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甜
摘 要: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最生动的体现、中国人民家国情怀最深切的表达和中国文化精神内涵最直观的诠释,与高校红色教育具有重要的内在契合。目前高校过于老套、方式单调、缺乏创新的红色教育已不能满足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思想学习需要,而本土优秀红色资源的融入,能更好地丰富红色教育的育人功能。文章将以五邑大学为例,进一步分析本土红色资源融入高校红色教育的现状和困境,提出更加有效的载体与途径。
关键词:本土红色资源;高校红色教育;困境分析;路径策略
一、高校红色教育的现实意义
红色教育主要指在以红色作为时代精神内涵的象征的教育.红色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形成于近百年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程,如井冈山精神、红岩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铁人精神等等。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象征,其中蕴含的优秀品质更是高校红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当代大学生,身上承载着祖国的希望,他们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在经济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数字化时代中,“95后”“0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富有活力,但由于阅历尚浅、思想易受不良的环境和消极文化的影响,产生人生价值观的扭曲,个人利益至上,在国家观念、集体主义思想方面表现淡漠。因此,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红色文化灌输和红色教育,是高校的重要课题和内容,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对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和青春力量。
二、在高校红色教育融入本土红色资源的现实价值
本土红色资源属于中国红色资源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和人文积累,对地方高校红色教育起着重要作用。五邑侨乡江门,拥有粤中纵队、华侨抗日、革命领导人故居、革命烈士墓、革命纪念馆、重要党史事件和机构旧址等丰富的侨乡红色资源。五邑大学也一直立足侨乡地方特色,始终注重将侨乡优秀文化精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相结合,将侨情侨史、感恩教育、家国情怀融入到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当中,在青年大学生思想引领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融入本土红色资源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24字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许多新的重大部署。归根到底,价值观就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深层次的内核,价值观导向会影响文化传承。
作为同属文化范畴和意识形态范畴的本土红色资源,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重大关联。目前,高校学生在红色、思政教育方面是非常重视的,也设置了很多思政第一课堂和实践第二课堂,但很多大学生都缺乏系统直观的政治理论知识,导致理想信念较为模糊和淡漠。运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从学生的居住地和所在地入手,开展大学生的红色和思想政治教育,能更为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正确思想意识的树立和巩固,提高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培育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融入本土红色资源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要途径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和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底气和力量来源,而红色教育的内容恰恰来源于此。
本土红色资源因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的便利优势,能通过对象和中介来深化和感知紅色教育。例如以五邑大学文学院为例,为让青年大学生了解当地革命精神,暑期前夕组织学生前往开平百合镇“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直观了解周文雍陈铁军夫妇的崇高的烈士革命情怀以及《刑场上的婚礼》影片的悲壮情怀,其显现出来的“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的革命精神,让现场学生无比感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融入和弘扬本土红色资源到高校红色教育中,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要途径。
(三)融入本土红色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展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共同成果。高校红色教育的故事素材,都来源于历史发生的真实事件,融入本土红色资源的红色教育,更能让大学生直观自主去了解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故事过程和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融入本土红色资源的高校红色教育,并不是空洞的说教和传统理论知识的“一对多”传授,而是中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的深情告白和情景再现,更有利于大学生的思维和内心接收。本土红色资源孕育本土文化,反映本土社会的发展,承载着时代价值,有助于激励青年学子从身边真实的例子出发,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当中,由衷地产生为国家、民族和社会进步而奋斗终身的人生价值。
三、高校红色教育利用本土红色资源的困境分析
将本土红色资源融入高校红色教育乃至思政教育,能够丰富高校红色教育的来源和内涵,能够给当代大学生带来更加深入的理想信念教育,推动国家文化繁荣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然而,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高校红色教育利用本土红色资源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困境。
(一)本土红色资源缺乏有效关注度,定位浅显
目前,很多高校在对红色教育的认识上不够充分,把红色教育归结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特定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红色文化精神,没有具备时代特色,不能满足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需要。在我们暑假课题项目的样本调查中,发放及线上线下回收了333份以“关于江门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对本市红色革命事迹“非常了解”的仅有8人,占该样本总量的6.2%,“了解”的仅有29人,占22.48%,有53.49%的学生表示“一般了解”。同时,在调查中发现,当被问及红色资源的详细资料时部分学生无法回答,还有部分学生对当地红色文化存在一定误区。由此可以看出,本土红色资源缺乏有效关注度,高校红色教育对本土红色资源的定位浅显,没有深入贯穿和利用本土红色资源。
(二)本土红色资源缺乏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利用
问卷调查显示,对本土红色文化的了解,53.15%的学生是通过新闻网络等新媒体了解,43%的学生通过书籍、报刊、向他人了解,23.42%的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如亲身到现场参观学习,9%的小部分学生通过课堂老师讲解。由此可见,高校红色教育很少意识到身边这些红色资源,缺乏对其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此外,小组成员在实地考察发现,本土的一些红色资源也缺乏“主动性”。如五邑侨乡开平的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发现红色资源都是将相关资料、图片和物件陈列起来;司徒美堂故居,进入故居参观需提前预约,不利于进一步了解和红色事迹的宣扬;梁金山上的邓一飞烈士墓由于缺乏修建和宣传,鲜有市民知道等。这些很有历史和时代价值的红色资源,没有主动与高校红色教育相结合,开展相关活动。
(三)高校红色教育形式单一,流于形式,缺乏创新
当今社会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较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均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的飞速发展,“佛系文化”“丧文化”“拜金文化”的影响,导致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受到冲击。加之红色文化对于“95后”“00后”大学生太过遥远,目前高校红色教育主要以“老师—学生”“老师讲、学生听”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进行,形式过于老套、方式单调、流于形式、缺乏创新的红色教育机制已不能满足在富起来的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不仅没有入脑入心,还可能起到反作用。
同时,除了课堂教学中,在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中,红色教育的育人模式也流于形式,缺乏创新。如每年的清明扫墓活动,各学部(院)打大一新生都要参加,前往某公园的英雄山烈士纪念碑进行缅怀活动。此活动缘由是好的,但活动流程流于形式,单纯的献花扫墓,而学生并不知道英雄山背后的烈士故事,也就无法领会红色故事,红色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
四、本土红色资源融入高校红色教育的路径策略
(一)挖掘当地红色资源,深入红色资源的当代价值
红色资源是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要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光荣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根据2017年普查结果统计显示,江门革命遗址数量居珠三角首位,重要党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60个,重要党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34个,革命领导人故居19个,革命烈士墓25个,革命纪念设施38个。其中,被评为国家级爱国教育基地1个,市级和县级爱国教育基地共16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共28个,红色资源十分丰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于是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所代表的红色精神引领全国各族人民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相关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校红色教育必然要融入本土优秀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入红色资源的当代价值。
(二)紧密结合学生党日活动和团日活动开展高校红色教育
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18年,团的十八大精神也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为了吸引在校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提升红色教育质量,应当紧密结合学生的党日活动和团日活动开展。以“红色经典”为主题,依托本土红色资源,运用生动鲜活的案例,尊重學生党员和青年团员的主体性,运用演讲、朗诵、讲故事、座谈、观看影片、传唱红歌、实地走访、人物访谈、学习红色历史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近距离的感受江门本土的革命历史,帮助学生党员和青年团员指明正确的政治方向,进而引领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创新性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教育工作机制,让一部分人带起另一部分人,共同横向纵向加深高校红色文化教育。
(三)从学习和科技竞赛角度,将高校红色教育融入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实践中
由于高校红色教育的传统教学性,在大部分青年大学生的眼中,红色文化是历史的,是“古板”的,是不可创造的,因此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过关考试”,并没有运用到日常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其实不然,红色文化资源在学习和科技竞赛上有着十分大的发展空间。如近两年的举办的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之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挑战杯学术科研论文项目、“创青春”广东省挑战杯的公益挑战赛、大学生创新创业挑战项目等大型赛事中,都能见到不少优秀的有关“红色基因”项目。将本土文化资源与当地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等相结合,不仅能够锻炼学生们的社会实践能力,更是能够深化青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增加了时代性和实用价值。
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红色教育育人中有着重要的运用价值。分析本土红色资源融入红色教育的问题和困境,才能更好地因时因事因势创新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运用,积极探索多元化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发展好培养好新时代的新青年,讲好新时代的红色故事,增强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一定能在大学生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为社会发展,为中国未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输送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婧嫄,吴小艳.红色教育在高校学生骨干培养中的载体与途径研究[J].辽宁丝绸,2017(02).
[2] 李艳.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广西社会科学,2017(10).
[3] 曾祥明.高校思政教育中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研究[J].沈阳干部学刊,2018(08).
[4] 张磊.互联网时代创新高校红色教育的路径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5).
[5] 南方日报数字报.寻访革命遗迹重温革命历史[EB/OL].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