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珺
摘 要: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事业单位成本管理提出了新要求,本文对新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内容和方向展开了分析,结合事业单位成本管理要求提出了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加强成本预算管控、落实绩效考核管理等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政府会计制度;事业单位;成本管理
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不断推进,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体系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按照新政府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需要采用权责发生制完成财务会计核算,使财政信息得到准确、全面反映,促使单位实现成本降低、效率提高等目标,从而确保社会公共资源得到优化配置。还应加强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成本管理措施研究,以推动单位财政改革的持续深化。
一、事业单位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不同于企业,事业单位受职能目标、行业特点等方面因素影响,需要完成多样化对象的成本核算,确保公共产品和服务定价、资源配置、绩效评价等各方面的成本管理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但就目前来看,一是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难以实现成本项目合理设定,一些不属于对象耗费的项目种类计入成本,无法实现真实成本状况反映。二是事业单位缺乏完善管理制度,造成单位内部各部门和人员缺乏约束,各项成本费用未能得到准确归集和分配管理。三是在预算管理方面,事业单位未能加强成本预算管理,导致成本支出过多。而事业单位依靠财政支出对非经营性服务成本进行弥补,成本过高导致政府财政压力过大,成本过低造成服务供给不足,缺乏严格预算管控將造成资金使用效益无法保证。四是事业单位未能将成本管理与绩效考核紧密联系,造成单位对成本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足,未能及时参与到单位成本管理工作中,给各项工作的沟通协商开展带来了困难。此外,根据《基本指引》中的规定可知,事业单位需要开展大量独立于会计核算的成本核算活动。不同于会计核算具有强制性,成本核算将结合单位规定进行,并且不在会计报表中反映。缺少严格监督管理,将造成核算工作难以有效落实。
二、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成本管理
1.改革内容与方向
新政府会计制度,是政府为履行公共受托责任所提出的措施,完成了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和相互衔接的会计核算模式建立,促使资产、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能够与预算结合,实现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的有效编制,为成本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近年来,为促使事业单位加强成本核算,实现财政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对单位的责任约束进行了硬化处理,要求其采取公开成本等措施接受社会监督。在成本核算方面,新政府会计制度做出了系列调整,增设部门预算和收支分类核算,制定了详细核算内容。事业单位采购和基建负债也纳入核算范围,通过资产负债核算加强监督考核。对于固定资产价值确认,在确定市场价值的基础上,要求后续重新开展评估,实现平行记账,确保资产价值得到准确反映。为对会计科目进行优化,行政会计制度提出了财务制表、固定资产核算等措施,希望能够通过财务报告对政府绩效进行客观考核,完成收入、成本等财务信息的全面反映。
2.成本管理新要求
事业单位作为非营利性的社会服务组织,以社会公益为目标,从事科技、卫生、文化等领域活动,主要通过财政拨款获得资金,完成业务活动开展需要的资产购置,致力于向社会提供职能服务。因此在政府会计改革背景下,事业单位需要反映单位财务状况、运行成本等信息,确保接受社会监督和政府管理,达到提供社会服务的运作目标。在收入固定的情况下,成本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2019年7月,财政部发布《行政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基本指引》),为事业单位成本管理提供指导,确保单位完成单位、项目实际成本的准确核算,将资金使用效益与单位绩效评价挂钩,完成资金合理配置,提高单位运营成本效益。通过借鉴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经验,《基本指引》中提出了成本核算原则、对象费用分类、成本分配、成本计算等规定。与此同时,考虑到事业单位核算不仅局限于产品,同时拥有多元成本信息需求,提出了相应的成本归集和分配方法,明确了不属于会计核算对象的耗费项目,如管理单位费用等可以单独在业务活动中实施成本核算,无须通过会计核算,并且也不需要在财务会计报表中进行反映。在成本归集方面,为保证成本项目经济用途符合财务会计明细核算要求,参照新政府会计制度确定了会计科目等内容,将财务会计核算产生的数据当作是成本核算基础,在报表中完成部分会计科目归集成本结转。事业单位通过准确核算确定影响成本的因素,通过对资源耗费大的环节进行改进实现成本控制,使公共资源损耗减少。
三、新政府会计制度事业单位成本管理措施探讨
1.完善成本核算体系
在成本核算方面,根据经济性质,可以将项目划分为日常办公支出、人力成本、业务费、修缮费、固定资产折旧费等,需要根据单位履行职能和信息需求采用适合的成本核算方法。针对办公支出等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项目,还应实施目标成本分析。针对业务费等不仅要满足活动营利需要并实现社会公益服务输出的项目,还要实施作业成本法分析,对投入产出效益进行确认。按照《基本指引》要求,事业单位需要区分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在各类业务活动成本核算中实现成本归集和分配。在实践工作中,可以分别按照行政运行、履职成本等完成成本归集,实现成本合理分配,进而使相应的资源耗费得到准确反映。结合成本信息需求,也可以从费用发生角度对各部门的成本费用进行区分,如业务活动费可以分配给业务部门、辅助部门等不同部门,采用完全成本法等方法进行核算处理。确保单位从上到下落实成本核算管理方案,使各项费用得到准确核算,能够为成本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加强成本预算管控
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针对固定资产采购成本进行管控,还应加强成本预算管理计划制定,为资产购买审批、价格控制等各项工作开展提供指导。通过市场调研,确定资产价值范围,根据权责发生制下收支控制要求和定额标准,完成预决算报表编制。通过强化事前审核,明确预算审批流程,使不必要的成本支出得到严格控制。在日常公用费用控制方面,针对单位因公出国、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等活动产生的费用,还应加强成本预算管控,减少单位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促使单位运行效益得到提高。在实践操作中,还应将以前1-5年的财务数据为基础,通过加强分析实现财务预算的合理编制,确保每个数字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预算编制全面推行责权发生制,做好责任分配的同时,保证各项业务资金得到合理分配。针对单位大金额项目开支进行管控,还应根据合同完成预算编制,明确各项费用支出。从成本效益角度对预算资金使用效果展开评价,能够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为预算计划的改进和部门管控工作的落实提供支持,继而使项目支出得到有效控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需要强化预算监督,通过动态跟踪确定预算计划与实际支出的偏差,通过分析原因和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保证预算能够落实。
3.落实绩效考核管理
根据单位负债、固定资产等情况,可以明确单位会计信息形式,然后根据权责发生制完成成本績效考核标准制定,将部门和人员绩效与成本管理工作挂钩,推动单位财政改革工作的持续进行。在部门成本考核方面,需要按照“谁使用,谁承担”原则将可直接计入费用分配给成本对象,间接计入费用需要根据合理因素重新分配,难以分配费用暂时不计入部门成本。根据归集费用制定成本管控目标,在部门绩效考核过程中根据目标完成情况确定部门业绩,能够督促部门严格按照新制度要求加强内部运行成本管控。在人员绩效考核方面,需要根据单位业务开展情况完成各岗位职责划分,完成成本预算执行指标的设定。根据指标完成情况进行人员绩效工资的调整,能够使人员重视成本控制工作,采取定额成本和限额控制等方法加强岗位费用支出管理,继而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4.强化运行成本监督
事业单位还应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配备业务强、素质高的专业审计人员。在成本监督责任得以明确的基础上,通过跟踪审计规范单位成本支出。在审计工作开展中,针对单位日常支出,还要根据成本信息需求和经济用途加强定义、分类,如个人补助费用、工资福利费用、企业补助费用等,明确审计监督范围和标准,通过定期开展审计工作加强管理,保证单位每笔款项去向明确。在运行成本监督方面,还应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单位各项成本范围进行监督,保证成本信息得到及时更新。针对各部门每月发生的邮电费、办公费等各项费用,可以根据核算结果加强纵横比较,并在内部通报,促使各部门相互监督,通过严格管理成本缩小差距。针对业务招待费、差旅费等费用开支,需要实施动态监督管理,保证不超出标准开支,促使单位内部成本控制意识得到增强。做到专项审计与日常监督并重,能够使单位运行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事业单位严格落实新政府会计制度,加强成本核算管理,实现公共资源优化配置,促使单位绩效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单位还应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并强化预算管控,确保各部门有效开展成本核算与控制工作。通过落实绩效考核管理,对单位运行成本进行严格监督,通过有效控制成本提升单位运营效益。
参考文献
1.曲超.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成本核算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商讯,2020(02).
2.罗虹,冯敏.政府会计制度改革背景下高校成本管理控制探析.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22).
3.关喆.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成本管理初探.商业会计,2019(11). (责任编辑:刘海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