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虎 马百 彦谈立 张卉
摘要:国家质量技术基础(NQI)被认为是解决全球质量治理问题的终极答案,并被我国快速接受。由于其理念的先进性,目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并未在全国大面积开展,急需试点实践。论文从武汉市试点区域质量技术基础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武汉市岱家山科技创业城“一站式”服务的区域质量发展的概况,详细分析了其运行模式和质量发展水平,分析了其当前NQI发展的不足和短板,给出了后期推广建议。
关键词:国家质量技术基础 “一站式”服务 岱家山科技创业城
Abstract: The national quality infrastructure is considered as the ultimate solution to the global quality governance problem, and it is quickly accepted by our country. Because of its advanced concept, it is at the stage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has not been carried out in a large scale in the whole country, so it is urgent to pilot practic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NQI,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regional quality development of "one-stop" service in Daijiash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ioneer City of Wuhan, analyses its operation mode and quality development level in detail, analyses the shortcomings and shortcomings of its current NQI development,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for its later promotion.
Key words: national quality infrastructure, "one-stop" service, Daijiashan technology innovation city
1 背景
质量是当前社会高度重视的话题,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经是中国当前面临的重大难题。对此西方理论界给出了答案:“解决全球质量问题的终极答案——国家质量技术基础”[1,2]。世界贸易组织认为国家质量技术基础(National Quality Infrastructure,NQI)包括计量、检测、认证、认可[3]。我国根据中国国情认为是以质量提升为目标的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包括标准、计量、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等要素,对于产品的质量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4]。
2014年3月,中国工程院会同工信部、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开展了“工业强基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国家质检总局承担了“产业质量技术基础战略研究”综合课题的研究。2016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印发《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建设服务示范工程行动计划(2016)》(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构建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支撑体系,推动国家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资源深度融合,探索开展质量技术基础“一站式”服務工程。同年6月,中国工程院会同工信部、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开展了“工业强基战略研究”(二期)重大咨询项目,其中单设“产业质量技术基础示范应用研究”课题,该课题分解成产业质量技术基础深化研究、典型产业质量技术基础示范应用研究、典型区域产业质量技术基础示范应用研究三个任务进行。区域产业发展对质量技术基础协同服务能力的需求,选择浙江、深圳、武汉、杨州等省市开展示范应用研究。原武汉市质监局(现称武汉市市场监管局)和武汉市标准化研究院承担了武汉市产业质量技术基础示范应用研究的任务,主要是通过调研武汉市产业质量技术基础协同服务的现状和需求,重点总结武汉市岱家山科技创业城质量技术基础“一站式”协同服务的内容、模式、机制和措施,强化产业质量技术基础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四要素之间的融合,研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产业质量技术基础协同服务方案,为有效提升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整体协同和支撑能力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2 岱家山科技创业城“一站式”服务
2.1 岱家山科技创业城及其基本特征
岱家山科技创业城基本特征:
一是岱家山科技城是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充分整合质量技术基础各要素,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全要素的质量技术基础协同服务,设有全市唯一一个武汉市市场监管局服务站,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二是岱家山科技城是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全链条创业服务,全国“双创”典型区域的代表,是质量技术基础协同服务创新的试验场,经验具有前瞻性和可复制性;三是岱家山科技创业城以“质量服务站”为抓手,在产业质量技术基础协同服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岱家山“一站式”服务模式。
2.2 岱家山科技创业城产业质量技术基础协同服务现状及发展历程
2.2.1 岱家山“一站式”服务现状
武汉岱家山科技创业城,以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园区充分借助武汉市市场监管局技术机构资源,分别与武汉市市场监管局“一院五所”签订合作协议,为入驻企业提供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和品牌提升等“一站式”全方位质量服务。
2.2.2 岱家山“一站式”服务发展历程
岱家山科技城成立初期,积极主动向区市两级质监部门寻求帮助,科技城内小微企业获得了质量技术发展的专业指导。
2014年,在国家、省、市科技创业政策引导下,岱家山科技城创业者数量增加至150多家,市区质监局指导在岱家山科技城设立“质量服务站”,由一名总助带队,成立质量服务部,设质量服务专员岗位。市区质监局对质量服务专员进行培训指导以便更好为企业提供服务,质量服务专员为入驻企业建立质量档案。
2015年,市区质监局牵头与质监技术机构“一院五所”签订了合作协议,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大幅提升了质量服务站为企业提供标准、计量检测、产品检测、认证认可等服务的效果。武汉市标准化研究院在岱家山科技城成立标准查询查新终端供园区企业使用并通过武汉市标准化研究院专家库按需为企业提供相关交流培训;武汉市计量院按季度上门为小微企业提供收取件量具检定服务;武汉市锅炉压力容器检验研究所、武汉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所定期上门指导岱家山科技城物业公司开展电梯、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的安全隐患排查。
2016年,武汉市质监局推出武汉市中小微质量提升工程提升岱家山小微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岱家山科技城“质量服务站”,在市、区质监局指导下,开展了“质量缔造品牌,品牌提升价值”“品牌的力量”品牌文化节活动,组织举办“质量管理年”“标准化管理年”“小微企业质量提升研讨会”“向质量管理要效益”等质量月系列活动,并征集发布了《岱家山科技城质量公约》《岱家山科技城诚信经营宣言》,传播先进质量知识以及管理工具,邀请专家针对标准、计量、管理体系、检验检测为小微企业授课,岱家山科技城入驻企业形成了重视质量、追求质量的良好意识。
2.3 岱家山科技创业城“一站式”服务的具体实践
2.3.1 服务范围
为企业依法依标生产或服务提供标准化、计量检测、产品检测、认证认可、品牌建设、提升质量意识等服务。
2.3.2 服务内容
(1)标准化:协助企业依据生产经营状态提供标准有效性查新、标准研制奖励查新、标准立项查新服务;为制定企业标准的企业提供企标起草、产品检测、专家评审、备案相关服务。
(2)计量检测:协助企业依据计量器具检测频率,联系计量检测机构按照计量机构的计量检测规程、校准规范和测试规范提供检测,分别出具检定合格证、检定结果通知书、校准证书、测试证书。
(3)产品检测:协助企业在研发、生产过程中提供产品检测服务,开具具有法律效应的产品合格证、附于产品或者包装上的合格证书、合格标签或者合格印章。
(4)认证认可:协助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办理强制性认证和自愿性认证服务,自愿性认证包括按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导入、换版、到期换证等,强制性认证包括:中国强制性认证、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药品生产管理规范(GMP)认证等。
(5)品牌建设:协助在质量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制度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就的企业,推进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和措施创新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申报各类质量奖,包括:区长质量奖、市长质量奖、长江质量奖、中国质量奖、湖北省名牌。
(6)提升质量意识:组织企业开展质量活动、培训、参观优秀企业等,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意识。
2.3.3 服务模式
武汉市岱家山“一站式”服务运行模式,如图1。
武汉市岱家山“一站式”服务运行模式,可总结概括为“一个中心、四轮驱动、定向协同”,共同服务企业。具体为:
“一个中心”是质量服务站(质量技术基础“一站式”服务平台),它是产业质量技术基础协同服务的载体,承担着质量技术需求信息的发布、收集、反馈等中央信息处理功能。
“四轮驱动”是市市场监管局、区市场监管局、质量技术机构、园区,是质量服务站的协同服务主体。市市场监管局是指导质量服务站建设的方向驱动力;区市场监管局是协同服务的重要驱动力;技术机构是服务企业标准、计量、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等技术驱动力;园区作为联系其他相关协同服务主体和企业的桥梁,承担着信息收集、传递和反馈的关键性任务,是协同服务的核心驱动力。
“定向协同”是信息传递的方式,质量服务站是质量技术基础“一站式”协同服务的大脑中枢,它将企业信息和协同服务相关主体的信息进行双向传递,避免信息混乱和冗余。
2.3.4 服务机制
(1)服务需求统计。质量服务专员定期、不定期走访企业,宣传质量服务部可提供的服务内容,统计企业质量管理相关信息,并主动收集企业质量服务需求。企业可通过电话、网站、QQ、微信等渠道向质量服务专员和企业联络员反映质量需求。
(2)业务受理。企业联络员收集到企业质量管理需求后,质量服务专员在2个工作日内与企业对接。
(3)相关服务机构对接。质量服务专员根据企业需求在5个工作日内对接有资质的相关服务机构,根据企业服务需求与服务机构进行初步沟通(服务费、服务时间、服务周期),与企业约定上门服务时间,并依照服务机构流程开展质量管理服务。
(4)质量管理服务跟进。质量服务专员应主动与企业、预付机构和企业负责人保持联系,跟进质量管理服务进度。服务周期结束,质量服务专员在征求企业同意后,3个工作日内将相关资料复印存档。若服务周期结束并出现问题质量,服务专员向服务机构确认出现的原因,3个工作日内反馈至企业负责人,并根据企业需求提供服务。
( 5)服务满意度测评。质量服务专员在服务完成后1个工作日内将服务档案、相关资料复印件移交至企业联络员,企业联络员在2个工作日内邀请企业负责人填写“产业质量技术基础服务满意度测评”。
3 岱家山科技创业城“一站式”服务成果和不足
3.1 取得的成果
2016年9月,武汉市质监局已对岱家山科技创业城进行了服务站的授牌,并在全市各区进行推广。在各区学习了岱家山的模式后,2018年,武汉市市场监管局先后对武汉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汽车零部件商会、武汉黄金口科技企业孵化产业基地、武汉硚口区经济开发区质量服务站、武汉江夏经济开发区庙山办事处、武汉威仕科科技企业孵化器等10个工业园区,进行了质量服务站授牌。保证在武汉市下辖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蔡甸、江夏、黄陂、新洲、东西湖、汉南等13個行政区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化学工业区和武汉新港5个功能区的工业园里,都有1个产业质量技术基础“一站式”协同服务的示范点。
3.2 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1)服务主体间协同不足。在“一站式”服务过程中,质量服务站发挥了“连接器”的作用,架起了市场监管部门与企业和创新创业者之间的桥梁。但是市场监管机关、技术机构和园区等服务主体内部之间协同服务机制并未建立,还存在协同效率不高的问题,不能形成有效的联动效应。
(2)各园区重视程度不一。由于各园区的功能、定位、规模和发展形态不同,导致了园区对质量服务站的重视程度不同。园区是质量“一站式”协同服务的关键所在,园区不重视,产业质量技术基础服务的功能就不能完全发挥,缺失园区的环节就起不到落地的作用,所以引起园区的重视是解决产业质量技术基础协同服务的首要环节。
(3)产业质量技术基础各要素协同不足。在现有的“一站式”服务模式中,产业质量技术基础各要素互动不够、协同不足,缺乏一种需求自动识别机制。比如,当某个初创企业的产品需要试制检测的时候,会有检测类的标准自动识别、匹配环节等,目前还缺乏这样的联动机制。
(4)协同服务技术手段落后。截至2019年9月,岱家山“一站式”服务模式的信息传递方式,是依靠质量服务站的质量专员、质量联络员和企业,通过QQ、电话、微信等进行传递,协同办公效率不高,缺乏一个全方位、专业化、高水平的质量技术“一站式”协同服务平台。
(5)市场化参与程度不够。截至2019年9月,岱家山“一站式”服务模式的质量服务站中,纳入的质量技术检测机构,仅限于市场监管系统的几家大型国有机构,对于民营、外资和高校的质量技术力量,都还没有纳入进来,这将会导致提供的服务具有局限性,市场化参与程度不高。
4 武汉市产业质量技术基础示范应用研究的建议
4.1 武汉岱家山“一站式”服务模式配套政策建议
(1)政策保障。制定《质量技术基础“一站式”协同服务发展规划》,建立起质量技术“一站式”服务的体制机制,明确各相关主体责任,合力推动质量技术服务发展。
(2)资金保障。设立质量服务站,先期投入政府扶持资金、园区配套资金,建立质量“一站式”服务的资金基础。
(3)人才保障。引进既熟悉企业、园区管理又了解质量技术基础的专门人才,充实质量服务站人才力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质量技术基础协同服务队伍。
(4)平台保障。建设质量技术基础“一站式”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合质量技术基础各要素,将市场监管部门、技术机构、园区和企业编织到一张大网上,提高协同服务效率。
4.2 加强产业质量技术基础要素之间融合的建议
(1)制定《产业质量技术基础要素融合技术规范》,研究标准、计量、合格评定适用的企业类型和发展阶段,明确NQI各要素融合路径,提高示范应用推广效率。
(2)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传统质量技术业务模式,实施“质量技术基础云”计划,整合服务企业资源,发挥一体化作用,更好地用技术手段融合技术要素。
(3)实现互联互通。快速融合国内外计量、标准、合格评定信息情报,构建质量技术基础国际合作互认机制。
(4)多规合一,打破规划行政管理壁垒的政策,通过政府决策影响生产要素配置,为产业之间进行融合发展创造条件。
(5)引导企业与互联网“联姻”,加快产业质量技术基础要素融合升级。加快引导企业互联网转型升级,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一站式协同服务平台,实现本地质量技术服务全面融合。
参考文献
[1] PTB. The Answer to the Global Quality Challenge: ANational Quality Infrastructure[R], 2014.
[2] 胡杨, 蒋家东, 郑立伟, 等.国家质量基础的价值作用机理和模型研究[J].中国标准化, 2018(5):40-44.
[3] 联合国贸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出口战略创新[R/OL].(2015-4-11)[2020-1-3]. http://www.latitudeglobal. com/documents/Innovations ClusteringWeb.pdf.
[4] 支樹平.以产品质量的提升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J].求是,2013(9):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