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

2020-05-04 16:16
产城 2020年10期
关键词:动力源增长极科学城

打开中国地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经济圈由北向南,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引领我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动力源。年初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增长极。如果将成渝地区这个“第四增长极”与其他三大增长极连点成线,将形成一个占全国经济总量七成以上的巨大菱形空间,形成“北有京津冀、东有长三角、南有粤港澳、西有成渝”的中国区域经济格局。

10月16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再次迎来重大进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定位更高,要求更高,目标也更高。”10月17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宏观经济组副组长丁任重用三个“更”来描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全新定位。在他看来,相比今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此次明确“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从“在西部形成”到“带动全国”,并增加“新的动力源”等表述,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有新的提升。

更高定位站在整个国家经济体系可持续发展角度来布局

“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盛毅认为,这次明确提出“带动全国”,是对西部地区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重要性的强调。在盛毅看来,成渝地区是辐射西部的重要经济腹地,要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离不开成渝地区,但其经济实力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相比差距很大。这也意味着发展潜力大,若能和东部发达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就能在“双循环”特别是内循环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蔡之兵进一步认为,新提法释放了两个重要信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定位更加重要、区域功能更加高级。一方面,在西部打造全国的增长极,表明党中央是站在整个国家经济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布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另一方面,从单一增长极的定位到增长极和动力源并重的定位,表明党中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期望大大提高,更要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

更高要求要审视自我在国内经济甚至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的角色

“更高的定位,要求成渝地区要将内部发展与外部发展、自身发展与辐射发展、区域发展与国家发展高度结合。”蔡之兵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不仅要自我审视,更要审视自我在国内经济甚至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扮演的角色。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统筹处副处长卢小甫认为,要从生产端与市场端(消费端)去认识提法变化带来的要求,“从两端来说,成渝地区具备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条件。”

“我们要摸清家底,才知道怎么去适应新要求。”四川省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谭焱心认为,成为带动全国的新的动力源,首先要找到区域内的动力源在哪儿。在他看来,四川天府新区、重庆两江新区,未来十余年的产业布局和人才资源储备都很好,要着力这些地区的人才培养和资源倾斜;还要找准全球范围内的优势产业,引导培育行业独角兽作为支撑。

更高目标站在全国角度谋划思考自身“带动全国”的责任

“规划是行动的第一步,目光一定要长远。”谭焱心建议,瞄准新定位,要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实施,又应着眼于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一定要站在全国的角度去谋划,去行动,才能实现‘带动全国的目标。”谈到如何行动时,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宏观经济组副组长丁任重一连用了六个“大”——发展大产业、培育大市场、构建大平台、增强大科创、突出大保护、形成大都市圈。

新发展格局下,开辟新的动力源底气深度融入国家战略,经济发展强劲,产业基础雄厚

在专家看来,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更加明確了将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成渝地区打造为继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之后,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第四增长极”。成渝地区能否肩负起“第四增长极”的历史使命,一直以来是诸多专家学者热议的课题。

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总裁、首席研究科学家汤继强教授认为,从经济基础看,成渝地区拥有重庆、成都两个经济总量过万亿元的国家级中心城市。前者是直辖市,后者是西部经济大省的省会城市,这是成渝双城的“底子”。同时,他还列举多项数据作为支撑。近年来,成渝发展势头强劲:重庆经济增速曾多年领跑全国,成都自2017年以来连续12个季度增速超8%。2019年成渝地区实现GDP近7万亿元,经济总量占西部比重达33.25%。在产业基础、基础设施、科研教育、对外开放等方面,成渝地区均在西部保持领先地位。例如,作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成渝地区已形成“芯、屏、器、核、网”世界级产业集群,产能约占全球三分之一,已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供应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成都和重庆两座城市,将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推进,形成新的竞合关系,完全有实力成为中国西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汤继强认为。

同样,成渝地区对“国内国际双循环”意义的重要程度,从全国中欧班列运行图示也可以清晰找到答案。多条国际物流大通道在成渝地区形成联结点——向东,中欧班列与长江黄金水道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无缝衔接;向西,中欧班列可从成渝直达欧洲各国;向南,成渝直达新加坡等东盟国家的“陆海新通道”已常态化运行,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成渝地区的有机衔接;向北,成渝均已开通直达俄罗斯的国际班列。

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李敬同样认为,重庆和四川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健全合作机制,推进成渝地区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以及其他区域的互动,推动国内大循环的顺畅运行。同时,要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联接点优势,大力推进开放经济体制创新,积极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加快建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智慧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动力,带动高质量发展

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动力来自哪里?

放眼全球,科技信息化和城市化浪潮奔涌,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世界城市,都有着特色迥然的科学城。比如东京筑波科学城以及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上海张江科学城。这些科学城既是“科学技术的原点”,也是“未来产业的摇篮”。

今年年初,中央提出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求以“一城多园”模式共建西部科学城。成渝两地有121所高校、178万在校大学生、1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29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87个众创空间,科技资源比较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的创新策源潜力和较大的转化市场空间。以共建西部科学城为契机,加强区域创新协作和资源整合,有利于发挥“1+1>2”的作用,推动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创新乘数效应。

6月3日,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首度亮相。两院院士领衔、对标国内外科学城先进经验“打磨”的科学城,将肩负国家使命,打造未来之城。从落子开局到择“城”而栖,亮相以来,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频频出成果。

西部首个“最强大脑”来了!近期,位于“一核”的成都科学城鹿溪智谷核心区的成都超算中心投入试运行。采用世界领先的新一代技术架构的成都超级计算机,其每秒的运算能力将达到十亿亿次规模。作为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这台超级计算机将为成都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供强力“引擎”,为成渝地区共建西部科学城做强成都一“极”。

再将视线聚焦成渝发展主轴上的未来高科技园区,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将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引擎。今年10月,在未来科技城产业化项目签约仪式上,总投资100亿元的三峡集团四川能源投资总部项目及总投资120亿元的联东U谷未来科技产业园项目正式落户未来科技城。

其中,全球最大的水电开发运营企业——中国三峡集团,成为入驻未来科技城的第一家中央企业。该公司将进一步深化在川布局,聚焦清洁能源与长江生态环保主业,重点开展智慧综合能源整体方案投资与建设、能源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生态环境治理等业务。

中国领先的产业园区专业运营商——联东集团也在未来科技城布局。此次签约的联东U谷未来科技产业园项目总投资达120亿元,将以5G服务、工业物联网为基础设施条件,重点发展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一代通信(5G/6G)、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集研发设计、中试成果转化、生产制造、产品展示中心、企业总部和生产性服务业于一体,打造联东U谷在中国西部的标桿性、示范性高科技产业园区。

据了解,截至目前,除以上签约的两个项目外,未来科技城已落户了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天府校区、民航二所民航科技创新示范区、产投集团智造基地、富凯维修基地与飞机加改装设计研发中心等项目,总投资超过600亿元。

以“一城多园”模式共建西部科学城,高起点、高标准打造直面未来的增长极和动力源,进击中的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一刻都没有停息。

猜你喜欢
动力源增长极科学城
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站水动力源原水预处理加氯系统技改分析与实践
新高地!新标杆!新动力源“双子星”TOD激活区域“财富密码”
打造『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创新实践
北京怀柔科学城创新小镇投用
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广州科学城
西海岸增长极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神秘的科学城
顶盖板冲孔机设计分析
南部丘陵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