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贝贝 程慧芳
摘 要:在人类的历史中,步行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在科技和交通工具不发达的过去,人类这种基本的出行方式还是很安全的,然而在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类这种最基本的出行方式却成为了一种最受伤害的出行方式,死亡比例高达26.5%,要比摩托车、乘坐汽车、驾驶汽车以及骑电动自行车的死亡比例要高。这个数据让人触目惊心,为何经济发达了,交通发达了,而这种传统的出行方式,人类离不开的出行方式却变得不安全了呢?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从行人交通心理方面入手,对行人不安全行为进行研究。
关键词:交通心理;行人不安全行为;研究
一、引言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能买的起交通工具的人越来越多。虽然人们的生活中有了小汽车、自行车、摩托车以及电动车这些交通工具来进行代步,但是也永远离不开步行这种最基本、最传统的出行方式。因为步行是所有其他出行工具开始和结束的衔接桥梁。此外,它是一公里内最直接的交通方式,短距离出行时,没有哪种方式比“11路”更方便。但是,根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每年的行人死亡率都在上升,行人死亡率占所有交通死亡率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最新的行人交通死亡数据无疑是对交通安全机构的一大打击,但是这一数据的背后显示的却是行人交通安全的意识淡薄和总认为交通事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侥幸心理。为了减少行人不安全的行为,降低步行出行的死亡率,提高行人安全意识以及心理变得尤为重要。
二、基本概念
(一)心理
心理是指人的大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是一种表形式,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过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可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而人的心理现象不仅有心理过程还有人格方面,而人们的感知觉,注意以及情绪、情感都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
(二)交通心理
顾名思义,交通心理就是人们在道路交通系统中的心理活动。在道路交通中,出现的交通事故很多,但是究其原因,与行人的不遵守交通规则有很大的关系,更深层次反映出来的是人们不正确的交通心理。交通心理学研究行人过街时的心理状态以及行为,并研究行人不安全行为与行人的性别、年龄、过街速度、過街地点以及道路的宽度之间的联系。
三、道路交通中行人的不安全行为
(一)行人注意力不集中
在过没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时,应该左右观察往来车辆的情况。有许多行人走在马路上,但是却一点都不专注,经常在东张西望,街道两边有门市和商场会吸引行人的注意力,人多有表演的地方也会吸引人的注意力。此外,几个朋友相跟上过马路时,喜欢说说笑笑,分散了对周围车辆的注意力。还有的情侣在过马路时喜欢打情骂俏,秀恩爱,这也同样分散了对周围环境的注意力。
(二)低头族越来越多,走路玩手机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民低头看手机的时代,早晨一睁眼就要摸摸手机在哪,晚上睡觉前还是手机不离手,手机已经完全入侵了人们的生活,所以在路上见到人们玩手机已经习以为常。但是这种习以为常的行为却是交通不安全行为的导火线之一。在马路上,低头玩手机的行人、边骑电动边打电话的外卖小哥,一直不停的回复各种信息的汽车司机,甚至载着三四十人的公交司机也会边看电视边开车,这些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行为,我们却越来越习以为常,而习以为常的行为的背后成为每一起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行人看手机这种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实在令人堪忧。
(三)闯红灯现象越来越多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行人闯红灯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并不以为意。例如,一位大妈在过马路时闯红灯,被交警拦下,她却说这样过马路已经二十几年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映出交通安全意识的薄弱。同时,有许多人走路也在玩手机,对交通指示灯的变化完全不知道,出现红灯还会继续向前走,这是更加危险的行为。此外,现代上班族的生活节奏用“赶、赶、赶”三个字来描绘最贴切不过,尤其是面对打卡机的冷酷无情,上班赶路的紧张过程更可以用争分夺秒来形容,在遇到红灯时,完全抱着侥幸心理,觉得如果自己上班迟到就会扣钱,而闯红灯也不会受到任何惩罚。
四、造成行人不安全行为的交通心理
(一)对于儿童来说,交通心理还不够成熟
儿童发生交通事故的比例日将增多,需要从孩子的心理方面进行分析。一般来说,3岁的孩子可以理解人行横道是安全的,汽车道是危险的;5岁的孩子可以学习怎样横过马路,但是儿童对道路交通信息的反应性较差,尤其是过马路时对周围车和人的实际行动中,孩子还不能遵守这些规则;8岁的孩子自己可以在安静的大街上横过马路,但还无法判断汽车的速度和距离;12岁的孩子可以判断一辆正在行驶的汽车的速度,但很难采取紧急行动。由于儿童观察不到位,再加上儿童法律意识淡薄,喜欢跑跳的行为特点容易出现交通事故。
(二)对于老年人来说,存在犹豫不决的交通心理
老年人腿脚不灵活,走路比较慢,可能在走在马路中间时候,突然变绿灯,这会让视力不好和听力不好的老年人手无足措,看着来回穿梭的车辆,不知道该继续过马路还是该返回来。这种犹豫不决的心理让司机捉摸不透,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三)对于青年人来说,不安全行为的交通心理呈现多样化特征
青年人在出行人口中所占比重最大,出现交通事故的概率相对较高,这种不安全的交通行为基于他们多样化的交通心理。
首先,大多数青年人都抱有侥幸心理。他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交通事故的新闻,有的甚至亲眼目睹过马路上的交通事故,但是不以为意,他们也知道自己闯红灯,不走斑马线这些行为是不对的,但是总会抱有侥幸心理,觉得汽车司机是不敢撞行人的,交通事故是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但是这种心理并不能排除小概率事件,也不能代表之前没有发生,之后也不会发生,一旦遇到车速过快、刹车不及时的司机,或者司机躲避不及时时就会造成措手不及的交通事故。
其次,人们普遍走近不绕远的心理。尤其是在十字路口,人们总喜欢从路边过马路,而靠近路里面的人行横道形同虚设。就连这为数不多的几米路都不愿意多走。更有甚者为了缩短到马路对面的距离,直接跑到马路中间进行跨栏。一旦出现交通事故,这种贪图方便造成的后果是得不偿失的。
再次,一定的盲目从众心理。这种行为通常是在较长的马路中间的栏杆会给人们留下过马路的通道。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过马路时还会左顾右看,警惕性比较高,然而多人过马路时,就会放松警惕,甚至忘了这是过马路,而与周围的人说说笑笑。这种行为还会发生在红灯还有几秒钟快变成绿灯时,只要有一个人开始不遵循交通规则过马路,其他人就会纷纷效仿,但是车辆还在行使之中,人们却会认为许多人一起过马路是安全的。事实上,其他人认为随行的人似乎是一种心理屏障,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盲目的安全感,这样会造成混乱的交通秩序,给交通管理造成很大压力。
最后,大多数人会认为即使自己闯红灯或者不走人行横道,也没有人管,更不会有罚款这些惩罚,所以完全不用担心。
五、解决行人交通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对交通安全教育的宣传
道路安全教育的宣传是解决行人不安全行为交通心理的基本方法,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才能够改变人们不安全行為的交通心理,才有利于行人交通秩序的管理。因此,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强化人们的交通安全法制意识,自觉依法参与交通;另一方面,通过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人们明确遵守交通法规是现代城市交通的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二)营造交通安全文化氛围
文化对人们的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人们的文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靠良好的文化来影响。交通安全文化建设不仅要靠交通管理部门的宣传,而且要走社会化、公众化和公益化的道路,要面向社会,以现代化为载体。例如,可以在马路边的文化栏中进行交通安全的教育专题的粘贴,相信可以最终达到提高人们交通安全素质,规范交通行为的目的。
(三)重视和改善行人交通设施
首先,加大道路中心护栏的高度。现在道路中心护栏比较低,许多行人经常为了过马路贪图方便而跨栏,这样很危险。为了从根本上杜绝人们在马路中心跨栏这种不安全的行为,必须加大马路中心护栏的高度,即使人们有这种心理也无法做到这种行为,久而久之,行人就会规矩过马路。其次,设置行人过街指示标志。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多设置行人过街设施指示标志,引导行人从过街设施或人行横道处通过。再次,设置行人过街设施。设置人行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等设施,减少行人横穿马路的比例。最后,人行道保持通畅。人行道要有一定的宽度,应当保持清洁卫生,设计上注重排水,保证路面的平整和舒适感。
(四)注重加强对儿童和老年人的保护和管理
儿童比较活泼好动,安全意识淡薄,在马路上要对具有冲动性、缺少经验的儿童采取一些保护措施。例如,在学校和幼儿园出入口处和过街的地方,限制车速,设置黄闪信号,安排交通警察或专职人员负责护送学生、儿童过街;或者设立过街天桥,让行人和车辆分离。另外,社会、家长和学校也要加强对学生和儿童的安全教育,开设交通安全课程。学校的保安也要积极配合,在放学期间引导儿童安全过马路。对于老年人的群体,我们既要进行行之有效的交通安全教育,促使其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又要在具体的管理措施中实施必要的保护措施。例如,延长行人过街的时间,驾驶员遇到老年人主动减速让行等。
(五)加强对行人违章的管理和查处
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机动车交通秩序大大改观。因此,为彻底整治我国的交通秩序,保障行人的安全和步行秩序管理,严厉查处行人交通违章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行人交通秩序的管理除了交通警察外,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综合进行。例如,和社区管理、机关单位、学校管理的结合,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我国行人交通量比较大,交通安全问题比较严峻。从主观上讲,行人的不良交通习惯,对危险感知的局限性,是影响行人交通安全的自身原因;从客观上讲,交通管理执法的不力和交通安全设施的不完善是影响行人交通安全的外在原因。通过加强交通安全教育的宣传,创造交通安全文化氛围,改善行人交通设施,加大对机动车和行人的交通管理等措施以达到改善交通的目的。
六、结语
从短期的角度上看,首先通过大众媒体逐步引导人们形成崇尚高素质行为、唾弃坏行为习惯的社会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会潜移默化的对人们的思想带来积极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其次,结合高科技电子产品及大数据库配合执法,建立类似于“一车一牌”的专属于每个居民个体的电子身份证和信誉电子公开档案,对于其违法行为能有效记录和实时惩戒。随着社会进步,无论是工作、社交还是择偶,人们的择优标准将逐步提高,而被记录在公开电子档案的一些违法行为将成为一种新的标尺。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没有交警的监管和罚款等手段,依然能达到让行人遵守交通法规的效果,甚至效果很可能会更好。交通法规的进一步合理和完善将是一切改善行人遵守交通法规的前提和依据,为教育者和执法者能够提供更好的行为标准和法律解释。
最后,在基础公共建设上,交通标志的设计上以及城市规划上,政府都要将行人出行的高效、方便、安全放在首位。例如,在学校和商超、商业街等人流量巨大的地段,建造达到安全标准的、简约的天桥或者地下通道,并缩短建造间距,避免行人需要远距离绕行而导致其成为摆设。在商业街也可设立步行街,安全的同时,即体现了“逛街”的本质,还能避免不必要的堵塞。最终,尽可能达到行人与机动车辆互不干扰的道路设计。
从长期的角度上看,我们要对青少年加大素质教育的比重,并将平时的素质表现体现在个人电子档案中,作为考试、升学、从政等事项的重要参照指标,从根本思想上塑造高素质的品格。当这样的一代人成长为社会中流砥柱时,社会的面貌将会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1]张殿业.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5.
[2]刘明.重视道德成本在道路交通选择中的作用[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