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美玲
摘 要:目的:通过对湖南第一师范学院300名大学生的研究,结合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两种方法,探讨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的分布及跨文化特点、双性化人格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关系研究。结果: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大学生的人格类型上主要是双性化人格(68.3%);男性化人格、女性化人格、双性化人格、未分化人格在年级、专业、家庭来源、民族的人口学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P=0.000)和是否独生(P=0.002)的人口学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化人格、女性化人格、双性化人格、未分化人格在沉思、接受、理性分析上均没有显著差异,在自我责难、灾难化、责难他人、积极重新关注、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双性化人格;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性别差异
一、引言
(一)研究进展
1.双性化人格的研究进展
西方研究双性化的历史较为久远,最先提出“潜意识双性化”的是弗洛伊德。其后,荣格则提出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理论来说明人同时具有双性化的生理和心理特点[1]。1964年,“双性化”的概念首次被罗西提出,他认为个体同时兼具男性和女性的特质[2]。桑德拉·贝姆在1974年制定了贝姆性别角色调查量表并且证明了双性化是心理健康最佳的模式[3]。
1986年,范志强第一次引入双性化概念至国内,在翻译国外著作《妇女心理学》时将双性化在国外的有关研究引入国内。其后,王红瑞《大学生双性化人格特质与情绪状态相关研究》一文阐述了双性化人格者的情绪状态更为积极健康[4]。21世纪初,钱铭怡教授编制了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该量表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关于双性化的研究。自此,我国对双性化的研究开始发展起来。
2.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进展
Gross通过研究提出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有两种类型:先行认知调节和反应认知调节[5];Larsen认为情绪调节的作用在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将情绪调节分为两个维度,即认知和行为[6]。Gratz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把情绪调节分为六个维度。Thompson认为情绪调节是内外在同时进行的,涉及到身心的方方面面。
(二)研究意义
本研究立足于性别角色差异研究中的双性化人格,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关于双性化人格的研究更加完善,推动学科的发展;为后人在双性化人格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个视角,推动双性化人格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同时,情绪问题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能够正确使用情绪调节策略对解决大学生的情绪困扰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对象、方法及工具
(一)研究对象
此次研究对象为湖南省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学生,随机在大一至大三的学生中抽样。抽取到300名学生,一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剔除无效问卷35份,回收有效问卷265份,回收有效率为88.3%。
(二)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相关著作和期刊,搜集有关双性化人格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历史、方法、结论等。
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在文献综述基础之上结合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3.统计分析法
使用SPSS 20.0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分析,本文主要运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描述统计、卡方检验和非参数检验等。
(三)调查工具
1.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
本研究采用了我国学者修订之后的BSRI的中文版。本调查中BSRI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1。
2.认知情绪调节量表CERQ(中文版)
在中国大学生中,CERQ使用的信效度如下:全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56。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9。
三、结果分析
根据量表的计分标准,用Excel函数分别计算出被试在每份量表中的得分,进一步进行SPSS统计分析。
(一)研究样本及相关变量的统计分析
1.对人格类型的统计分析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大学生的人格类型上主要是双性化人格,占68.3%,而人格类型为男性化人格的人数最少,只占了3.4%,女性化人格占17.7%,未分化人格占10.6%。这说明了该学校大学生最主要的人格类型是双性化人格。
为了考察四种人格在人口学维度上是否差异,对它们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如下。
人格类型在不同性别上的卡方检验结果是χ2=23.865a,P=0.000<0.05。这说明不同性别的个体在人格类型上有显著差异。
人格类型在不同家庭来源上的卡方检验结果是χ2=7.624a,P=0.054>0.05,这说明不同家庭来源的大学生的人格类型没有显著性差异。人格类型的分布具有跨城乡的一致性。
人格类型在不同民族上的卡方检验结果是χ2=2.773a,P=0.428>0.05,这说明不同民族的大学生的人格类型没有显著性差异。双性化人格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人格类型在是否独生上的卡方检验结果是χ2=14.906a,P=0.002<0.05,这说明独生与非独生的大学生的人格类型具有显著性差异。
2.对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统计分析
九种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使用频率的次序由多到少依次為: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接受、积极重新关注、自我责难、沉思、理性分析、责难他人、灾难化。
3.人格类型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之间关系的研究
为考察四种人格在九种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维度上有无显著性差异,要对四种人格类型和九种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各维度进行非参数检验,分析的结果如表1所示。
(二)结果显示
在自我责难维度上,女性化人格和未分化人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Z=-3.343,P<0.01。双性化人格和未分化人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Z=-4.598,P<0.01。
在灾难化维度上,女性化人格和未分化人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Z=-1.968,P<0.05。双性化人格和未分化人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Z=-2.898,P<0.01。
在责难他人维度上,女性化人格和未分化人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Z=-1.990,P<0.05。双性化人格和未分化人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Z=-2.587,P<0.01。
在积极重新关注维度上,女性化人格和双性化人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Z=-2.196,P<0.05。
在关注计划维度上,女性化人格和双性化人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Z=-3.042,P<0.01。女性化人格和未分化人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Z=-2.453,P<0.05。双性化人格和未分化人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Z=-5.050,P<0.01。
在积极重新评价维度上,男性化人格和双性化人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Z=-2.635,P<0.05。女性化人格和双性化人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Z=-3.200,P<0.01。雙性化人格和未分化人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Z=-3.026,P<0.01。
四、结论
本研究立足于前人的研究,得出了如下这样的结论。男生双性化者(60.3%)和女生双性化者(71.7%)都是四种人格中占比最大的,这也说明了双性化人格是广泛存在的,不仅存在于女性中也存在于男性中。而男生男性化者(3.1%)小于女生男性化者(3.4%),这反应了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改变了传统的妇女观,发展着男性身上优良的品质,成为新时代的女性。而未分化人格相对来说是一种不健康的人格模式,它既不具有多数女性的特征也不具有多数男性的特征,很不容乐观的是,这种不健康的未分化人格模式在女生中所占比例达到了5.3%,在男生中甚至更高,竟然占据了23.1%。研究同时显示,在不同民族(汉族、非汉族)和不同家庭来源(城镇、乡村),双性化人格都是存在的,且分布没有显著性差异。这验证了前文中提出的假设,双性化人格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不同学习阶层的大学生在人格类型分布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即双性化人格在大一至大三年级的学生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上是均衡的。文科和理工科的学生在人格类型分布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独生与非独生的大学生的人格类型具有显著性差异,独生学生中双性化人格所占比例明显小于非独生学生,这说明非独生的学生在家庭中要承担的责任更多,扮演多个角色,故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都比较明显。
四种人格类型在年级、专业、家庭来源、民族的人口学变量上均没有显著差异,在性别(P=0.000)和是否独生(P=0.002)的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
五、讨论
本研究结果证明了双性化人格在大学生中的广泛存在,双性化人格在人格类型中所占比例是占68.3%。验证了弗洛姆说的:我们必须永远记着,在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两类特征,只不过是看“他”或“她”的性格特征哪一类更占多数而己。
目前,想要证实双性化人格就应该是我们追求的最好的人格模式和双性化人格与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具有明确的相关关系是很困难的。通过已有的研究还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男女人格的双性化现在还只是一种理想,一种可能。
参考文献:
[1]李方强,郑寒芳.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2(4):117-122.
[2]钱铭怡.女性心理与性别差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Bem SL.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74(42):155-162.
[4]王红瑞.双性化人格特质与情绪状态的相关研究[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l):124-125.
[5]黄大庆,陈蒲晶,陈英和.研究生情绪调节的认知策略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4):389-391.
[6]朱熊兆,罗伏生,姚树桥.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ERQ-C)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2):12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