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立浩
思想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思想品德课要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根据这一要求,笔者把思想品德课划分成“明理”“育情”“导行”三种课型。
一、明理型
明理型课程侧重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这种类型的课,主要是讲明道理,帮助学生获得一些道德知识,理解一定的道德概念,懂得一些道德规范,初步形成某些道德信念以指导他们的行为实践。教学这类课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鲜明,说理清楚、明白,道理真实、可信,事例充分、有力,方法深入浅出,结构层层推进。
如教学《学习、做事讲效率》时,笔者先让学生做一道数学题:甲、乙两班同学,在同等条件下运化肥,甲班45人,2小时运300千克;乙班57人,3小时运420千克,两班同学平均每小时各运多少千克?学生认真地演算。得出结论后,教师让学生讨论:甲乙两班同学谁运的化肥多?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发言,笔者及时小结:条件相同,时间相等,人数少的干得多,人数多的干得少,这就是“效率”问题,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学习、做事讲效率》。这样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能力,又迅速建立了“效率”的概念。这个概念主要是从数量的多少来衡量的,实际上这并不是“效率”本质属性的全部。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效率的本质属性,教师进一步列举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例来分析和印证。如:小刚三分钟做了10道题,错了4道;小明四分钟做了9道题,全对了。谁的效率高?为什么?通过讨论,学生进一步明白“效率”的高低,不仅看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数量,而且应是有效的数量,这就为树立“效率观”奠定了基础。要想使学生树立“效率观”,必须從眼前的“学习效率”“做事效率”等个别性认识上升到“生活高效率”“生产高效率”和“工作高效率”等类别性认识上来。为了达成这种目的,教师一是引导学生弄清与讲效率相反的行为表现,如“拖拉”“磨蹭”“懒散”“不集中精神”“不讲究方法”等,告诉学生在学习、做事中,只有杜绝了这些现象,才能做到讲效率;二是引导学生理解效率观在未来生活、工作中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对其社会意义的认识,使他们的道德认识得到深化。
二、育情型
育情型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如《为中华民族扬威》重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上学了》重在激发学生作为一名小学生的自豪感;《不让一个同伴掉队》重在激发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等等。教学这种类型的课,要以“情”为线索,讲究“育”的策略。教师要是非、美丑、爱憎分明,要进入角色,同教材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要有与文中道德榜样人物一样的心境,一样的喜怒哀乐,这样才能以情感人,情景交融,达到情感培养的目的。从学生道德情感产生、发展的特点看,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一般可分为情感的引发、情感的体验、情感的内化三个教学过程。
第一步,情感的引发。教师运用新颖有趣、富有吸引力的教学形式,引发出学生的内在情感。如教学《注意交通安全》时,授课伊始,笔者出示课文挂图,并对照挂图形象地讲述:“图中的这位小朋友叫小奇,他刚从客车上下来,正在过马路,却被后面开来的一辆红色轿车撞倒在地。后来交警处理这起案件时,认为小奇在这起交通事故中要负主要责任。这是为什么呢?”教室里议论纷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笔者小结:“是啊,过马路千万要当心,要注意交通安全啊!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注意交通安全》。” 学生情感的激发为后续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情感的体验。教师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人物的内心世界。通常采用“心理换位”“设身处地”等方法,使学生入情入境,产生联想。仍以前文为例,在学生初步感知小奇过马路猛跑而酿成车祸,造成交通堵塞的基础上,为激发学生对这种错误行为的进一步认识,笔者提出以下问题:①小奇下车以后是怎样过马路的?他这样过马路有什么害处?②如果你是汽车司机,对小奇的这种行为会怎么看?③如果你是小奇的同路人,目睹了当时的情境,是什么心情?这种心理换位式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并从中汲取了教训。
第三步,情感的内化。教师引导学生把已有的道德情感变为自己的心理需要。例如,课间活动守秩序的教育,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可能会产生对不守秩序行为的憎和对自觉守秩序行为的爱,但如果不在讲课之后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类似的课间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丰富和加强已有的内心体验,那么,这仅有的一点激情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失,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有经验的教师会在教完这类课之后,及时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亲身体验,感受遵守秩序的光荣感和愉悦感,体会课间活动守秩序的正确性,并产生继续这样做的愿望和要求。
三、导行型
导行型课程是侧重于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导行,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激发学生道德行为的动机,讲明道德行为的方式和具体要求。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爱护课桌椅》《做妈妈的小帮手》等,都有具体的道德行为指导要求。教学这种类型的课,关键是以“行”为主线,注重“导”的实效性。
首先,激发行为动机。只有在学生具有某种欲望时,教师的行为指导才可能发生效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具体形象入手,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水平,并指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例如教育学生不说谎话,只有让学生充分感受说谎话对人、对己的害处,才能让学生产生不说谎话的行为动机。
其次,提出行为要求。学生产生了道德行为的动机,教师应及时向学生提出相应的行为要求,即符合道德规范的提议或指示,让学生明白应做哪些事,不应做哪些事。对学生提出行为要求应注意:要体现目标性和计划性,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远处着眼,从近处着手,把对学生的每一具体行为要求,放在整个行为指导的目标上去设计;要体现层次性和针对性,要由易到难,由少到多,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以保证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要适度、适时、适量,要从实际出发,程度不能过高,范围不宜过宽,数量不宜过多,操之不能过急,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再次,指导行为方式。明确了道德行为要求,还要进行道德行为方式的指导,包括道德行为过程中应采取的形式、方法、技巧和程序等,使学生不仅知道要做什么,而且还要懂得怎样去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独立地思维、选择,甚至创造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要引导学生将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逐步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等实践活动之中,去规范自己的行动。
最后,提供行为范例。这是最直观的指导方式,能使学生一目了然,范例的来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来源于教材,教材中英雄、模范和伟人的言行举止,具有极大的感染力,让学生理解、模仿他们的道德行为方式是进行行为指导的有效方法;二是用学生中的好典型,他们为大家树立了榜样,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三是精心设计范例,如教学《保持环境卫生》一文,笔者在指导学生把痰吐到纸里时,就拿出纸来亲自示范怎样折纸。运用范例指导的方法,学生备感真实、亲切,兴趣浓厚,模仿欲望强烈,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明理、育情、导行这三种课型的划分,是针对具体教学内容的侧重点而言的。在实际教学中,这三种课型并不是决然分开的,而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互相配合、前后补充、交叉进行的。
(作者单位:广水市陈巷中心中学)
责任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