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光 汤秋玮
摘 要:本文的目的是了解大学生大五人格与自尊水平的相关关系;研究方法是分层抽取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大一至大四总共300名学生,发放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和中国版大五人格量表。研究结果如下:①性别因素在宜人性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②影响自尊水平的性别因素表现出了显著差异;③大学生大五人格与自尊水平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④大学生的大五人格对自尊水平有一定的负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大五人格;人格特质;自尊水平
一、绪论
(一)引言
“人格”是一个人所独有的行为模式和态度倾向的整合体。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多角度、多层次的统一性的心理特征。不同的流派对人格都有其各自不同的解释。自1985年大五人格理论问世以来,五因素模型成为了主流的人格模型,根据研究可知,大五人格的5个因素分别为:外向性、宜人性、开放性、尽责性和情绪稳定性。世界各地各研究所分别对大五人格进行独立研究,最后发现与五因素模型基本一致。以此证明“大五人格模型”具备有跨文化和跨种族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
“自尊”是包括一个人对自己擅长的部分、自己的价值感和个人重要程度的总体概括性评价。19世纪90年代,James首次提出准确的概念,从此之后,出现了许多关于研究自尊概念的理论。总体来说,自尊的定义可分为几大类,除上述James的体验论,还有评价论。其中,Coppersmith认为自尊是个体对自身做出的一种稳定的评价,表达了一种向上或趋下的态度,是一个人对他自己所展现出的长处、重要性和价值感等各个方面的综合评价。Steffenhafen提出,他认为自尊是个体的一种生理的、心理的和风俗文化适应性组成的知觉总和。
(二)研究现状
1.关于自尊的研究现状
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James首次提出自尊=成功/抱负。20世纪50年代。Bills和Dean的差距理论提出,对个人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很大的是真正自我与理想状态自我的差距。Joanne有一项针对大学生的研究进行了4年,发现12%的大学生自尊水平有下降趋势,并且发现学习成绩对大学生的自尊水平的提高有明显的正性影响。
2.关于大五人格的现状研究
关于人格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49年Fiske做出的理论雏形,在这个理论雏形的支持下,Costa和McCrea编制了大五人格量表NEO-PI,并在1992年修订了该量表,随后将量表进行简化,得出一套60个题的关于大五人格测量的科学量表NEO-FFI。
我国杨国枢等人是国内最早研究人格特质的,并对大五人格特质赋予了新的内涵。北京大学王登峰等人曾经全面分析和整理了汉语人格特质术语,但是该研究层面并没有涉及大五人格特质与中国人的人格特质之间的解释力的问题。
3.大学生大五人格和自尊水平的相关性现状研究
2005年,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周帆、王登峰研究了关于自尊的内隐性和外显性与人格特点的关系。2012年,徐州医学院,朱相华、乔娟等人发现,医学生的自尊水平受儿童期虐待的间接影响,儿童期虐待和自尊水平之间大五人格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2013年,宋伶俐、王洪波等人驗证了假设中医院校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五态性格相关。根据现有研究表明,大五人格与自尊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且大五人格特质对自尊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三)研究假设
(1)大学生的大五人格与自尊水平分别在性别、年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2)大学生的大五人格与自尊水平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3)大学生的大五人格与自尊水平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随机选取300名大学生被试,共发放300份问卷,共回收到283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33%。其中男149人(52.7%),女134人(47.3%)。大一年级61人,大二68人,大三72人,大四82人。
(二)工具
TIPI-C(中国版大五人格量表),本量表总共10个项目。大五人格量表总分及其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均在0.7左右,证明该量表信度良好。
采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SES),该量表总共10个项目,1、2、4、6、7题为正向计分,3、5、8、9、10题为反向计分。该量表信效度良好,已被广泛运用于自尊水平的测量。
(三)数据整理与分析
数据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线性回归。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大五人格和自尊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由表1可知,性别在宜人性和自尊总分上均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在宜人性水平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比男生宜人性水平更高;在自尊总分水平上,男生的分数低于女生,说明男生的自尊水平比女生更低。
(二)大学生大五人格和自尊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由表2可知,年级因素在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水平上有显著的差异。
(三)大学生大五人格与自尊的相关分析表
由表3可知,自尊总分与外向性、自尊总分与宜人性、自尊总分与尽责性、自尊总分与情绪稳定性、自尊总分与开放性之间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根据表4的结果显示,宜人性、尽责性和开放性进入了自尊总分的回归方程中。宜人性、尽责性和开放性均对自尊总分有负向预测作用,这3个变量的总解释力为31.2%。
四、讨论
(一)大学生大五人格的特点
在宜人性这个维度上,男性的得分明显低于女性,说明女大学生的宜人性水平更高。尤其是在师范类院校,女性的亲和力可能相对来说确实要比男性好一些。年级因素在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水平上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在外向性水平上,各年级得分情况为:大二>大三>大一>大四。在情绪稳定性水平上,各年级的得分情况为:大二>大四>大一>大三。在大二阶段,度过了大一的新鲜期和适应期,且对大学环境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周围同学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且相对大三、大四学生,也没有更多的学业及择业、就业的压力,会有时间和精力去参加一些课外活动,所以大二学生的外向性和稳定性较好。
(二)大学生自尊水平的特点
在自尊总分水平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比男生自尊水平更高。大部分男同学内心期望巨大,但是在校期间既没能重塑自我,也没能突破自我,所以对自我的评价相较于女大学生更低,所以自尊水平更低。
根据研究结果可知,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年级差异不显著,各年级自尊水平相当。大学生作为成年人,自我同一性基本形成,“自我”概念稳定。
(三)大学生大五人格与自尊水平的相关性
以自尊总分为因变量,以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宜人性、尽责性和开放性进入了自尊总分的回归方程中。宜人性、尽责性和开放性均对自尊总分有负向预测作用。这3个变量的总解释力为31.2%。
据以上讨论与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性别在大五人格特质的宜人性和自尊总分上均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女生的宜人性水平高于男生,且女生的自尊水平也显著高于男生。年级在大五人格特质的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水平上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②大学生的大五人格与自尊水平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③大学生的大五人格对自尊水平有一定的负向预测作用。
五、展望与不足
1.样本有限,本研究样本要来自于第一师范大一到大四的大学生,而且没有收集更多的人口学数据,对研究结果可能有一定影响。若有机会,应收集更全面与丰富的样本数据。
2.本研究所用量表TIPI-C内容较为简单,可能会对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乾宇,冯琳琳.大学生成人依恋与大五人格的关系[J].淄博师专学报,2013(2):20-23.
[2]马振,王亚男,刘嵩晗.大五人格的神经机制研究简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4):116-118.
[3]宋芳.大学生自尊及其與归因方式的关系[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4]Chung J M,Robins R W,Trzesniewski K H,et al.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Self-esteem during Emerging Adulthood.[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4(3):469-483.
[5]解海,宁凯,亨荣.基于大五人格模型的大学生人格培育路径研究——以黑龙江省土木工程类大学生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7):140-144.
[6]宋伶俐,王洪波,中医院校大学生五态性格与自尊的相关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3(2):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