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朱琳
摘 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科体系建设的深入进行以及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断重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改革开放在带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较以往发生重大变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因此暴露出各种问题。探索、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业界已经达成了共识,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必须要有原则性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法创新;原则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或者说,教育者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对受教育者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要面向人人,贯彻终身,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其顺应时代潮流、改革创新的必要性、紧迫性不言而喻,而传统的思政教育仍以单一地口传心授为主,枯燥呆板、单调乏味,早已不适应当下环境。本着自身学科建设的需要,创新思政教育方法已是众望所归、大势所趋,此为思政教育方法创新的内在必要性。
面对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坏境,国内外不法分子里应外合、狼狈为奸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以文化交流为名,施行文化入侵,扭曲篡改历史,不断向国内输出价值观念,试图颠覆社会主义价值观。倘若我们置若罔闻,依旧固守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任其发展,无疑会给我们国家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此为思政教育方法创新的外在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必须做到因势利导、守正创新,此为思政教育方法创新的最终目的。
简言之,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是适应国内外变化的需要,是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需要。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創新的原则
所谓原则,就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中所遵循的标准和准则。
恩格斯说过:“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应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创新要有所遵循,做到有理有据,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过程中也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笔者认为,对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需遵循如下原则,才能使思政教育方法的创新继续永葆社会主义本色。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这一原则顾名思义就是要求教育者要根植于中国仍旧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处境、根植于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艰难处境、根植于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实情况,对症下药,坚决避免”假大空”。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首先要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只有掌握了科学的教育理论,才能做到彻底的联系实际。切实了解人民群众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摒弃面子工程,要解决人民群众或者受教育者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关心人民、理解人民、了解人民,从而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和内容。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通过调查了解群众,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真正满足人民的需要。
(二)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这一原则就是要告诉我们守住思政教育方法创新的初心,不能一味地摒弃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下去,对待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我们要吸取对我们有用的,丢掉对我们有害或者无用的。
悠悠五千年,璀璨的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包括许许多多的有价值的教育方法。比如:在教学方面,提出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盈科而后进;在修身养性方面,提出慎独。这些教育方法历久弥新,一直沿用至今。如果一味地抵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将不会有更好的发展甚至不会立足。若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创新,亟需要做到的便是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守住思想政治教育的正朔。
当然,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有其可取之处,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有针对性地吸收借鉴,既不要一味地崇洋媚外,也不要唯我独尊,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是在继承发展本国传统的同时,批判性的吸收国外的价值成果,至此创造出的教育方法才会为我所用。
(三)以人为本的原则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马克思认为,是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这就是说,人是教育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万事以人为本,根据人不同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的培养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往的应试教育培养了一大批考试高手,但高分低能的人也从此出现,面对社会多元的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冲击,这样的理念我们必须加以改正,倡导素质教育、人文教育。众所周知人文主义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这一核心本质就要求我们在教育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认知能力和发展规律,重视发现学生的潜能,重视提高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生,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就要求将二者结合起来,因为在传统的教育中,教育者站在了至高点,而受教育者被置之不理。既然方法的创新要求我们以人为本,那么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重视教育者的作用,又要摆正受教育者的位置。
(四)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反映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准确性、深刻性程度的标志”,科学性原则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按照事物的规律去认识、改造它。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所以也相应的受一定的社会历史制约。
无论人们要进行怎样的变革,创新都要从实际出发并且尊重客观规律,因为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改变”。但在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并利用规律。因此科学性原则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所必须遵循的规律性原则。在整个创新方法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做到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学科建设规律,又要做到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遵循规律而不肆意改变、创造规律,才能科学合理地创新教育方法。
(五)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
坚持这一原则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有丰富的理论来源和依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对立统一思想为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提供了哲学依据;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汉代的“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经过不断改良,逐渐被统治者所接受,成为封建社会的主导性思想,但是道家、佛家、墨家等思想一直都在以各种方式不断传承,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这便是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的思想渊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废除了单一的公有制,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公有制經济是主导,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依托于我国经济结构的改变,也就说明在文化和经济发展层面上也要遵循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原则。
方法的创新,来源于满足现实社会的要求,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统一的原则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主导地位,弘扬主旋律;就是要继承创新、吸收借鉴优秀文化,发挥多样性。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在方法创新的过程中,必须有所遵从、有所坚守,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原则。遵循原则是不能缺少的,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原则指导的重要性更是不可或缺。我相信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过程中,如果遵循这些原则,必定会创新出更多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紧跟时代,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满足人的不同需要,从而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永廷主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朱熹.礼记·大学,礼记·中庸[M].
[4]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9.
[5] 李德顺.价值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5.
[6] 张毅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原则探析,2011.
[7]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 张毅翔.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原则探析[J].2011.
作者简介:王琦(1992.02- ),男,汉族,山东济南人,本科,山东技师学院助讲,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朱琳(1989.10- ),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研究生,济南历元学校二级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