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仪式对集体记忆和国家认同的塑造

2020-05-03 13:48邵昱诚
青年与社会 2020年5期
关键词:集体记忆国家认同

邵昱诚

摘 要:阅兵仪式在我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历届领导人也十分重视阅兵这一政治仪式的作用,经过不断的发展和传承,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阅兵仪式,规制、时间等方面皆有一定的程式和遵循。而作为阅兵式之后的又一重要政治仪式,群众游行对于国民集体记忆的塑造、延续和创新与国家的认同也有着极大的作用。文章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建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图景为例,从仪式观和符号学的角度,浅析政治仪式中的象征性符号如何对集体记忆和国家认同进行塑造,并且从认知与情感、行为层面剖析政治仪式强化集体记忆和国家认同的效果。

关键词:政治仪式;集体记忆;国家认同;群众游行

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简介

2019年10月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20余万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欢庆共和国70华诞。其中,群众游行分为“建国创业”“改革开放”“伟大复兴”三个篇章,10万群众、70组彩车组成36个方阵和3个情境式行进,展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征程,抒发对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由衷赞美和真情热爱。

二、仪式构成的基本元素

在社会学家爱弥尔·涂尔干看来,作为集体性象征行为的仪式能够将社会生活以符号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激发、维持或重塑群体中的某些心理状态。

(一)实体象征符号

实体象征符号是仪式构成的最为基础的元素。在仪式中,每一个建筑、每一件物品、每一位人物出现与否以及出现的时间、地点、频率等诸多因素都是经过仔细斟酌的,在特定语境下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具有一定的符号属性。

如每个游行方阵必经过的天安门城楼,就是政治权力的象征。在封建社会的明清两朝,天安门城楼便是皇权的中心,它的每一个设计都体现着体现帝制威权。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天安门城樓便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昭示着人民当家作主。天安门城楼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周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共和国每一个重大的历史瞬间,见证了中华儿女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顽强拼搏。它饱含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空的旷远感,既使人敬畏又让人倍感亲切,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这一政治仪式的举行奠定了基调、提供了遵循。

群众游行在“国旗”方阵、“国庆年号和国徽”方阵的行进中拉开了序幕。国旗与国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能够召集国民、汇集民族情感,凝聚着中国人民国家共同体意识,代表着全体中国人民的尊严和力量。青年是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国旗”方阵和“国庆年号和国徽”方阵分别由1949名和2019名青年组成,昭示着从1949年至今一代又一代青年奋进接力,将国家和民族引向更光明的前途和未来。两个方阵的出现,在整个群众游行开始时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国家概念和集体意识,使得整个群众游行的政治仪式在“国家”这一概念的大框架下展开,调动起了群众的爱国情感,承担着后续群众游行“集结号”的角色。

每一个集体记忆,都需要得到具有一定时空边界的群体的支持。[4]方阵游行中,代表着不同年代的方阵中的人们身着特定年代的标志性服装,有的方阵还部分由所属年代的人群组成。用特定时代的人物来再现特定时代的集体记忆,给观众以真实感和可触碰感。历史是可以回溯的,场景是可以再现的,而集体记忆正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仪式化的回溯和再现中得到不断的巩固、强化,甚至是创新。

(二)行为象征符号

依托于实体象征符号,行为象征符号得以发挥作用。当“致敬”方阵从天安门城楼前经过,习近平总书记向他们挥手致意,城楼上其他领导人和嘉宾也向他们注目示意。这既是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对方阵所代表的新中国缔造者、老一辈科学家、老红军、老八路军、老解放军、老一辈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等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前辈所表示的崇高敬意,也是全体中华儿女对他们的尊敬和感谢。

在场的不同行业、不同民族、不同年龄段的观众也时不时地挥舞国旗、跟随着音乐的旋律放声高唱与呐喊,或是笑容洋溢,或是目光坚毅。他们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代表,虽然不是身处游行方阵之中,但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的深情、建设祖国的热情和对祖国未来的无限憧憬。这些在场观众的参与进一步激起了全国各行业、民族、年龄的人的共鸣,更好地强化了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仪式发生作用的过程

(一)元素的排列组合

单独的物体象征符号与行为象征符号固然已经具有了特定的属性和意义,能够传达出某种情感和价值。但是当这些符号被按照一定的程式组合编排起来,就具有了整体性和全局性,在此基础上仪式就产生了。

其中,情景再现是符号元素排列组合的一种重要体现。通过政治仪式这种在特定环境和情境下的再现,人们内心深处关于过去把共同体聚合在一起的重大事件的记忆被重新激活,而集体记忆作为一个变量,一方面通过日历上的节日庆典来纪念这些事件,而另一方面也被这些事件所强化。如“当家作主”方阵,该方阵中游行群众跳起了红绸舞,彩车上的雕塑则再现了人民代表意气风发步出人民大会堂的场景,共同表现出了那个时代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

每个方阵甚至是方阵中的每个人、每个物件都有自己的象征含义,但是当这些人、物、方阵被按照某些规则排列起来,他们就能传递出单独个体所无法体现的意义。从整个群众游行来看,它向人们传达出了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深刻内涵。

(二)媒介的传播

仪式进行的过程中,在场的观众根据自己的感官接受到的信息,初步构建起了对群众游行的认识,但由于视野、位置、在场观众的数量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这一政治仪式并不能被不在现场的观众所看到。因而,群众游行需要经由媒介的再塑造和再传播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电视就建构出了一种观众参与的“媒介仪式”。须知,媒介的记录并不是对仪式现场完整的再现,而是基于对各符号及其组合体的人为控制下的挑选,属于意识形态产物的范畴,具有“再造现实”的作用。同时也是借助了媒介的记录和传播,民众对政治权力合法性的认知得到了巩固和促进[7],政治仪式才能发挥更为广泛的作用和效果。

直播镜头在游行方阵、天安门城楼上的领导人和嘉宾以及其他观看游行的群众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切换,这种规则也规定着整个群众游行过程中国旗、国徽、领导人、游行群众、观众等不同元素出现在直播镜头中的比例和频率。正是通过直播镜头的切换、选择以及媒介的视觉修辞,一些元素得以被突出强调,使得群众游行这一政治仪式得到了再次的塑造和进一步的传播。值得注意的是,民众的喜悦之情在镜头中也得以充分得流露和洋溢,这为氛围的渲染、为国家认同的促进和集体记忆的塑造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政治仪式强化集体记忆和国家认同的效果

(一)认知与情感层面

仪式通过各种符号的选择和组合构建出了一个人为的社会环境,人们通过对这些符号能指、所指与象征意义的解读形成了自我的认知,这些认知与情感是集体记忆塑造和强化的基础,同时也是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内在体现。

当人们看到青年脸上洋溢的笑容和自信,便会觉得国家和民族未来是光明的;当人们看见各族人民共聚一堂,便会确信中华民族是紧密团结的;当人们看着“美好生活”方阵的行进,便会感恩自己所拥有的幸福生活……仪式中的元素共同创造出一种人工的符号秩序,它们的作用并非提供信息,而是为人们提供一种“确认”,代表一种事物的潜在秩序,从而凝聚不同圈层的力量。不同方阵的行进都在为人们进行着这种潜在秩序的“确认”,基于“想象的共同体”一次又一次加深着人们对于意识形态的认同和集体记忆的效果。

(二)行為层面

仪式建构出了特定的社会现实,使人们沉浸在这样被建构出的社会现实中。但是人们往往又难以察觉这样的现实是被人为建构出来的,因为人们也是仪式中的一员,这种亲身参与(观看)的真实感是其他传播方式所难以超越的。

当国旗一次一次地被观众在手中挥舞、当经典歌曲一次一次地被奏唱,仪式的信仰和集体记忆也在不断地被塑造和强化。仪式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将国家的政治概念巧妙转化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得宏大的政治主题以一种平民化的视角呈现出来,同一国籍的人们得以跨越时间、地理的区隔而产生共鸣。国庆节时,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群众游行直播,老人、父母、孩子看到自己所属年代的方阵时不自觉地跟着音乐的旋律哼唱起来,若手边有国旗则挥舞起来,与家人、甚至与同龄人通过不同的媒介分享自己的记忆与感受。例如中老年人在群众游行氛围的烘托之下寻找出老照片、老信件,在微信朋友圈分享自己当年的青春故事等一系列行为进一步完成了集体记忆的唤醒与塑造。

五、结语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综合运用各种象征符号,在宏大的场景下进行了70年以来重大历史事件的情景再现,在激扬的经典旋律中唤醒了集体记忆、重塑了集体记忆,促进了政治认同,从而凝聚起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共识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杨森.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总导演肖向荣讲述群众游行理念和巧思[EB/OL]. http://m.cnr.cn/news/20191002/t20191002_524802606.html,2019-10-02.

[2] 爱弥尔·涂尔干.渠东,汲喆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8.

[3] 欧阳静美.传播仪式观下的国家认同建构:胜利日大阅兵[D].西南大学,2018:21.

[4] 莫里斯·哈布瓦赫.毕然,郭金华译.论集体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3.

[5] 王月.民族共同记忆的塑造与国家认同的建构—建国后抗战纪念活动的政治效用研究[D].东南大学,2015:12.

[6] 曾一果.媒介仪式与国家认同——“国庆60周年庆典”央视电视直播的节目分析[J].电视研究,2009(12):68-69.

[7] 李华君,窦聪颖,滕姗姗.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的象征符号、阈限和国家认同建构[J].新闻大学,2016(02):97.

[8] 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M].USA:Verso,2016.

[9] 夏林晨.电视仪式对国家认同的建构[D].苏州大学,2016:1.

猜你喜欢
集体记忆国家认同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网红”微博广告研究
古装电视剧与大学生的集体记忆
新闻社群的“情怀”策略建构
历史教育与国家认同
从社会资本视角看中国政治发展的条件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