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峰林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及其功能

2020-05-03 14:04唐春秦川吕国富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峰林景区基地

唐春 秦川 吕国富

摘  要:基于“建設生态文明”新理念,贵州省提出了大生态战略,其内涵是把绿色发展的观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根本任务是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向游客及市民进行生态教育,进而增强全民生态意识、普及全民生态知识、提升全民生态行为能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文对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万峰林景区的生态资源及生态教育情况进行分析,对其生态教育体系、科普教育基本设施、外部宣传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总结其优势及需改进之处,期望能优化万峰林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生态教育功能,也为更多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生态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大生态战略;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生态教育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0)01-0067-04

大生态战略是贵州省为了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提出来的,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教育。其中,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应该充分地发挥各个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生态教育功能,以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对贵州省国家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万峰林4A景区的生态教育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该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具有可开展生态教育的相关条件,但是其生态教育开展的状况并不乐观。基于此,试图对该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生态教育的优势及需改进之处进行分析,使其真正做到全面贯彻和落实大生态战略,并对其他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如何更好地开展生态教育进行思考。

一、万峰林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生态教育实施的优势

(一)万峰林景区的自然教育资源丰富多样

万峰林是国内最大、最典型的喀斯特峰林,这些宏伟壮观的山峰是由多次的造山运动、地壳不断上升而形成的。除了形成壮丽的山峰外,还形成了峡谷、石峰及湖泊等奇观。万峰林生态良好,自然景观优美,林中分布着田园小河、布依小寨,种植着各类农作物。由此可见,万峰林景区具有良好的自然教育资源,如奇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优美的自然景观等。

(二)万峰林景区的“民族文化源”汇集了黔西南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

2017年,万峰林景区的“民族文化源”就已经完全建成,并为市民及游客开放。在“民族文化源”中,汇集了黔西南州多种民族文化资源,从贵州龙的发现到布依族的民间文化(如布依族的语言、服饰、银饰以及工农用具等)各方面均有详细的介绍,除了相应的展品和文字简介外,在游客较多的时段还配有专门的民族文化讲解员。因此,万峰林景区具有一定的生态教育资源和开展生态教育的条件,也已或多或少地开展了相应的生态教育。

二、万峰林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生态教育的不足

(一)万峰林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生态教育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备

生态教育基础设施不但能宣传生态教育内容、丰富生态教育形式,还是实施生态教育的重要载体。万峰林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基础设施大致分为三类:一部分(如宣传的展室、橱窗、廊道、宣传的标识和解说牌等)是对万峰林景区内所具有的生态自然资源及人文景观等的说明及介绍;另一部分(如警示牌)是对万峰林景区的游客行为进行提醒、约束和规范;还有一部分(如指导牌或指引牌)是对万峰林景区的游客进行景点路线的引导,将游客引导至万峰林独具特色的地方。总体看来,在万峰林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内的这三部分基础设施都略显简单和随意甚至不够规范,不能很好地起到相应的作用。

(二)万峰林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生态教育宣传力度欠缺

万峰林景区在2013年已升级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在对景区工作人员(部分人员已离职)进行访谈时,发现他们对万峰林景区生态文明教育相关事宜时都略显生疏,对景区的科普教育和宣传的展室、橱窗、廊道等基本设施情况不够了解[1]。

通过对游客的访谈并结合自身的实地观察与体验,发现万峰林景区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到位,如关于2017年建设并开园的“万峰林民族文化源”,就鲜有人知。“万峰林民族文化源”是万峰林景区比较有特色的科普教育特色基地,能让当地市民和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也能让省外甚至国外的游客了解和感受黔西南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2],不断传承和发展当地的民族文化。但在游客和市民游览景区的过程中,未看到过相关的宣传,致使大部分当地市民和游客对“万峰林民族文化源”并不知晓。

(三)万峰林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生态教育的内容模糊

万峰林景区具有较好的生态资源优势,自然景观奇特,动植物种类多样,自然风光优美,民族文化丰富,这些都是天然的生态教育资源。通过调研,发现万峰林景区生态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发展、生态文明知识、当地的自然景观及环境、地理位置及气候等,其生态教育的内容似乎还停留在“唤醒生态文明意识”的阶段,虽然对民族文化知识、历史文化知识、地理知识等方面也有涉及,但关于实用性知识、识别和分析生态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出保护和解决生态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等相关内容并未涉及。因此,进一步増强生态教育内容的知识性、系统性、趣味性和互动性,让生态教育知识看得见、感受得到,让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3],让人们真正在习惯和行动方面有所改进。

(四)万峰林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生态教育的效果不够显著

万峰林景区的生态教育效果不够明显,有践踏绿地、乱折花草、自行车乱停乱放、随意攀爬等现象,这些现象和行为都体现了游客的生态文明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植物爱护意识的欠缺。[4]当然,也有部分游客在游览完万峰林景区之后,生态文明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都有所提升,但是生态教育效果仅停留在“意识”阶段,希望在大生态强省、大生态战略下,拥有丰富自然教育资源的万峰林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能更好地利用相关资源,在提升市民及游客的“意识”基础上,逐步上升到“行为”及“能力”方面。

三、万峰林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生态教育之思考

(一)构建万峰林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生态教育体系

1.拓展生态教育目标

生态教育终极目标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态意识的形成和不断提高,并使其在公民的具体行为中体现,同时了解生态文化、养成生态能力。目前,万峰林景区的生态目标也较为明确:将万峰林景区建设为高水平、高质量、高起点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同时向社会公众传播生态知识、科普生态文明、传递生态文化,[5]以帮助人民大众形成科学的生态文明观为基础助力建设多彩贵州。基于大生态战略强省下的首个以州(市)整体推进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可以联合教育部门或学校,结合万峰林景区享有的丰富的自然资源、民族文化知识、历史和地理文化知识等素材,大胆地、创造性地制定生态教育目标。

2.完善生态教育内容

生态教育是一门跨学科的整体教育,是将生态学的原理、思想、理念、方法、原则等融入到教育中,在大生态战略背景下,其内容不应只停留在“唤醒生态文明意识阶段”,应当涉及更广更多并且更系统的教育内容,尤其是具有优良环境及优良生态的知名风景区,更应充分结合景区地理环境、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当地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相关知识,开展更加深入的生态教育。如此一来,不但能提高游客、市民和当地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环保意识,[6]还能注重其生态行为的培养及实践;同时,以景区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依托,使所有参观景区的游客了解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历史的变迁、自然景观的形成等。具體的生态教育内容如图1所示[7]。

3.培养生态教育人才

万峰林景区可以着力打造一支生态教育专业人才队伍,主要从事生态教育工作。这支队伍可以在各中小学学生到万峰林景区进行参观学习的时候对他们进行讲解,同时也可以定期派遣生态教育工作人员到各中小学校进行宣讲,将生态知识带入校园。

培养生态教育人才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第一,可以通过内部培养,选出适合教育教学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在万峰林景区的管理者及普通工作人员中,挑选出语言表达能力较好,且对景区各方面资源都有深入了解的工作人员;第二,可以在各中小学中挑选或是“借用”对生态教育感兴趣的教师,对他们进行短期培训。这部分人员本身就已经具备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只需要充实生态相关的知识就能进行生态教育,这种方式不但能与中小学共享师资,还能让这部分教师把生态知识带回校园。第三,可以招聘生态教育相关专业的人才,这种方式相对前两种来说,能减轻景区的培训工作压力,生态教育相关专业的人才不但能胜任景区生态知识的讲解工作,还可以培训景区的工作人员,提高工作人员的生态素养和生态教育能力。

(二)完善万峰林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科普教育基本设施

1.增设万峰林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内部宣传设施

万峰林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内部宣传设施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但是还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当地的市民已经把万峰林景区当作“后花园”,他们是景区的常客,但是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多数市民并不知道景区内已建成并开放的“民族文化源”,这一定程度说明景区的宣传不到位,也阻碍了当地民族文化的宣传与传播。因此,应该大力增设万峰林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内部宣传设施,在景区各个入口采取墙报、橱窗、宣传栏、广播、视频、标语、指示牌等方式对景区特色资源进行宣传和引导,让市民和游客能在第一时间里知晓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特色与文化,再利用指示牌和广告牌将游客引导至“民族文化源”等地,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接受当地民族文化教育,感受当地民族风情。

2.建设万峰林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内的民族特设建筑

万峰林景区的腹地是纳灰村,主要的民族有汉族、布依族、苗族、彝族。在纳灰村的大榕树附近会看到民族特色的服饰、挂饰、物件等售品,但民族特色的建筑较少见。当地的民族建筑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象征,这种传统文化应得到长期保存、传承和传播,若有破坏或是需要重建时,应特别注重还原当地本民族文化的建筑特征,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感受当地以建筑为代表的浓厚的民族文化。

(三)开拓万峰林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外部宣传新局面

1.优化渠道,拓展生态教育自主宣传路径

万峰林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要发挥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优势,履行宣传教育的职责,首先就应当建立一个自主的教育阵地,构建一系列开展宣传教育的合理方案。通过近年来的努力,万峰林的实体生态教育基地已有较大规模,而与此不相匹配的是其网络宣传发展相对缓慢。经过调查,发现在网络上缺乏万峰林生态文明教育的宣传,网络宣传的渠道较少,线上的生态文明教育宣传更多地依靠外界媒体,缺少自主性和主动性。

在信息爆炸、网络生活不断蔓延的当下,仅仅依靠万峰林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线下”宣传已不能满足需求,因而,注重网络宣传,“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已然迫在眉睫。不少旅游景点得益于网络的推广,纷纷变身“网红”,吸引着大批游客前往“打卡”,一睹真容。如今已有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和网络科技迅猛发展的“天时”,加上万峰林独特自然风光所造就的“地利”,只欠“人和”。因此,官方网站和公众号的建设亦可以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之一。

2.建立关系,共同营造生态教育宣传环境

万峰林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在探索自主宣传的同时,也要努力建立与政府、企业、媒体、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融合各方力量,共同开展生态教育宣传,为生态文明建设锦上添花。

一方面,应努力争取当地政府的各项政策及资金的支持,寻求与本地知名企业和各大媒体的合作共赢。要将万峰林进一步打造成为闻名遐迩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自身的深入建设必须先行,政府和企业的政策导向、财力支撑则尤为重要。在生态教育基地逐步完善的前提下,政府、企业、媒体和基地四位一体的多维度立体式宣传也更有利于生态教育文化在社会各界的形成、渗透和传播;同时,政府的特色工程、企业的品牌文化、媒体的亮点板块也能进一步被塑造和凸显,最终实现互利共赢。

另一方面,也要与当地各教育机构之间深入交流。首先,可以与中小学合作,邀请中小学生到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不但能增长中小学生对大自然、大生态的了解,还能传承和传播当地的文化与特色。其次,也可以邀请当地高校和中小学教师到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担任专业讲解人员,这样不但能做到资源互享,还能提升教师的生态素养,待教师们回校后也能更好地将生态知识传播给学生和学校的工作人员。最后,基地还可以加强与当地高等教育机构合作,设立横向研究项目,开展生态教育研究,与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人员探讨合理的生态教育目标的制定,建构能体现当地生态文化与生态特色的教育内容体系等,以创造更好的生态教育条件。

参考文献:

[1]张馨月.森林公园生态文明教育机制研究:以鹫峰森林公园为例[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13.

[2]周洁.民俗文化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16.

[3]申冬梅.黑龙江省森林公园型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研究:以北极村国家森林公园为例[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5:28.

[4]吳转丰.浅谈如何提升居民素质以适应城镇发展的需要[N].北大荒日报, 2012-11-10.

[5]谢咏梅,于生华,刘瑛,等.新疆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发展成就及发展思路[J].新疆林业,2010(4):38-40.

[6]田丽,吴晟晟.深圳盐田区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调查与思考[J].能源与环境,2017(2): 62-63.

[7]文学禹,李建铁.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教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23-25.

猜你喜欢
峰林景区基地
九旬竹雕大师自学成才
峰林蛋炒饭
蛋炒饭助力脱贫
长假也救不回的景区破产
“摘牌”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国庆节前157个景区将迎来降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