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哲的中西比较哲学研究方法论

2020-05-03 13:45李悦
青年时代 2020年4期
关键词:方法论

李悦

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中西比较哲学的方法论。安乐哲为了使西方人了解纯粹的中国哲学,反思西方文化传统,对中西比较哲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安乐哲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通过对中国经典哲学著作进行英译来厘清哲学概念,并对许多中国哲学中心概念性词汇展开了重新翻译和诠释;二是应用了“一多不分”与“一多二元”分别代表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基础来解释比较哲学。

关键词:安乐哲;中西比较哲学;方法论;一多不分;一多二元

一、引言

安乐哲(Roger T. Ames)是中西比较哲学界的“领头羊”,是当代西方的著名哲学家和汉学家。早年,安乐哲在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跟随学习的老师是刘殿爵先生,刘先生一直以来都认为学习中国哲学必须对原始文本进行阅读,这种观点给了安乐哲很大启发。在其之后的学习生涯中,翻译了许多中国哲学经典,成为向西方介绍中国哲学思想最有成果的人之一。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安乐哲在研究中西比较哲学过程中使用的方法。

二、典籍重译与思想重建

安乐哲以哲学为出身,有着深厚的基础哲学素养。但从安乐哲攻读硕士时期开始,他惊讶地发现西方在研究哲学时选用的研究方式和中国传统哲学有极大的不同。当时全球范围内的一些主要的大学里开设的各种院系中,哲学系通常由两类组成,一是欧洲哲学;二是西方哲学。可以发现中国哲学并没有受到西方哲学的认可。

通過对中国哲学在西方学界边缘化现象的分析,安乐哲指出,西方国家的学者并不了解中国哲学,而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许多关于中国哲学典籍的翻译并不是在理性客观的前提下完成的。安乐哲提出,当前西方世界的主流哲学不仅仅没有接纳中国哲学,而且经常对其进行误读,他们在对中国哲学进行解读时,总是使用西方的哲学范畴,以致要么诗化中国哲学,要么宗教化中国哲学,而无益于中国哲学发展。如他所说,最初将中国哲学介绍到西方的是传教士,这些传教士来自欧洲,为了让我国人民信仰西方的上帝,在他们的宗教体系里安插了一些中国哲学的基础概念。在传教士的词典中,“天”是“Heaven”(上帝所在的天堂),“义”是“righteousness”(听上帝的话),“道”是“the way”(上帝之路),“礼”是“ritual”(教会礼仪),“孝”是“filial piety”(对上帝虔诚),“仁”是“benevolence”(慈善),“理”是“principle”(从上帝而来的逻辑原则),这些词汇已成为西方的宗教用语。结果,中国的思想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中得到阐释,然而也因此一直未能超脱西方思想对其的改造,只能沦为附庸。为了解决如此多的错误解读,安乐哲意识到典籍重译的重要性,他从1993年开始便开始着手进行典籍重译工作,分别与刘殿爵、郝大维、亨利·罗思文等人合作翻译了多本中国古代典籍:《孙子:战争的艺术》(《Sun-tzu:The Art of Warfare》1993)、《孙膑:战争的艺术》(《Sun-bing:The Art of Warfare》1996)、《原道》(《Yuan Dao:Tracing Dao to its Source》1998)、《道德经:使此生富有意义》(《Daodejing:Making This Life Significant》2002)、《论语的哲学诠释》(《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1998)、《切中伦常:中庸的英译与新诠》(《Focusing the Familiar:A Translation and 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Zhongyong》2001)、《孝经》(《The Chinese Classic of Family Reverence :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 of The Xiaojing》2009)等。

安乐哲在对经典的再译过程中,把他的翻译方法论运用到比较哲学的方法论中。在深刻理解中国传统形而上学的基础上,他将旧有词汇中一些容易产生偏见的词汇去掉,利用一些英语哲学词汇代替,后者的哲学味道很强。例如:安乐哲将儒家中的“成人”模式称为“human-becoming”,与亚里士多德的“human being”人本体的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体现了亚里士多德与孔子之间存在的根本不同,安乐哲认为,在儒家的“成人”模式里,一切关系皆是含有亲属性的,个人的实现是离不开他者的,个人幸福、家庭兴旺、国家繁荣都是同构和不分的。再比如,《中庸》一书中的题目“中庸”一词有很多英文译法,最为人所熟知的是The Doctrine of Mean,安乐哲认为,这种翻译也极不恰当,他将“中庸”译为Focusing the Familiar,认为这种译法可以更多地把握到“中庸”一词的内涵。

安乐哲在他的译文中对诸多具有中国哲学意味的词汇加以重译和修改,其重译的目的在于将曾经被误译的带有西方哲学韵味或基督教化的词汇换成不具西方韵味或能够表述与诠释中国以基本连续性、过程性和生成性为特征哲学基调的词汇。

三、“一多不分”与“一多二元”对照阐释

安乐哲对中西思想文化进行了深入比较分析,认为西方思想文化从根本上讲是“一多二元”的,而中国思想文化从根本上讲是“一多不分”的。只有中西方互相懂得了对方的文化特点,才能进行彼此有效地交流沟通。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多不分”与“一多二元”的话语体系来解释和分析这些问题,从而避免中西方单纯依附所造成的误解。

安乐哲对“一多不分”与“一多二元”的含义做了这样的解释:从古希腊到现在,“一多二元”的“一”是上帝式的唯一本源概念;“一”是主宰性的,“多”是由上帝创造的一切独立个体万物;“二元”表示“一”与“多”之间以及“多”(个体)之间的对立关系;“一”决定宇宙的秩序。相比于西方文化的“一多二元”,中华文化的“一”和“多”是另外一回事。“一多不分”的“一”(“道”或“理”)是自然宇宙、社会万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相通、互变、互系的浑然“一体”;“一”不是外在而是内在于“多”(万物)中的,“一”与“多”是互含、不二和“不分”的,故称“一多不分”。“一多不分”的表述非常简单,就是说,不论哪一种事物,不论何人,之间都有一种关系,那就是不分关系,也就是说它们其中存在一种联系。在世界上没有事物是绝对分立状态的,所以当人们在思考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例如文化问题、经济问题时,必须从他人的角度、从国家的角度、从世间万物的角度来进行思考。

通过具体的例子,可以清晰地说明中西比较的重要问题:有一个英文词汇是everyone,将其翻译成中文是每个人,大家的意思,但是它原本的含義则为”“每个一”。而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认为“大家”就是这个词汇的本义。通过比较哲学及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上面两个意思在语义上是完全不同的。从英语角度来看,这个词汇体现出“不可分个体性”这种含义,而“big family”才是“大家”的直译。英语和汉语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这也是中国缺乏跨文化传播的原因,西方一直在扮演着中国叙述者的角色,如果在对中国进行讲述时,所使用的是西方的语言,那么从本质看便是西方在中华文化上强行加入了自己的文化结构。与此同时,中国人放弃了传统表述,用西方的概念和词汇来描述自己,导致“自我殖民化”。

文化雾霾只能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解释才能清除,这样才能够做到知己知彼。在这种方法下,在阐释域境方面,中华文化是一多不分,而西方是一多二元,前者是在后者的对比下得出的。这种对照阐释方式又被叫做“出庐山”,这个词语源自于我国的一句古诗,那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要了解自己,必须了解对方。

安乐哲认为,“一多二元”与“一多不分”可以作为比较中西哲学文化的两个对应“文化语义环境”,互相比照地阐释中西彼此的传统哲学与文化,确切地观察中西社会、文化和历史现象,从而获得原汁原味的本义。这也是安乐哲在中西比较哲学领域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比较阐释“一多不分”与“一多二元”两个文化语义环境,可以帮助人们找到更恰当、更清楚的方式来理解中西哲学的两种文化传统。但仍需要注意一点,“一多不分”与“一多二元”并不绝对意味着中西文化是截然对立的,也就是说,不论是我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不是绝对不存在另一种思想的。在现实中,西方的主流是“一多二元”,以“一多不分”文化成分为非主流;反之,中国传统以“一多不分”哲学为主流,以“一多二元”文化成分为非主流。

四、结语

安乐哲的相关研究是中西比较哲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它的方法论层面是多样的。其不同处在于,截至目前,他的相关研究大部分都是在和其他学者的充分合作和沟通中产生的,安乐哲不但和许多著名的学者共同进行学术探讨,而且还会与其进行编著合译。事实上,他用他的一个哲学观,那就是比较哲学来影响从事这一工作的中西方学者,通过与他们的合作与沟通,从而完成中西比较哲学方法论这个体系的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温海明.安乐哲比较哲学方法论简论[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7-33+95.

[2]卞俊峰编著.豁然:一多不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

[3]谭晓丽.和而不同:安乐哲儒学典籍英译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4][美]安乐哲.儒家角色伦理学[M].孟巍隆,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方法论
爆款方法论 属于奥迪A6L的豪华哲学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再论机能的刑法解释方法论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抓改革落实,习近平的十大方法论
回应型行政审判的方法论指引
每个读书人,都要建立自己的“读书方法论”
舆论引导“时、度、效”方法论研究论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