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琳
摘 要:在国家大力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机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财政部门要求各部门及基层单位实行综合预算管理,对财政资金利用情况进行整体的分析研究,在预测与决策基础上合理调配相应的资源,将经济计划数字化、表格化、明晰化。然而在各方面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导致单位发展停滞不前,甚至会造成国家财政资金的流失浪费。本文将针对当前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易发、多发的问题予以剖析,并尝试提出较为可行的应对方案。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问题;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概述
鉴于行政事业单位在设立目的、运营机制和资金来源上有其特殊性,其预算管理体系与其他企业单位相比也自成一体。全面预算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灵魂和基础,本质上是一项综合财务计划,其内容涵盖各部门及基层单位的所有收入和支出。
预算主体在编报时应按照相关条例规定的流程顺序分阶段按时完成,首先,组织成立预算编审班子,由单位负责人担任第一责任人,财务部门作为主要执行机构;其次,做好编报前的准备工作,摸清现有情况、掌握来年可能存在的浮动变化;再次,编制汇总收支预算,注意现有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后,经预算编审班子研究确认后形成预算建议数,统一上报财政部门。财政部门负责对预算建议数进行审核,形成预算控制数并及时下达给预算主体,由后者进行调整后二次上报给财政部门,最终由财政部门将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通过的数据作为预算批复数分解落实到各预算主体单位。预算主体在编制和执行层面必须时刻遵循统筹、节约、务实、绩效、平衡的原则,做到科学编报,严格执行。
二、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控要点及常见问题分析
1.合法合规
全面预算在整体上要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细节上要符合各项具体政策及开支标准。在日常工作中,预算主体容易出现某些关键指标,如:人员福利费支出、资产购置支出、三公经费支出等超出定额标准控制数的情况,导致预算无法通过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审核。这类情况可以通过对编制内实有人数、各项耗费定额标准等基础数据进行精算予以避免,必要时可在同项支出经济分类、款级科目之间进行合理调剂,但不允许在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之间此增彼减、自主调整。
2.真实可靠
行政事业单位属于非自主营利性机构,其资金均来源于国家财政,这就要求对每一项具体收支项目的编制和执行都应建立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之上。各项收支指标要以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和履行部门职能的需要为依据,结合往年实际执行数据,并考虑下年度业务增减因素进行深度测算,不得瞒报、虚列。预算主体对于较往年变动幅度较大或振幅异常的项目应予以特别重视,可通过重算、倒推等方式进行复核,避免出现计算差错。
3.科学合理
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无论是程序的设置、编报的方法还是执行的评价都要力求科学合理,既要追求效率,也要注重效果。为达成上述目标,预算单位应委派专人实时跟进预算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发布与更新,第一时间掌握政策变化和实施细则中的重点、要点、难点;加强预算相关岗位人员的专业知识及实操技能的培训,借助数据处理软件替代传统的手工整理,保证精确统计和实时汇总,避免错算、漏算和重复计算;有条件的单位还应大力发展“大数据”、“云系统”等信息化管理平台,将全面预算管理的各关键环节嵌入其中,实现传统手工环境下难以实现的管控功能,对历年预算进行调阅参考、对当年预算进行比对分析、对下年预算进行预测规划。
4.稳妥务实
对于财政资金的申请和使用要遵从下列十六字方针:“收支平衡、统筹兼顾、量入为出、杜绝赤字”。对于收入类指标要注意在预算中剔除把握不大或确定性较低的项目,以免实际执行中因无法完全实现而导致收入未达预期;对于支出类指标要在覆盖各项开支的基础上优先保证基本支出(即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和重点项目支出。项目支出预算的申报必须与财政项目库的申报同步进行,经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论证评审后确认入库的项目方可纳入统一预算;并根据业务性质、绩效目标、规模金额等因素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对所有项目进行优先排序,从中选取重点项目。
5.强化绩效
201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2018年最新颁布的《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均强调了绩效管理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从制度上明确了要将绩效评价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监督全过程,构建“事前设定、事中追踪、事后评价”三位一体的闭环系统。
(1)事前设定。预算单位在项目申请立项之时必须对其绩效目标进行同步设定。未设定绩效目标或绩效目标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不得纳入项目库,也就意味着其无法得到财政资金的支持和安排。一个完整的绩效目标须符合下列要求:
①指向清晰,即紧扣项目方向、内容和成果,符合单位所在行业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归属部门的社会公共职能;②指标量化,即对于绩效目标的各细分项目(如:数量、金额、经济效益、社会责任、可持续影响力等)尽量采用定量而非定性表述,便于最终评价的客观衡量;③切实可行,即所设定的目标不得脱离单位实际情况和项目发展预期,可通過评估、调研等技术手段对目标进行科学设计及合理性论证,确保其在主客观上都符合预算管理要求,并具有相当程度的可实现性。
(2)事中追踪。当预算按程序完成批复并最终下达至预算单位之时起,就意味着绩效工作正式进入了追踪阶段。当前工作中,普遍存在只关注静态预算金额、不关注绩效达成的固有思路,导致原定的绩效目标形同虚设,无法真正起到监控项目执行的作用。在一个健康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中,必须将绩效作为一项日常性、公开性的事务进行动态化管理。预算单位既可以根据时间维度(如: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对绩效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统一考核,也可以采取随机即时的方式对其进行不定项、不定期的突击检查,把这项工作视为对预算执行率这一关键指标的有力补充。将绩效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施同步化操作,可保证二者互相依存长期共生,如在过程中出现问题也易于发现、及时纠正,力保绩效目标如期实现。
(3)事后评价。绩效目标的设定及过程追踪,归根结底是为了最终的评价、应用环节而服务的。当预算年度终了或预算项目结束后,各部门及基层单位应先将最终达成情况和初期设定的绩效目标进行自评工作,并将评价结果予以书面化,作为当年度决算的重要组成内容和下年度预算申请、批复的必要基础。自评结果力求全面覆盖、突出重点、角度多维、细化量化、可比可测,切忌流于形式。财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在基层单位自评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重点项目进行整体绩效评价,必要时可聘任具有相关资质的中介机构参与其中。预算单位应建立健全项目负责人问责制度,在获取最终评价结果后针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责任追查并积极整改,整改结果形成反馈报告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和内部审计部门;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不足予以重视,为今后的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尤其是绩效考核模块打下良好的基础。
6.结转结余
(1)结转资金指的是预算年度结束时尚未全部列支而需要延续到下年度继续使用的财政资金。原则上来说,无论是基本支出还是实施周期之内的项目支出,该类资金都可以依照原有用途自动结转至下一预算年度继续使用。同时也要求预算单位在编制预算时应注重精确性,合理计算所需开支,努力控制结转资金规模。财政部门和上级主管单位在批复审定基层单位下年度预算时,也应在充分考虑现存结转资金情况的前提下一并进行统筹安排。如连续两个财政年度未使用完毕,则由财政部门负责收回。
(2)结余资金指的是项目实施周期终了或因计划变动导致提前终止而无需继续列支的财政资金。这部分资金不存在可延续性,所以预算单位应及时对其进行清理并完成报备提交,由财政部门负责收回。
7.信息公开
作为社会公益性机构,行政事业单位应按国家法律规定、部门政务要求,定期对预算工作的过程及成果进行公开披露。预算主体应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制度,将预算草案、结算草案和绩效评估报告等数据以文书的形式同时向社会公开,充分接受同级政府、人民代表大会和群众团体的监督和问责。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的理念的创新,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正呈现出不断向好的发展趨势,而预算管理无疑是需要持续关注、加大投入的重中之重。全面、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能使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令其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国家政策有效落实。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全体人员都应该树立集体利益最大化的观念,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到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建设完善之中,以政策法规为指导,以本单位实际情况为基础,全方位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健康有序地发展,充分行使社会职能。
参考文献
1.靳现芝.关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思考.中国市场,2019(04).
2.倪静文.关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中国集体经济,2019(08).
3.黄红梅.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问题探析.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10).
4.张淑君.基于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的应用分析.财经界(学术版),2019(01).(责任编辑:王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