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荣
摘要:英语作为世界上流通最广泛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是我国大学阶段绝大多数学生的必修科目,对文化传播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当下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和意义做出了简要分析,随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渗透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希望可以对读者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文化意识;培养
语言是民族文化最直观的体现,也是经济文化全球化趋势下重要的信息载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多元文化趋势逐渐走入了我们的视野,对当代年轻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一全新的形势下,英语不再是一门单纯的工具性学科,它逐渐演变为了文化发展和传播的媒介,这也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1.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重点大多偏向于对英语交流应用性和实用性的培养,而对语言背后的文化渗透教育相对忽视。这是因为多数英语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为学术和商业交流提供便利,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不同语言探索和了解其所对应的文化。因此,现阶段我国大学的英语教学内容多以阅读和听力技能的培训为主,对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涉及甚少。同时,由于这种对英语文化意识的缺乏,很多学生并没有对英语学科产生正确的认识。例如,部分大学生会认为英语是独立于专业课和汉语之外的,对今后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起不到什么显著的作用;还有一些学生对西方各种节日的习俗了如指掌,对自己国家的风俗传统却毫不知情,这些片面的观念都导致了其对英语学习的错误态度。
2.文化意识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的不断发展,多元、开放与包容已经成为了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几大主题,“跨文化人才”的概念也由此应运而生。再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应用型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全球化导向下的全新需求。教师必须及时改变教学思维,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向学生传播相应的文化内涵,以此培养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运用与迁移能力。此外,文化教育的全面渗透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实施手段。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及精神文明的持续建设,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們除了要充分发扬和继承本民族文化,更要从其他国家或区域的文化视角出发,取其精华、去其精魄,在交流与融合中不断完善自我。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仅是为了迎合多元文化时代的硬性需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
3.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的策略探究
3.1尊重多元文化,开放文化认同
多元文化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之上,类型各异、来源各异的文化之间展开的开放性交流环境。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引入对学生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开放共融的文化认同观念,促进学生对本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产生进一步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交流与交往能力。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创新教学形式。即将课堂中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而不是在课堂上向他们传授这些信息。学生在得到教学任务后,可以通过查阅学习资料,或观看视频、展开讨论小组等多种互动学习方式,自由、自主地对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了解,从而得到更为独到和深刻的文化见解。
3.2渗透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把握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异同关系是掌握英语学习规律的首要前提,因此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也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所在。在外来文化广泛渗透的今天,如何提高自身的文化自信,避免外来文化造成的垄断形势逐渐成为了近年来备受教育和文化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高等学校教育作为多元文化的聚集地,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履行发扬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基本职责。大学英语的教学是外来文化在学校生活中的主要传播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适度、合理地掌握文化传播的分寸。坚持把外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本民族文化渗透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进行西方文化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似部分进行联想,并在此基础上对二者进行比较式的探究。例如,在学习古希腊文化对西方语言文化的影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百家争鸣”进行对照学习,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感知东西方文化各自的特点,同时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程度。
3.3加强文化融合,避免“文化失语”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部分学生:他们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甚至不乏许多以英语为专业的学生,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知识,并用英语进行交流,却很难用英文表达或形容中文语境下那些耳熟能详的词汇,例如“春联”、“烧饼”、“包子”等常见物品。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为“中国文化失语症”,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源于学生在学习时没有将接触到的外来文化与自身的认知体系形成良好的衔接关系。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也可通过开展课外活动来进行,拓展学生的“学习英语、应用英语的”渠道,课外活动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生活教育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符合人类语言学习特点,有利于学生英语的学习。英语本身就是在生活中产生的,讲英语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符合人类语言学习的特点,不仅为语言学习创造了环境,还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另外,生活教育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还极大的促进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为学生创建了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英语学习成绩提高。初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也不短提高,对于英语学习的方法也有了更多自己的要求,渴望新颖的英语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创新,促进英语教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在增进生活经验的同时,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熟练进行英语交流。在学生的脑海中,英语知识仅包括那些课堂内外接触到的,以英语作为信息媒介传播的知识,母语知识亦是如此。两种语言之间并没有形成相对应的信息网络,而是以两个单独的知识体系存在于学生的认知范围中的,致使学生在交流时不能充分的表达自我,形成了“文化失语”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学生掌握的英语知识完全沦为了“工具性”的知识,学生可以用英语与英语文化背景下的人进行交流,却无法对自身的文化起到“传播性”的作用。针对这种现象,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同时运用两种语境对学生进行解释说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不同的语言对本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剖析,以便更好地将两种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保证文化传播的畅通无阻。
结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融入渗透式的文化教育,已经成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这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态度,还可以使学生迅速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形式。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合理、适当地运用文化所带来的的影响,坚持以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为指导目标,在英语教学的同时对其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式教育。
参考文献:
[1]席丽红.“走出去”战略下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导入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32):132-133.
[2]陈周云,陶能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应对策略研究[J].语文学刊,2017(04):160-166.
[3]肖玉凌.大学英语教学中“阶梯式”文化导入的可行性[J].劳动保障世界,2017(02):73-74.
[4] 李皎. 浅论大学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实践和对策反思[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08(1):104-105.
[5] 冯霞, 段芙英.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以红河学院为例(英文)[J]. 语文学刊, 2012(4):129-132.
[6] 宋凯, 谢宇晖.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评《跨文化大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J]. 中国教育学刊(12):J0018-J0018,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