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鸿望 邹明嘉 成艺涵
摘 要:本文简单介绍了社会化及其理论,从社会化与人的自由、社会化的一生以及社会学的想象力3个维度具体阐释社会化对社会学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倡导人们在其生命历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化水平,并不断理解自己,更好地胜任工作。
关键词:社会化;自由;意义
一、社会化及其理论
我们一般把社会化定义为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从狭义方面来看,社会化指一个人从“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这种理解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社会学研究中比较盛行。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少年儿童。从广义来看,社会化不仅是一个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这种理解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为社会学家普遍接受。这样,社会化就成了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过程。
社会化主要包括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文化反哺)以及再社会化5种类型。
二、社会化之角色扮演
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我”“客我”是相互建构的。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角色的期待,并按照这种期待从事角色行为的能力。据此将社会化过程分为模仿、嬉戏和博弈3个阶段。模仿阶段为出生到两岁左右,即婴儿模仿周围的人,特别是周围亲人的的举动、行为或表情。嬉戏阶段大约在二三岁以后,儿童渐渐开始知晓了跟他人的社会关系,模仿他人变得较有意义,就像演员“变成了”所要扮演的角色,儿童变成了医生、母亲或者超人。博弈阶段从儿童到了八九岁开始,同时考虑几个职务及人际关系。这时,他们所注意的不仅是自己的社会地位,也考虑周围其他的人。
对于社会大众来说,社会化何以可能?第一,从个人角度看社会化的可能性。人要生存下去就必须社会化;没有社会化,人就不能成为社会人;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人也必须社会化。第二,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的可能性。一是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和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二是人的较强的学习能力。人类所特有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人类正是运用了特有的思维能力,才能对所接受的各种有关外部事物的信息加以分析、归纳、判断和推理,才能把所学的知识、技能通过记忆存储在大脑中,根据社会活动的需要随时提取这些信息。三是人有语言的能力。人类所具有的语言能力是人类个体接受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语言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表象,是概念和思想的外部表现,是人类表达思想和感情所使用的工具和符号。
三、社会化对社会学工作的意义
(一)社会化的一生与工作的一生
人的一生是社会化的一生,社会化伴随人们的整个生命历程。在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中,社会化都对人们在不同的生命阶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比如在人们的儿童期,社会化对处于家庭中的儿童提出了要求,具体表现为学习语言和其他认知技能,将社会的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内化,建立感情联系,正确评价他人的角色和观点;青年时期的预期社会化;成年人的发展社会化以及老年人的再社会化。当然,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社会化问题,如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代差问题等,从涂尔干普遍性的标准来看,这些问题都属于社会常态问题。
人的一生也是工作的一生。这样说,可能同学们会有一个疑问,我们现在不是还在读书吗?我们不是还没有踏出社会吗?怎么可以说我们工作了?其实,学习就是一位扮演学生角色的工作,学习之于大学上就像工作之于社会人一样。现在还有研究生考上部分企事业单位以后,研究生3年学习时间可记为工龄的政策,这是最好的例证。
人的一生是社会化的一生,也可以说是工作的一生,二者相辅相成。提高自己的社会化程度有利于自己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工作也可以弥补自己的社会化进程,不论工作是得意还是失意。
(二)社会化与人的自由
约翰密尔曾经说过,“公民自由或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哈耶克認为,“自由是一种状态,在此状态中,一些人对另一些人所施以的强制,在社会中被减至最小可能之限度”“在自由的状态下,每个人都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实现自己的目标”“按照我们自己的道路去追求我们自己的好处的自由”。恩格斯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目的的服务。”人们在没有认识客观必然性之前,只能是必然性的奴隶;认识了必然性,遵循客观规律去能动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达到一定的目的,就获得了自由。尽管社会化过程似乎限制了个人的创造性和人的自由,但也应该注意到社会化也为人们的创造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具有创造性的人必须具有高度的自信以开展新的,有时甚至是冒险的工作计划,也必须能够忍受与此类工作相伴随的孤独和寂寞。而这种自信最终来自父母及同辈群体所提供的社会化。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没有那些具备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社会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运行。社会学研究社会化问题就是要促进这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个性与社会价值标准吻合.能够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社会学称之为个性调适或人格调适。相反,如果两者脱节,不能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称为人格解组。
我们不禁会问,工作是对人们的限制吗?是对人们自由的束缚吗?社会化研究的社会结构模式认为,社会化过程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角色学习首先必须以基本生活技能和某些专门技能的掌握为基础,在此基础上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按社会结构中所规定的规范行事。社会化的最终结果,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而在现代社会,职业训练多由专门的学校、企业来完成。当一个人参加社会工作,学习并掌握了相关工作的技巧,并以该工作为核心,获得一序列的社会财富、社会地位与社会声望时,工作不再是束缚,而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自由,所拥有的财富、地位和声望可以更高层次上实现我们所需要的可能性。如果在国家层次上,社会化还可以使生活在同一个民族、困家,同一个阶级、阶层,同一时代的人的个性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每人的个性中都会内在地包含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等共性的东西。
(三)社会学的想象力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在本文中具体涉及的工作问题。具体分析如下,假如一个小型社会里有100位成员,如果有99位获得工作,而唯独你没有获得工作,没有获得工作的你是什么想法?相反,如果在这个小型社会中,只有一个人获得工作,而你是99位中没有获得工作的,又是怎样一种情况?同样是没有获得工作,这有什么区别吗?身处第一种社会环境,我们应该怎样和另外99位成员相处?相处第二种社会环境,我们还能找到一份工作吗?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回答,而这一切,需要社会化理论的指导,需要我们培养社会学的想象力。
社会学的想象力,一般定义为分析作为个体的我们与塑造我们生活的更大的社会和历史力量之间关系的意愿和能力。用米尔斯自己的话来说是“我们已经开始明白在某一社会中,一代代的人的个人生活;他生活在自己的生活历程之中,而这个历程又存在于某个历史序列之中。因为他正在生活这一事实,他就会对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做出贡献,无论这种贡献多么微不足道,甚至连他自己也是在社会和历史的推进作用下塑造出来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简单地把第一种情况看做个人问题,也就是说,没有获得工作是自己的问题。第二种情况可以视为公共问题,你没有获得工作就不仅仅是个人原因了,可以上升到社会层次,从而更好地处理个人与工作的关系问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更好地理解自己,胜任工作。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蔡文辉,李绍嵘.社会学概要[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4]社鲍曼.社会学之思[M].李康,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成祖松.大学生社会化的概念框架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2):12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