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波 汤瑾
一、谈话导入,借力比较品析重点字义
师: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课题(板书:下雨了),除了下雨了,你还知道“ 了”?
生:下雪了。
生:刮风了。
生:开花了。
生:打雷了。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句子末尾的这个“了”告诉我们这些事情都已经发生过了。如果我在前面加上一个“要”字,又表示什么意思呢?谁来完整地读一读课题?
生:要下雨了。
师:跟刚才的“下雨了”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生:“下雨了”是说已经下雨了,“要下雨了”是说还没下雨,快下雨了。
师:如果是还没下雪,将要下雪了,就可以说——
生:要下雪了。
师:就按照这样的方式,你还可以说——
生:要刮风了。
生:要开花了。
生:要打雷了。
师:大家发现了吧,前面加了“要”,说明事情——
生:还没有发生。
师:下雨前是有很多征兆的,有没有同学留心过生活中下雨前的情景,你有哪些发现?
生:乌云很多的时候就要下雨了。
生:蚂蚁搬家可能就要下雨了。
生:闪电打雷的时候可能就要下雨了。
生:刮大风的时候可能就要下雨了。
师:咱们班的同学们很善于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中有一只小兔子,它也特别善于观察,它有哪些发现呢?赶快打开课文读一读吧!
【评析】王老师点拨学生:对没有发生的事情可以观察,可以预测。那么,下雨前有哪些征兆呢?就此引导学生带着思考与期待进入这个有趣的童话故事。这一训练点,王老师抓得精准,既是有效的思维力训练,又锤炼了学生的语言敏感力。
二、学字识词,借用插图了解课文大意
师:现在请同学們自己读一读这篇文章,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课文读完了,谁能把字音读准,请举手。(生举手,师环视)我来考考大家,第一组词语,谁会读?
生:空气、有空。
师:特别棒,读音准确。“空”是一个多音字,你还可以怎样组词?
生:空间、空缺。
师:我们继续来看第二组词语——
生1:闷(mēn)热、闷(mēn)雷。
生2:闷(mēn)热、闷(měn)雷。
生3:闷(mēn)热、闷(mèn)雷。
师:已经有三种读音了,有人读闷(mēn)雷,有人读闷(měn)雷,还有人读闷(mèn)雷,到底哪个对呢?自己再读一读,感受一下。
生:应该是闷(mèn)雷。
师:对了,闷雷就是响声特别沉闷的那种雷,大家能不能想象一下,特别沉闷的雷声是什么样的?
(学生模拟闷雷的声音)
师:我们再来看看第三组词语(出示:潮湿、消息、搬家、响雷),谁会读——
(学生认读词语)
师:上面的闷雷声音是沉闷的,这里的响雷声音会是什么样的?
(一生模拟声音,教师评价后再读这些词语巩固读音)
师:词语读得不错,我再来考一个句子,特别长,谁敢来读?
生(读):小白兔弯着腰在山坡上割草。天阴沉沉的,小白兔直起身子,伸了伸腰。
师:特别棒!红色的四个生字,他都读对了。这段话中有一个词语:阴沉沉,知道阴沉沉的天是什么样的吗?
生:就是没有明媚的阳光。
生:有黑黑的乌云。
师:大家看,这里有两幅图(出示两幅插图,一幅阴云密布,一幅蓝天白云),上面全都有云,哪个才是阴沉沉的?
生:第一幅图。
师:对,这才叫阴沉沉的。第二幅图上也有云,可以叫——
生:多云。
师:同学们,这段话中有一个生字“直”,这个字是会变魔术的,加上单人旁,就是每天同学们一来到学校就要做的一件事,知道吗?
生:值日,值日的值。
师:如果给它前面加一个木字旁,每年三月十二日,你都会干什么?
生:植树。
师:非常好!如果给下面加上一个“八”,就是你们上课应有的一种态度——
生:认真的“真”。
师:同学们认真看看“值、植、真、直”这几个字,仔细数数看,这个字里面有几横?
生(齐):三横。
师:对,的确有三横。拿出手,和老师一起写。我们在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里面有三横,千万别少写了,另外这三横都不能跟右边挨住,三横之间的距离要均等,最后一横一定要写得长长的。(教师边说边板书)(学生写,师巡视指导,随机点评)
师:同学们,这篇文章总共有三幅插图,现在请同学们看着插图,谁能跟大家讲一讲,第一幅插图中小兔子看到了什么?
生:燕子飞得很低,在捉虫子。
师:如果用四个字来表达,可以怎么说?
生:燕子低飞。
师:在第二幅图上,小兔子又看到了什么?
生:小鱼透气。
师:第三幅图,怎么说?
生:蚂蚁搬食。
师:如果把课题跟我们概括出来的这三个词语连起来,可以怎么说?
生:要下雨了,燕子低飞,小鱼透气,蚂蚁搬家。
生:燕子低飞,小鱼透气,蚂蚁搬家是要下雨前的征兆。
师:同学们大家看,要下雨了燕子低飞,小鱼透气,蚂蚁搬家,这就是这篇文章讲的主要内容,但是我们学到这里还没有学完,我们不能仅仅知道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还要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才行。
【评析】王老师巧用文中的三幅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当学生用句子说出图意时,教师继续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尝试用上四字词语进行概括。就这样,学生连词成句,自然而然地就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充分体现了教师无痕的教学艺术。
三、细读课文,借助朗读感受语言变化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课文,看看小燕子出现时,小白兔跟它是怎样对话的?画出相关的句子来。
(学生默读,勾画句子,然后交流)
生(读):燕子从他头上飞过,小白兔大声喊:“燕子,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
师:读得真不错,表扬你。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只小兔子挺可爱的,可惜有点结巴,你看,它叫燕子是这样说的:“燕子,燕子。”谁跟我想的一样?
生:不是的,它是为了让燕子听见。
生:对,连着叫两遍,能够引起燕子的注意力。
师:哦,原来是为了让别人听得更清楚,引起别人注意。大家想一想,如果小白兔遇到的不是小燕子,而是蝴蝶,会怎么说呢?
生:蝴蝶,蝴蝶。
师:如果是蜻蜓或者知了呢?
生:蜻蜓,蜻蜓。
生:知了,知了。
师:生活中,其实你也这么讲过话,比如对妈妈、老师、哥哥——
生:我跟哥哥说:哥哥,哥哥,你出去玩带上我吧!
生:我妈妈玩手机的时候,我叫她:妈妈,你给我作业签一下字。结果她不理我,我就说:妈妈,妈妈,你给我作业签一下字。
师:如果她还不理你呢?
生:那我就说:妈妈,妈妈,妈妈,你给我作业签一下字。
师:对,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们就可以这样说,现在,我请一位同学再来读这个句子。
生:燕子,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
师:你声音这么小,燕子肯定不搭理你。
生:燕子,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
师:小白兔不仅会引起别人的注意,还特别会问话,他用到了一个语气词,发现了吗?
生:呀。
師:听老师读这个句子:“燕子,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像老师这样,谁也来读一读?
生:燕子,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
师:同学们,除了这句话中带口字旁的语气词“呀”,燕子的答话里面也有一个语气词,发现了吗?谁能读一下底下这句话?
生:要下雨了,空气很潮湿。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飞不高。我正忙着捉虫子呢!
师:真不错,我们请两位同学,一个问,一个答。
生:燕子,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
生:要下雨了,空气很潮湿。虫子的翅膀沾了小水珠,飞不高。我正忙着捉虫子呢!
师:同学们,“呢”和“呀”都是语气词,也都是口字旁。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张口,口不在头顶,也不在肚子上,书写时注意口字的占位,左半格中上部,看老师来写(教师边说边板书)。“呀”的右边是“牙齿”的“牙”,特别留意撇要写得长长的。来,大家自己来写一写这两个字。
(学生书写“呀”和“呢”,教师巡视指导,评价)
师:同学们继续读课文,你还会找到用“呀”来问,用“呢”来回答的句子,找到后自己练习读一读。
生:我找到问话的句子是:小鱼,小鱼,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呀?
师:真好,你不仅找到了用“呀”来问的句子,而且读得很好,读出了问的语气,那么,带有语气词“呢”的句子在哪儿呢?
生:是要下雨了,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
师:同学们,大家看,当小燕子出现的时候,小兔子问:“燕子,燕子,你为什么飞得这么低呀?”当小鱼出现的时候,它这么问:“小鱼,小鱼,今天怎么有空出来呀?”现在,蚂蚁出来了,如果按刚才的方式,小兔子应该怎么问?
(出示:小白兔看见路边有一大群蚂蚁,就大声问: )
生:蚂蚁,蚂蚁,你们这是干什么呀?
生:蚂蚁,蚂蚁,你们为什么要搬东西呀?
生:蚂蚁,蚂蚁,你们要把食物搬到哪里去呀?
师:用到了语气词,用到了重复的称呼,很好!这个方法你学会了。但是课文不是这么写的,课文中写道——
生(齐):小白兔连忙挎起篮子往家跑。他看见路边有一大群蚂蚁,就把要下雨的消息告诉了蚂蚁。
师:同学们,作者在写燕子和小鱼的时候都是直接用问话的方式写的,但是到了写蚂蚁,就换了一种方式,有了变化,就没有了重复的感觉。现在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写燕子和小鱼的这两段对话,看看你还能发现哪些有变化的地方。
生:前面小白兔是大声喊,后面是问。
生:燕子是边飞边说,小鱼是直接说的。
师:真好,同学们很细心,发现了不少变化,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部分内容,体会这种语言的变化。
师:同学们,最终下雨了吗?小白兔安全回到家了吗?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后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个故事,还可以合作演一演。另外还有哪些小动物可以预报天气呢,大家可以查一查资料,相互交流一下。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评析】歌德曾说:“ 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秘密。”王老师从一年级开始就有意识地将表达形式的秘密向儿童敞开。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引领学生对言语表达形式进行了三次聚焦。第一次关注句子中重复的称呼,从“燕子,燕子”发散到“蝴蝶,蝴蝶”等,并巧妙地指向了生活的实际运用;第二次关注语气词“呢”和“呀”,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发现语气词在问句中的应用,再顺势指导学生学写这两个口字旁的字;第三次是将重复的称呼和语气词的运用结合起来,先用猜测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迁移训练,说说小白兔怎么和蚂蚁对话,随后引导学生将自己表述的内容与文本表达进行比较,把学生思维引向了纵深。学生在自主实践中逐渐明白了,原来,有时候为了防止重复,我们也可以不直接描写对话的内容,换一种表达,读者也能明白;有时候,同样写对话也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此这般层层推进,螺旋上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怎会不提升呢?
【总评】
王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阅读教学的多元指向,实现阅读课程的多元价值,在学生的语用实践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力——充满“变式”的教学魅力。
首先,依然以低段的识字写字教学为重点,但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之中同步进行,主要采用随文识字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生动的语言环境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反馈环节,教师聚焦重点的字、词、句进行提炼、梳理、归类,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与指导,做到了高质量、高效率。
其次,落实学生本位的“全语用”。 毫无疑问,听说读写都归入语用的范畴。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当中习得的。课堂真正让学生“发声”,教学才能真实发生。于是,我们看到在这节课上,有清清朗朗的读书声,有充满思辨的讨论交流,还有对于语言的品味、揣摩及运用……认真品析王老师的教学,你会发现他不仅重视诉之于眼、耳、口等感官的外部语用能力,而且高度强调心灵、思维、想象、体验等内部语用能力。
再次,引导学生习得言语表达的智慧。这一点充分体现在教学的第三板块。王老师聚焦文本中“陌生化”、新鲜感的表达形式——重复的称呼以及语气词在问句中的应用,从文本中的具体的语言文字入手,借助朗读,引导学生品味、咀嚼文本语言来探索语言变化的秘妙,再到生活中去迁移运用,最后又通过对文本中三种不同对话呈现形式的对比,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语言变化”的奇妙,可谓是匠心独运,妙不可言。在这里,教师的两大教学意识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是将思维和语言融为一体。思维是语言的内在基础,语言是思维的外在体现或反映。思维品质的提升能有效促进儿童言语品质的提升。有思维含量的语言表达训练值得倡导。二是对文本材料的合理解构、灵活运用。教师在策划学生言语表达训练时,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言语媒介”这样的“支架”。王老师提供的支架一是文本自身的語言材料,二是提供的句式:“小白兔看见路边有一大群蚂蚁,就大声问: ”。有了这样的支架,学生就有了思考与学习的凭借,自然会生成表达的智慧。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海德格尔语)从低年级开始,呵护学生言语生命的生长,激活儿童表达潜沉的力量,是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王老师的这节课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范例,让人不禁感叹:原来,语言表达有变化才有魅力。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浙江杭州经济开发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 敖小英
E-mail:54512611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