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共建课程体系的研究

2020-05-03 13:45赵苗
青年时代 2020年4期
关键词:校企共建课程体系互联网+

赵苗

摘 要:互联网应用技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产物,是物联网和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的新热点领域,也是教育的前沿领域,其具有鲜明的跨境融合和产学融合特征。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和行业的引导、多专业的跨境协作和企业的深度参与。基于此,本文将围绕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展开研究与探讨,并给予可实施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校企共建;课程体系

一、引言

高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综合性人才,而高校与企业是共依存关系,即校企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教育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可时时刻刻保持教育的前沿性。构建校企共建课程体系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入挖掘各方利益需求、二是建议政府立法制定规章、三是各级政府部门共同设立校企合作专门管理机构、四是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五是校企联合开发校本教材、六是学校和企业要形成专兼职教师互聘制度、七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构建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共建课程体系。

二、构建校企共建课程体系的重要性

通过更深入的校企合作,将社会的进步需要、企业人才需要和学生的职业发展道路高度融合;通过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优化培养条件,落实勤工助学交替的实践机制,特别是通过借鉴德国“双元制(Dual Education System)”模式,把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把培养、实习、就业、创业、经商融为一体。发展校企合作,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和企业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标准。学院可以聘请企业中高层人物和业务骨干为兼职教师,纳入教学工作标准化考核,为教师和企业人员搭建了顶岗实习的平台。案例库建设为学校教学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实现了教学质量不断优化的目标。为了强化培训效果和绩效,企业和学校可以在模拟培训的支持下建设校外培训基地,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生产培训和市场竞争的态势[1]。

加快产学研结合,建立互联网+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既是高校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我国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这也是无数职校生命运的转变。互联网+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建设,高校和企业同时肩负着人才培养、产业带动教育发展的责任,而教育是直接为产业发展服务的。因此,就国民经济发展而言,这一观念的转变,在学校和企业中实现了一个好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搞好职业教育,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是全体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责任,互联网+校企共建體系是我国高校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2]。

三、构建校企共建课程体系所存问题

(一)政策层面

由于政府各行政部门都有自己的目标和任务重点,围绕校企合作的工作中存在明显的、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和博弈过程。教育主管部门支持职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教育价值和自我价值,促进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因此,政府主张为学校和企业提供资金或优惠政策,但需顾忌自身的工作计划和利益进行合作,由于体制上的制约,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如果不符合上级的法律和文件,就不能够执行相关合作。一些政府领导缺乏完善的知识结构,对校企合作缺乏扎实深入的研究,缺乏实践性的研究,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重视不够,或者不愿投入资金[3]。

(二)监管机制的缺失

企业的内部部门是围绕生产经营的需要而设置的,一般没有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部门,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监督评价机制。在运作中,有关部门很可能会独立行动,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一个营利组织,企业的行为是由利益驱动的,通常眼前利益项目在短期内会更受青睐和关注。校企合作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理论技术支持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效果。此外,没有政府政策、法律法规的优惠和保障,企业认为通过校企合作获得的利益不能满足需要,而付出的资源太多,承担的风险太大[4]。因此,缺乏共同愿景的认同,缺乏发挥校企合作主体作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导致诸多问题。

(三)不符合学生成长需求

学校是校企共建课程体系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更是其中的核心主体。目前,在构建校企共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学校造成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作为核心主体的师生的需求不尽如人意。例如,在校企合作中,有时学校过分考虑企业的需要,片面强调技能,以加强技能培训为第一位,降低德育强度,或者德育课程内容设置都只是为了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并不真正符合学生全面成长的需要。同时,高校的专业教师也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在职教师大多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没有企业工作的经验背景,非常不成熟。为了适应激烈的竞争,需要不断提高自己,教师应多接触行业最为前沿技术与理论知识,熟悉企业的经营、工作、文化背景等,这样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

四、构建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共建课程体系的可实施路径

一是深入挖掘各方利益需求,将主要教育资源、学术资源进行有效发挥,以个人意愿为基础,以合作、发展、互利、共赢为基本点,通过协商、交流、研究等多种考虑,发现其之间的关联性,确立共同点,明确共同目标和利益核心,培养人才的策略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加以互联网+教育的概念培养人才。

二是建议政府立法制定规章,保障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政府要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召集教育界、法律界的专家、行业组织和企业代表,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高校发展特点,探讨校企合作教育法的起草,并通过立法予以实施。

三是各级政府部门共同设立校企合作专门管理机构。各级政府部门要联合帮会成立校企合作专门机构,负责宣传、指导和搭建互联网+信息平台,逐步改善校企信息不对称问题。负责宏观调控,协调和帮助校企自主建立合作关系,确立共同的合作目标和合作内容形式,构建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负责验收评估,提供第三方公正评估支持,及时提出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公正给予建议、指导和帮助,定期通过信息平台向社会公布校企合作相关数据,为社会推荐校企合作的优秀模式[5]。

四是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注重校企文化建设,以新媒体渠道宣传教学方向,共同做好学生道德教育工作,营造积极向上校园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并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五是校企联合开发校本教材,以互联网课程形式进行教程学习,并且要建设培训场所,模拟企业的工作环境,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共同目标的实现。

六是学校和企业要形成专兼职教师互聘制度,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健全企业教师执业和聘任机制。在不影响教学和生产经营正常发展的前提下,定期组织和接受教师参加校企合作单位有计划、有安排的培训和实践,学习企业的管理和经,从而增强教师在理论实践和问题解决中的实践能力。

七是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构建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共建课程体系,必须勾勒出各方愿意积极付出互动资源、密切合作、培养共同情感和价值观的共同愿景,政府引导、学生主导、企业主体,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作用,从而培养综合型人才。

五、结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匹夫应尽绵薄之力,规模化、实用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可以解決人才缺口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实用人才正是整个行业所急需的。在网络经济和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能否有自己的特色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参与办学的程度。如何通过产业企业主体的作用,帮助高校积极适应市场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构建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合作课程体系的意义所在。本文阐述了校企全面合作人才培养的途径,经过积极探索与相关分析,相信对于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共建课程体系研究总课题,可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林杰,吴颖.以企业为主导地位视角的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机制研究——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J].艺术教育,2019(6):255-256.

[2]冯川,刘世英.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研究——以《汽车发动机原理》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9(17):10-11.

[3]曾浩.基于智慧建筑行业升级的校企共建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以茂名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为例[J].智库时代,2019(16):48,50.

[4]邢雅丹,黎映如.“校企共建”背景下应用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19(4):183-184.

[5]李官浩,牟柏德.校企合作共建《肉制品加工学》实践教学创新课程体系探究——以延边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J].现代农业研究,2019(2):62-65.

猜你喜欢
校企共建课程体系互联网+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高职院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的探索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探讨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