效应、辐射效应,通过协同发展优势互补,可带动整个中西部的提档升级。”

2019年是华为鲲鹏计算产业生态起步之时,重庆携手华为共建鲲鹏产业生态联盟,鲲鹏计算产业生态重庆中心落户西永微电园。同年,成都与华为公司签订鲲鹏生态基地项目合作协议开始布局鲲鹏产业生态,华为鲲鹏天府实验室及鲲鹏生态基地正式落户成都天府新区。西永微电园公司副总经理陈昱阳曾表示:“成渝两地数字经济发展速度都比较快,互补性也较强。两地鲲鹏计算产业生态中心两翼共振,可以俯瞰西部战略腹地,为‘一带一路插上‘腾飞之翼。”

另一方面,吴亚东强调还需注重人才供给,瞄准世界最高级别的软件产业发展水平,借助双城经济圈带来的集聚效应汇聚、培养高质量的软件人才队伍。事实也正是如此,近年来成都高度重视软件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早在2007年,就出台了《成都市软件人才队伍建设行动计划(2007-2010年)》,软件人才聚集能力不断增强。2019年,成都市出台《关于促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专项政策措施》,实施“蓉贝”软件人才计划,打造“程序员之都”,极大地鼓舞了高端软件人才向成都聚集。目前,在蓉60家高校(含高职)开设软件及相关专业约98个,全市软件及相关专业在校学生约18万人,其中研究生0.3万人、本科生10.1万人,高端人才队伍不断聚集壮大。

今年7月,成都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对外开放新格局,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支撑。”

在软件领域,成都近几年已经形成一定的特色,聚集了一批高端人才,崛起了一批创新型企业,构建了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未来,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战略之下,成都软件产业将以此为契机,以创新为驱动力,进一步发挥政策机制和产业集中优势,有望成为成渝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猜你喜欢
成渝双循环成都
活色生香新成渝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成都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