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子经典诵读云课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新途径

2020-04-30 06:46何焕贞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1期
关键词:小视频节气国学

何焕贞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1-093-03

一、主题与背景

(一)研究背景

潭村小学位于《三字经》作者区适子故里,是《三字经》儿童启蒙教育基地,发扬和传承国学经典是我们的责任。为此申请并成功立项《基于国学教育下“适子经典诵读”课程化的实践研究》的顺德区“十三五”规划课题进行了实践探索与探究,全面推进并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子经典”进课堂、课程化,弘扬“适子经典”文化。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已经在“适子经典诵读”课程设置、吟诵课堂的开展与研究,以及“适子经典”读本的编纂实践与调整、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导致全国停学。新的线上学习模式全面铺开,那么如何让“适子经典诵读”课程同样做到停课不停诵?精选哪些诵读内容,运用怎样的方式和途径开展“经典诵读”云课堂?如何对学生的吟诵进行有效的反馈与评价,让停课期间同样能在“适子经典诵读”的滋养和浸润下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润泽每一颗适子童心?我们课题组成员因时而动、因势而变,迅速在网上集结,通过视频会议就上述问题及现场生成的问题开展了有效的研讨活动。

(二)研究主题

通过研讨,我们最终确立了“适子诵读云课堂时令经典扬国学”为主题的“适子经典诵读”二十四节气线上课程开发和实践研究。根据各节气时令合力搜集适合各年段学生吟诵的主题诗词并甄选有效的音、视频材料进编排和整合,精心策划线上课程;在学校“适子学堂”微信公众号开设“适子经典诵读课程”专栏,推送“适子经典诵读”线上课程。本课例主要以各年级推送课程的框架结构、诵读内容、吟诵方式、学生的诵读反馈以及课程效果为主要研究方向,不断反思、改进与调整,务求让“适子经典诵读”线上课程更为完善和富有生命力,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二、情境描述与问题改进

下面将以“适子经典诵读”第一、二、四期线上课程推送的内容、国学教师的指导及学生反馈的学习情况进行描述与对比,课题组发现问题、深入研讨并进行改进。

第一期“适子经典诵读”线上课程开展情况描述:

(一)第一期线上课程内容架构

1.主题:立春|草木初萌,花枝孕蕾

2.线上“适子经典诵读”课程的意义及要求。

(1)课程意义:防控新冠疫情期间我们的“适子经典诵读”课程同样“停课不停诵”。我们将根据节气时令推出以“最美二十四节氣”为主题的线上诵读课程。希望同学们在居家学习之时也能感受中华诗词之美,吸收文化营养,积淀文化底蕴,提高文化品位,浸润自己的心灵,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2)课程要求:各位同学根据自己年级的诵读内容,在家认真学习并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吟诵,每期通过“最美吟诵小视频”等方式进行学习反馈,并把学习反馈发送到班群里供大家欣赏学习。

3.二十四节气的介绍。

(1)价值和地位:古老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在2016年被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

(2)“二十四节气歌”及诵唱音频链接。

(3)立春节气和“立春三侯”图文介绍。

4.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和诵读水平,精心编选适合1-6年级各年段学生吟诵的“立春”诗词,让学生从吟诵中感受“立春”节气的魅力。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立春节气古诗、传统诵读音频链接、译文和赏析这四个部分组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段选择学习和诵读的内容。

(二)国学教师线上课堂授课方式

第一期线上课程国学教师主要以转发线上课程链接,通过“钉钉”学习群布置自学和提交“诵读视频”为主要教学手段。

(三)学生反馈

学生能积极参与线上课程,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是自拍吟诵小视频,不大美观,还有不少同学吟诵时有读错字音;小部分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运用多媒体拍摄软件进行“最美吟诵小视频”录播的吟诵效果较好!

第一期线上课程小结与改进办法:

在第一期线上课程推送里我们虽然制作了精美的、图文结合的线上课程内容,但是课程内容主要以介绍性的图文、简单的诵读要求和内容以及传统诵读音频为主,课程内容的呈现以及诵读方法显得比较单一。国学教师只是转发链接到学习群和提出相应的诵读要求,并没有做出诵读指导。虽然这一期的线上课程点击阅读量和提交“诵读小视频”可以看出学生的参与面挺广,但是从反馈中发现部分学生诵读过程中发音不准,诵读没有情感和韵味,大部分同学诵读的形式单一,诵读仪式感不强,很多都是自拍,不够美观。于是我们课题组成员马上开展线上研讨,根据上述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商讨,并讨论得出改进办法并运用在第二期的线上课程中:

1.对节气的介绍加入科普小视频,增加直观感,让学生显浅易懂。

2.建议使用录制软件提高“最美吟诵小视频”的质量;增加多种实践方式进行学习与反馈,让学生深入了解节气诗词的魅力。

3.增加全校学生共诵的节气诗统领主题诗词的吟诵学习。

4.从网上精选形式多样的诵读音频/视频链接,如传统诵读、古文今唱、伴舞诵读演绎、古代唱调等学习音频,使得吟诵方式多样化。

5.国学教师录播诵读示范小视频等方式进行诵读示范,纠正学生读音,提高诵读的韵味。

第二期“适子经典诵读”线上课程开展情况与描述:

(一)第二期线上课程内容架构

1.主题:雨水|雨水润泽万物新生

2.线上“适子经典诵读”课程的意义及要求。

课程的意义不变;课程要求在进行主题吟诵学习的基础上,建议使用抖音、爱剪辑、云美摄等多媒体录制软件和手段提高“最美吟诵小视频”的质量,增加“诗配画、书法、主题手抄报”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和反馈,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节气诗词的魅力。

3.在二十四节气的介绍的同时,加入有关“雨水”节气的科普视频,让学生更直观理解“雨水”节气的意义、习俗等。

4.在选编诵读诗词方面,我们增加了全校学生共诵的节气诗——唐代诗人元稹《咏廿四气诗》组诗中的《惊蛰二月节》,先让学生对本节气通过诗词对气候、物候、农事活动、生活民俗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统领下面诗词吟诵的学习。然后再根据不同年龄段的认知水平和诵读水平,精心编选适合1-6年级各年段学生吟诵的“雨水”诗词,让学生从吟诵中感受“雨水”节气的魅力。本次课程在提供诵读音频上作了深入的研究与调整,不再是单一的传统朗诵,而是从网上精选形式多样的诵读音频/视频链接,有传统诵读、古文今唱、伴舞诵读演绎、古代唱调等学习音频,更有利用学校家属资源,让音乐老师与孩子进行亲自配乐诵读等学习音频,使得吟诵方式多样化。

(二)国学教师线上课堂授课方式

根据第一期线上课程的反馈情况,国学教师除了转发线上课程链接外,还根据学生读不准字音的反馈下,老师录播诵读示范小视频等方式进行诵读示范,纠正学生读音。通过“钉钉”学习群布置诵读内容和提交相关的诵读成果。

(三)学生反馈

大部分学生提交的吟诵作品能在家长的帮助下运用多媒体拍摄软件进行“最美吟诵小视频”录播,有配乐吟诵,配舞朗诵、更有亲子诵读等,吟诵的方式多样化,更加灵动,吟诵效果好!还很多学生提交了美丽的诗配画、书法、主题手抄报等主题作品,使得诵读课程的学习更加丰富精彩。

第二期线上课程小结与改进办法:

经过研究、调整与实践证明,从第二期学生提交的“最美吟诵小视频”发现有国学教师的线上指导,绝大部分同学在诵读时发音准确,且富有节奏韵律,吟诵的方式多样化,吟诵效果较之前的好!但是我们发现在了解节气风俗和学生的亲身体验方面比较欠缺,学生在诵读课程中的对于节气的习俗等方面的认知与实际生活脱节,在弘扬文化风俗这方面比较薄弱。同时存在学生缺乏对春季主题课程诵读与学习的小结,每期推荐的主题诵读诗词量较少等问题。课题组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探究和改进:

1.建议根据节气特有意义和习俗,与父母一起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等多种方式对掌握节气的意思和习俗,并进行学习小结与反馈。

2.各年级增加学生积累吟诵的诗词量。

第四期“适子经典诵读”线上课程开展情况与描述:

(一)第四期线上课程内容架构

1.主题:春分|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2.線上“适子经典诵读”课程的意义及要求

在前三期以“春天”为主题的实践研究基础上,第四期的线上课程春分节气刚好时春色正中分,我们根据节气特有意义和习俗,建议孩子与父母一起立蛋、做艾糍等春分的习俗,在新冠疫情得以较好的防控情况下,做好防护措施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天的气息,开展踏青、放风筝等活动;建议中高年级学生结合这四期的诵读课程用思维导图的形式,以“春风、春雨、杨柳、东风、花”等其中一个字眼来做一期以“春天”为主题的“飞花令”作品集,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小结与反馈。

3.主题诗词的学习和吟诵诗词增加到两首,提高学生积累吟诵的诗词量;精选精彩的吟诵学习视频,让学生更直观。

4.将甄选各年级最美吟诵小视频、诗配画、书法、主题手抄报等作品进行编辑荟萃,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专栏推出“适子经典诵读”二十四节气线上课程成果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荣誉感。

(二)国学教师线上课堂授课方式

根据前三期线上课程的反馈情况和积累的经验,部分低年级的国学老师还运用直播课的方式在网上进行直播教学,让“适子经典诵读”线上课程更加直观,互动性和实效性更加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加高。

(三)学生反馈方式

因为有作品推送展示活动,在各班推荐选送的“最美吟诵小视频”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孩子穿上了在学校表演时的古装进行入情入境的诵读表演;增加体验活动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加高,使得诵读课程的学习更加丰富精彩,活动效果更胜之前的线上课程!

第四期线上课程小结与改进办法:

在前三期线上课程的实践探索与不断改进中我们发现国学教师更加积极引领学生,有的还开始进行“适子经典诵读”课堂直播,互动性和实效性更加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加高。学生诵读仪式感更强和形式更加多样化;增加体验活动后,学生对节气的理解更加深入,对传承中华传统分化风俗更加一份责任心,活动效果更胜之前的线上课程推送!根据第三期线上参与面有所收窄的情况,我们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专栏推出“适子经典诵读”二十四节气线上课程成果展,激发学生诵读经典和传承经典文化的动力,扩大影响力。接下来的清明,唯一一个兼具“节气”和“节日”两重身份的,要更加深入挖掘气文化内涵,开展系列活动,达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继承英雄精神的目的。

三、成效与反思

通过上述三期线上课程开展情况的描述与对比,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整个课题研究小组发现不足,不断进行探索、研究与调整的过程,让“适子经典诵读”线上课程越来越精彩和有效。

(一)“适子经典诵读”线上课程的成效

1.润泽潭小学子的每一颗童心。通过四期的“二十四节气”线上主题课程推送和学习,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诵读活动,而且在不断的学习与反馈中,能够看到孩子们的进步:诵读越来越有韵味、诵读仪式感更强,能够把节气内涵、文化风俗、诗词魅力与生活相结合,真正做到以经导行,让停课期间适子蒙童同真正能在“适子经典诵读”的滋养和浸润下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润泽每一颗适子童心。

2.提高国学教师的科研能力。为了让潭小学子“停课不听诵”,让诗词之美润泽每一位宅家学习的蒙童之心灵,课题组研究成员问令而动,积极投入到线上课程的开发、搜集与整理中来。通过线上研讨活动,确定课程主题,分工合作搜集课程所需的资源,以及从每一期的反馈中不断反思、研讨、寻找解决的突破口与不断调整线上课程内容和有效的方法,从而提高国学教师们的课程开发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反思、总结和研讨能力以及线上教学能力,促进国学教师科研能力的有效提升。我们可以看到其他国学教师从线上转发线上课程链接——教师录播视频——直播课的转变与尝试,从而提高线上教学技能和效果。

(二)“适子经典诵读”线上课程的成果与结论

“适子经典诵读”线上课程,打破学校、教室的束缚,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进行诵读学习,通过亲子共读、共同演绎等方式,家长们协助孩子运用多种形式、借助各种录制软件制作诵读短视频,用创新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诵读成果,并主动把诵读作品或实践活动与同学们分享。课题组搜集学生优秀作品进行资源整合,并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辐射到各个层面,达到理想的传承效果。因时而变的“适子经典诵读”二十四节气线上课程,创新课堂模式,融合多种诵读方式,根据主题整合诵读资源,带领潭小学子全员参与,把“适子经典”之精髓从线上带到家庭、走向社会。在這特殊的抗“疫”时期也能弘扬时令国学经典文化。

(三)“适子经典诵读”线上课程研究的反思

“适子经典诵读”线上课程是一个全新尝试和探索,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参考和借鉴,因此我们在开发过程中还缺乏知识的系统性、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式方法的有效性、吟诵活动的多样性、线上课堂互动的实效性、典范学生的榜样性和学习评价等。在接下来的线上课程研究中我们要充分结合校园文化景观——六谷园、小农街等开展节令观察和种植实践活动;将向其他学科学习,尝试开展优秀国学教师录播课,尝试多种教学模式,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效果;在线上课程的资源中邀请优秀学生的诵读示范,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为提高全校师生的参与度和活动的多样性,将在全校师生开展“‘飞花令闹诗词”点名接力活动,点名闹对应主题的“飞花令”诗词,诵读、作者介绍、赏析等,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谷雨”节气课程后要开展一起“春季”线上课程诵读评选活动,进行适时的总结与颁奖……

我们课题组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钻研,打破时空和界限,为“适子经典诵读”云课程这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新途径在线上、在云端同样开展得有声有色,真正惠泽与浸润每一位潭小学子,让中华国学经典和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注:本文系顺德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国学教育下‘适子经典诵读课程化的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DGH2018043)】

猜你喜欢
小视频节气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Reverse Slow — Video, Live Photo, Gif Editor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挖出微信里的小视频
小视频的大时代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