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五年来,对于生成教学实践探索的研究大多批判多于褒扬,周序教授的一篇《生成性教学:教学当中会出现一种新的方法论吗?》的文章也从理论假设和逻辑误区两个方面来提出“生成性教学”不宜作为指导教学工作的方法论的原因。对于周序教授的文章,笔者将逐一针对周序教授的理论假设和生成教学的逻辑误区两个方面来提一点自己的看法。我坚信生成性教学不但在理论上具有先进性,同样也可以作为一个先进理论去指导实践。
关键词:生成性教学;实践;伪命题
最近,我读到一篇厦门大学周序教授在2015年发表的关于生成教学实践的文章,他提出:“生成性教学”不能作为指导教学工作的方法论。读后我大为震惊,当今的语文课堂仍然还是比较多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统一、泯灭个性,强调课堂生成的作用应是大势所趋。而周教授却另辟蹊径,实在令人不解。在认真研读周教授的全文之后,我感叹于周序老师对于生成性教学实践的独到见解和坚实的佐证,也感叹于他犀利的笔触和严密的逻辑性,但对他文中所提出的生成性教学无法作为一种方法论,不可以指导实践的观点,我觉得尚有不妥之处,遂成此文。
确实,近五年来,对于生成教学实践探索的研究是批判多于褒扬,2012年,程良宏在《生成性教学技术主义倾向批判》一文中列出“虚假生成”、“随意生成”、“僵化生成”的生成教学的表现以及“生成性教学技术主义的危害”。可见研究者们对生成性教学实践的误区已经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对生成性教学不停留于理论指导而付诸实践的研究迫在眉睫。
生成性教学在实践推行中确实遇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实践的推行仍然没有一个具有说服力的成功案例,所以使得原来对生成性教学理论大加赞赏的研究者们纷纷“摇身一变”转向对生成教学实例的批判。的确,周老师和其他一些学者们的见解可以理解,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研究者们和一线教育实践者尝试把生成性教学落实到实践当中,实践的结果确实大不如人意,教育界的批评的声音也此起彼伏,“伪生成”、“乱生成”、“教师的无作为”、“学生的满堂闹”等等现象让研究者们对生成性教学的实用性开始重新审视,有些研究者甚至开始否认生成性教学实践存在的可能性。教育界在生成性教学的实践方法论上的研究进程缓慢,研究生成性教学的热度也稍减。但我在工作中深切感受到语文课堂活力的重要性,在多次课堂实践中也更深层次地接触到了“生成性教学”概念,特别是研究了在“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方面很有想法的李仁甫老师的“生成课堂”的构想,我发现生成性教学完全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周序教授在2015年4月发表在《课程·教材·教法》这篇文章《生成性教学:教学当中会出现一种新的方法论吗?》,让我有些疑惑,这篇文章分理论假设和逻辑误区两个方面来提出“生成性教学”不宜作为指导教学工作的方法论的原因。首先在理论假设方面,周教授指出脱生于后现代主义的“生成性教学”,它的特色是主张多元和对话,其中有很多理论并没在对话中走向统一,所以无法指导实践。其次在逻辑误区方面,周教授指出,生成性教学的逻辑过于理想化,因为生成性教学是建立在课堂中“离经叛道”和“旁逸斜出”都是正向、积极的前提之下的,而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有限,这种课堂的意外当然也可能是盲目的,所以周教师认为生成性教学的逻辑过于理想化。
对于周序教授的文章,我也想逐一针对周序教授所根据的理论假设和生成教学的逻辑误区两个方面来提一点自己的看法。首先是在理论假设上,生成性教学作为一个外来概念,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以来,立即成为教育界高度重视和广泛研究的热点。最初,研究者们是把目光聚焦于生成性教学的理论创新性,普遍褒扬生成性教学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伟大变革。无可否认,生成教学的理论为实践提供了很多有力的参考,其一是生成性教学中的对话理论,周教授认为生成教学的理论没有在对话中走向统一,所以无法指导实践,这种想法有些片面,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无争议的理论才可以指导实践,那些有争论性的、在形成中的理论很可能会给实践提供更多新的概念和视野。比如“对话”的概念。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生成性教学中强调师生、生生的平等对话,在实际的课堂中它也是以急剧增长的方式呈现的,课堂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如同“语言风暴”一样能够覆盖了整个课堂。在生生对话中,虽然大家的知识水平相当,但是在反复地思维交换中能够收获到“1+1>2”的效果。还有生成性教学中的理论争论也给我们当今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些启示,理论在不断争论中本质凸显,同样在课堂中学生之间的讨论也能够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明朗化,所以在新的课堂理念中也十分突出讨论的作用,当然“讨论”这个环节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根據对文本进行解读,延伸到课外的内容中去,认为就是所谓的“课外拓展”,让学生七嘴八舌讨论一通,有的学生根本就不看文本,完全天马行空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课堂讨论演变成毫无意义的游离于课堂内容之外的“开小差”,可以说这样的讨论也是毫无意义的。生成性教学的讨论,应该是从学生的问题本质开始,教学过程也应该根据学生的问题进展,得出问题的实质所在。
其次,生成性教学的逻辑过于理想化的方面,我认为不能因为课堂教学中会出现消极的或者偏差的“意外”和“生成”就否定生成的作用,课堂中的“生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风景,只要合适地加以引导,“意外”也会变成重要的教学资源。既然不是所有的意外都是积极向上的,所以需要对不同的意外做出不同的回应。生成性教学课堂最大的魅力就是在课堂上能够“生成”一些美丽的意外,学生观察世界、思考问题的方式各不相同,对于某一个问题,有些学生的比较出彩的看法,或者对某个问题有比较深入的认识,这些可称为课堂中的“亮点”。对于这样的“亮点”,教师就要及时采取积极肯定的回应,尽量去放大这些亮点,让其他学生也能从中得出启示。但由于学生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的缺陷,他们提出来的问题或者是想法可能是不完善的,所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做一些选择。如果教师对其大加指责,学生可能就会失去下一次发言的勇气,所以许多学生就秉持着“不说话便不会犯错”的教条,在课堂上沉默寡言。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所以,教师在面对学生发言中的错误的时候,也需要积极引导,委婉告知,能够选取一种比较巧妙的方式进行纠错。
以上是从理论假设和逻辑误区上对周教授的结论提出的一点见解,可能笔者解读能力有限,对于周序教授文章的解读多有误区,但是我坚信生成性教学不但在理论上具有先进性,同样也可以作为一个先进理论去指导实践。但是,现在生成性教学的理论还没有广泛指导实践,然而,现在的本真课堂、诗意课堂、情境课堂、语境课堂等单一化教学模式的提出也并没有成功地为语文教学树立一个标杆,当代语文的教育方式是很难回到单一的、惟一的约束性的阐释的境况,也许因为统一的新的教育规范会增加语文教学的混乱。同样,像现在语文学界所提出的各种先进思潮、理念等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都无法掌握“霸权”,所以,生成性教学也无法创造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新的教学规范,但并不能否认生成性教学对实践的指导性。
参考文献:
[1]鲁振波、龚华蓉:《不可预约的精彩——关注课堂的有效生成》,载《当代教育论坛》2011年第10期。
[2]林爱民:《有效生成——让语文课堂充满智慧和灵动》,载《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9期。
[3]周序:《生成性教学:教学当中会出现一种新的方法论吗?》,载《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4月第4期。
[4]靳玉乐、朱文辉:《生成性教学:从方法的惑到方法论的澄清》,载《教育科学》2013年2月第1期。
[5]彭新武、司晓莲:《复杂科学与后现代主义》,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6]武博:《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教育观》,载《当代教育与文化》(兰州)2014年第4期。
[7]潘洪建:《论课程实施中个人知识的生成》,载《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7月第7期。
[8]朱文辉:《让生成性教学迈入纵深——基于“伪生成”和“乱生成”的批判》载《教育科研研究》2010年第8期。
作者简介:
徐相红(1991年—),女,汉族,硕士生,常州第二中学,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育。
课题项目:
本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中小学写作任务群的衔接研究》(课题编号:C-b/2020/02/03)的阶段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