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婷
摘 要:意识形态建设始终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发展的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新时代背景下,在西方加强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来达到文化软威胁目的的时代背景下,破解西方“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加快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刻不容缓的时代任务。毛泽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奠基人,他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我国革命与建设时期,实践性地创造出符合中国发展实际的意识形态理论,为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而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意识形态教育作为早期的意识形态建设,其中所蕴含的理论与实践在新时代的今天仍有较大意义,为新时达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方向引领、创新引领。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当代价值
一、引言
意识形态建设始终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发展的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新时代背景下,为了增强国家文化信仰与传承,避免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必须以系统化、战略化的思维打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战。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战略目标的确立,离不开对理论产生根源、发展、形成深度的探讨与研究,实现理论与实践层面的飞跃发展,离不开对旧有理论的批判、继承、发展与创新。
二、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所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系统的实际的内容是由于这些系统的生成需要的那个时期的形成。”任何一个理论和思想的形成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亦无例外。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下,划开中国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分水岭、以建设反帝反封建的独立自主的国家为追求的五四爱国运动的开展,不仅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同时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科学理论的传播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方向、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同时亦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精神积淀。面对新民主主义时期国内国外敌对势力的威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在增强武装实力的基础上,加强马克思主义文化宣传教育,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巩固人们的政治信仰,从而巩固共产党政权是尤为重要的,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共产党多年奋斗所要建立起来的新国家:“不但要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要有新文化(新的意识形态)。”由此可见,毛泽东始终强调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新民主主义时期作为毛泽东意识形态建设的初期,其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与构建不仅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影响,同时也受到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熏陶。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的堅定信仰者,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走向胜利的科学”。近代以来,中国始终处在内受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外受帝国主义的协同剥削压迫的境地中,怀有救国救民、拯救国家于危难中的理想抱负的毛泽东,在充分认识到各种改良派、革命派道路走不通的情况下,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带给他新的革命曙光。他接受共产主义思想并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他革命奋斗的理论基石,同时并成为其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为巩固政权而进行的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来源。
毛泽东的意识形态理论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即由“政治观念、法律观念、宗教、哲学、艺术”等各种具体的意识形式构成的思想体系,是对一些现实的社会关系及生产关系的反映,以维护和巩固当前的统治阶级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马克思指出,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本质上为阶级统治者服务,具有“阶级社会维护”的意义,正如张秀琴在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中所说:“统治阶级不仅将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以及艺术等意识形态诸形式作为思想文化灌输为社会成员,而且他们自己也深信自己的意识形态,并将其作为维护自己利益的理论基础。”作为统治阶级,只有将表现自己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灌输给其他阶级和社会广大成员,并将其扩散为整个社会的共同利益、共同价值时,意识形态就从根本上达到了为阶级统治者服务的功效,便于其阶级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毛泽东学习、掌握、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他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意识形态教育的开端。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上首次科学地阐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阐述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及认识的两次飞跃的关系,从理论上为他的意识形态理论奠定了基础,在理论上论证了意识形态即认识的重要性。在《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上,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意识形态不只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而是理论上造出现实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哲学是一定阶级意识形态的集中变现”,这些论述表明毛泽东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同时在其著作《新民主主义论》上,毛泽东提出“一定的文化(当着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毛泽东将意识形态视作观念上层建筑,更多地以文化来体现,切实定义了意识形态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形成了其意识形态理论的中心论点。而其意识形态教育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宣传教育为出发点,加强在人民群众内部的宣传教育,坚定党员干部及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并强调落实于实践,最终达到巩固政权的功效。“马克思主义如果没有被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用来指导革命实践,这种科学意识形态理论就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革命实践成功和社会进步。”
(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
拥有5 000年历史文化的中国,有着悠久丰厚的文化底蕴,其包容乃大、以和为贵、追求大同的历史文化思想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上。毛泽东出生在较为富裕的家庭,自小在私塾读书,对传统文化知识有着较为深厚的理解与掌握,在受其老师杨昌济的影响下,更是树立了知行合一的精神品质与修身立德的高尚品质。在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及老师学者的熏陶下,毛泽东的意识形态理论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
首先,对传统知行观的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强调认识与实践的作用。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在《实践论》上充分阐述了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提出认识与实践应当相统一,而这样的思想理念正是在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批判继承上发展形成的。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指引,在批判继承传统中国哲学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认识理念上,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实践要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办事,强调实践出真知。正如毛泽东所说“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他们。”其次,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是反映人民利益与需求的,他始终重视把握人民的力量,强调对人民的宣传教育,因此其意识形态理论离不开传统“民本”思想的熏陶。在中国历史中始终重视民本思想,从孔子“以人为本”的德治到孟子“以民为贵”的民本思想,再到历史朝代更迭中民本思想的不断发展,以及近代社会中民本思想到民主思想的转变,民本思想已经深深烙印在人民的心中,内化为中国民族文化。毛泽东亦深受其影响,在他年少时期写下的《讲堂录》中写道:“人心即天命,故天视自我民视。得其人,斯得天矣。”后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他又强调注重发挥农民的作用。革命发展过程中,他不止一次提出要注重发挥作为“中坚力量”的劳动人民的作用,他所提出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以及文艺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等受到民本思想的影响。最后,对传统德治教育的继承发展。毛泽东十分重视德治教育的引导作用,认同传统“有教无类”“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的理念,主张应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并通过兴办一些农民夜校、学报学社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传播,实现从思想上以理服人、以德教化的思想政治目标。同时毛泽东重视对军队的德治教化,强调要加强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提出了“红军的生命线是思想教育工作”这一论断。同时他也提出要加强文艺工作,强调要利用作为意识形态的文艺为代表着一定政治经济力量的统治阶级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提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发挥文艺工作的教育引导作用以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全党的宣传教育,都是为了进行德治教化来实现巩固民心、维持政权稳固的目标。这与传统德治教育的最终目的相通,但与之不同的是,毛泽东的德治教育,教的是新文化新思想,育的是全体人民。
三、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方针
毛泽东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建设,认为意识形态建设事关党的建设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败。他指出,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意识形态教育在于破除帝国主义文化与封建文化對中国社会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影响,是为实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所服务的,要求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批判、教育、引导功能。因此,在新民主主义时期,面对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个人主义、盲动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毛泽东依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根据中国社会具体实际,提出和制定了一系列意识形态教育方针。
一是充分认识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发挥意识形态的宣传、舆论、教育功能。毛泽东指出意识形态教育是党的生命线,是党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的中心环节,必须把意识形态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重视其在党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齿轮和螺丝钉。”因此,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他兴办学校学社传播社会科学、建设文艺传播战线、发挥新闻舆论作用,加强思想文化宣传工作,指出“文化革命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政治革命与经济革命,并为他们服务的。”同时他倡导广大党员干部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指出“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要切实抓紧意识形态工作,发挥意识形态团结和教育人民、打击和抵抗敌人的功能和作用。
二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开创党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增强党内政治信仰。毛泽东坚持用社会主义思想去教育群众,向工农普及马克思主义思想,同时强调党内要克服各种主观主义、盲动主义、个人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进行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通过加强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的政治信仰,培养人民的革命意识,使人民真正将党的革命理念、政治目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引导,在党内开展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注重研究中国实际,坚持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是加强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正确认识革命统一战线及革命阶段与革命任务。毛泽东提出“统一战线的范围,不仅是政治上的,而且是意识形态内容上的。” 指明在思想上要统一战线。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情况以及中国革命的动力问题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详细阐述,并通过理论宣传教育使人民对统一战线问题有了正确认识,使“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有了切实可行的思想根基。而在革命阶段的认识上,毛泽东坚决反对“一次革命论”和“毕其功为一役”的观点,提出分两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强调我们要捍卫共产主义思想,保证思想的纯洁性,不能将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宣传当作当前革命行动的纲领,必须正确意识到当前革命的性质仍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而革命的任务仍然是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对纠正反革命倾向、推进革命胜利提供了精神保障。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意识形态教育,是为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阶级统治、保障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需求、实现国家的独立和解放而服务的。在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实现了明确革命方向、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信仰、加强思想建设、维护党的领导的革命任务。
四、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教育的当代价值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大发展、大变革,给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不仅仅是显在的经济上的贸易摩擦与壁垒、政治上的冲突与对抗,同时更为隐性的文化软渗透。因此,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全社会、各领域都亟待开展的。毛泽东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最早的提出者和建设者,其意识形态理论在当下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虽然当今的社会现实与毛泽东提出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现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他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在现今仍有较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方向引领、创新引领。
(一)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建设,始终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革命发展的各个阶段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毛泽东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支撑。因此,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更要注重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建设,同时密切关注当前意识形态的发展规律,推动意识形态建设的纵深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因此,当前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就在于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教育,更深层次地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时代化,使人真学、真懂、真信,同时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情服人,真正使党的思想理論、路线方针深入人心。
(二)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方向指引
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建设是为巩固统一战线、维护武装斗争、加强党的建设所服务的,最终为实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建成一个独立自主的反对剥削与压迫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这一方向目标的确立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相呼应,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也要更好地发挥其目标确立和方向指引的功效,因为这关系着建设怎样的和以何种精神面貌去建设、实现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当前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就是为了保证全党上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做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并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使全体各族人民协同发力、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因此,在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种种干扰,尤其是西方新自由主义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蚕食、民主社会主义对我国社会政治制度的干扰,我们必须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决同各种错误思潮和破坏活动进行抗争,通过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念的坚定性。
(三)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创新引领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意识形态建设中,始终强调意识形态工作不能唯“本本主义”脱离中国实际,同时在马克思主义宣传手段上,强调使用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反应大众需求的、被人民所接受的文艺传播手段,提出“言语必须接近民众,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提出要“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民族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化战线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战线,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必须重视社会主义文艺在新时代的建设工作,需要不断对文艺内容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用发展着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指引发展着的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用鲜明的、被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手段来促进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作,不断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创新运用社会主义文艺来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将创新精神贯穿于文艺建设的全过程,创造出更加具有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的文艺作品,增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创新性,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中国形象、弘扬中国主旋律。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习近平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并发表讲话[EB/OL].(2018-08-23)[2019-12-27].http://www.xinhuanet.com/2018-08/23/c_129938245.htm.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哲学批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6]张蓉蓉.毛泽东意识形态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6.
[7]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8]毛泽东.毛泽东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9]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