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鑫 王桂杰 张翔雪 王丽佳 郭萱 陈蓉娟
摘 要:大学生专业社团是提高学生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阵地,是专业课堂的有力补充。高等医学院校专业社团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社团的功能效果和发展,需要进一步寻求解决对策。
关键词:专业社团;高等医学院校;社团建设
学生专业社团是指高校内由一群有志于某一学科、专业或某一研究方向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与兴趣自愿组织而成的学生群众性团体,具有专业性、实践性、职业化等特点[1]。在高等医学院校里,学生专业社团是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和延伸,能够帮助学生将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增强学生实践技能、丰富课余生活、补充课堂学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专业型学生社团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平台,更是专业教育的拓展平台,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因此需要学校各类教育资源的积极参与[2]。
本文以内蒙古医科大学“寻踪者”法医社、中医协会、医者社、智高志远尚学社、健康说公益社、《金诃子》社团、《苏力德图》社团等7 个专业社团成员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调查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有效问卷 186 份,内容涉及参加社团的动机以及对社团活动组织和社团发展等方面的一些看法,目的在于探索现阶段高等医学院校专业社团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高等医学院校专业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指导
针对现阶段社团专业指导教师情况我们进行了专项调研,我校专业社团仍有32.85%的社团没有专业的指导教师,26.15% 的社团有指导教师,但没有进行过专业的指导,如图1所示。
学生专业社团的发展及其功能的发挥,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很多专业社团均由院系团总支统一管理,辅导员担任指导教师,但由于很多辅导员与所带专业社团的专业并不相符,导致很多社团在开展活动时得不到专业上的指导,然而专业指导和专业活动的开展对专业社团运行发展尤为重要,这也是区分专业社团与非专业社团的重要指标。
部分专业社团得不到专业教师指导,有些专业教师仅在专业社团挂名却不指导或被动指导。通过调研发现,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一个教师指导多个社团的现象普遍存在,使指导教师经历分散,不能对社团工作进行专心的指导。二是医学专业教师主要忙于一线教学、搞科研、出门诊,在繁重的科研、教学任务下使专业教师有心无力。三是高校没有对专业教师指导专业社团硬性要求,缺乏相关的激励措施,导致专业教师积极性不高。
(二)活动经费不足
学生社团的开展,离不开经费的支持。目前,专业社团的资金来源主要为学校拨款、社员会费和企业赞助。高等医学院校资金有限,对社团的投入有限。为了避免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许多专业社团只收取少量的会费,但会费对于一些专业活动的开展,经费远远不足。由于专业社团与企业交流较少,贡献度不大,因此外界的赞助一般很难争取。在对社团经费来源的调查中,有大约42.25%的社团经费来自学校,约43.01%的社团经费来源于会费的收取,有14.74的社团经费来源于外界,如图2所示。对于医学专业社团,开展专业活动或者比赛需要的耗材较多,经费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一点直接遏制了学生专业社团的发展与创新。
(三)活动缺乏创新,活力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多学生社团,包括学生专业社团,在举办活动时多停留在专业性不强的文体类,缺乏高质量、高层次的品牌活动,一点点的弱化学生参与兴趣,不能满足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故容易出现社团成员低年级化现象。通过调查发现,8.56%的社团成员表示非常满意,36.35%的社团成员表示基本满意,55.09%的社团成员表示不满意。数据显示,86%的社团成员为大一学生,10.25%的社团成员为大二学生,3.75为大三(包含大三)以上年级学生。
(四)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学业压力大,参与社团活动时间较少
医学院校专业强,医学生上课门类多,课业负担重,学业压力大。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很多医学生不得不考研深造,这使得学生在课后会用大量的时间去看书和学习,大量的精力用于专业技能实践操作方面。沉重的学业负担使得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时间不断被压缩。此外,高校是新时代复合型人才的孵化基地,学生不仅要忙于学校团学工作,忙于创新创业,还要忙于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而这直接导致属于他们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少,能参加社团活动的时间更少[3]。
二、对策
(一)建立“导师制”管理模式
为社团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完善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选拔、培养一支思想政治素养过硬、专业对口、社会责任感强、热心于学生社团工作的指导老师队伍,加强对学生专业社团的管理和指导,规范指导老师对社团管理工作要求,严格指导老师的意识形态责任考核。在激励机制上,要能充分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团委、教务处和人事处要制定具体的奖励政策,如给予社团指导老师教学与科研工作量的认定、在评优评先和职称晋升中作为评价指标、给予一定的学生社团管理工作培训、发放一定的指导补助等,以激励和引导老师积极投入到学生社团的指导工作。在约束机制上,要建立全面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科学严格的评价标准、对专业型学生社团导师进行定期考核,建立起优胜劣汰的机制。考核可包括指导的次数、指导的人数和指导的课时数、社团活动开展数、学术成果发表数、科技竞赛参与数和获奖数、专利申请数等。只有完善社团指导老师队伍建设,发揮社团指导老师的导向作用,才能真正牢牢把握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的政治方向,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社团建设相结合,让主流意识心态真正走入广大学生的第二课堂,融入学生的课外学习和生活。
(二)学校应将专业社团建设纳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中
加大资金投入,同时鼓励专业社团利用自身专业优势获取外来资金支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即“校企合作”,以促进专业社团活动的有序、健康发展。
(三)加深社团活动立意,打造专业社团品牌活动
医学专业社团活动的开展不能陷入娱乐化怪圈,内容必须要专业性强、主题鲜明、营养丰富,把思想引导和育人质量以及助推第一课堂的成效作为社团活动的评价体系。加入医学专业社团,能得到专业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临床操作技能。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专业社团应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活动。例如,我校“寻踪者”法医社在活动开展时,紧密结合社团学生专业特色,开展了“医学形态学教学标本切片大赛”、“法医推理大赛”、“解剖学绘图大赛”等专业品牌活动,其中,解剖学绘画大赛的作品曾多次在全国“于泽杯”解剖绘图大赛中获奖。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专业知识得到了巩固,第二课堂得到拓展,成效显著,深受学生喜爱。
(四)建立“专业制”模式
针对医学院校,医学生的课程繁忙,社团类型单一,学生们参加社团兴趣不高的问题,建议尝试“专业制”的模式。所谓的“专业制”,就是建立符合与医学生所学知识对口的社团。把这样的社团活动即当做是医学生的医德医行养成发展的过程,并在每一次的社团活动中得到不断提升。例如,可以开展中医针灸大赛、模拟医院、护理实操大赛、心理健康讲堂等活动。学生在参与这样的活动的同时,不仅专业知识得到巩固,第二课堂也得到丰富,更能提升医学生的内在医德,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专业性。从而形成新的、与时俱进、与境同行的医学院校专业制社团;形成外行医术,内修医德的新型医学生社团模式;创建“课堂+课间社团”模式。由于高校医学生学业繁重,很少有时间参加社团的活动,那么专业社团不妨利用课间的时间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学术沙龙的平台,在简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互动交流,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进行拓展。发言的内容应与课堂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这可以驱动同学们从理论走向实践和创新。定期举办大型的围绕学术的竞赛或者学习讨论会,这既可以将同学们在前几次课间学习讨论的内容进行总结,也可以再次拓宽同学们的知识面。
三、结语
高等医学院校专业社团是医学生提高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重要阵地,是专业课堂的有力补充。大学生专业社团反映了学校专业发展水平和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提高医学院校专业社团的建设水平,需要学校管理层、专业教师和广大学生的共同努力,提高对专业社团的重视程度,注重实践与人文相融合、学术与艺术相融合,回归以文化人,最大程度上挖掘医学生的潜能,把学生社团真正建设成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 郭永邦.高职院校学生专业社团建设的定位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9(9):59-60.
[2] 尹惠斌. 基于知识创新的高校专业型学生社团导师制的思考[J]. 湖北經济学院学报,2015(9):167-169.
[3] 李壹凡.新时代医学院校学生社团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4):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