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逸韵 汪晓东
摘要:20世纪50-60年代开始,中国画开始进入世界的眼中,国内外对中国画的鉴赏开始逐渐兴起,中国作为中国画的故乡,在发展自己的中国画鉴赏研究中,应该广泛吸纳多方长处,汲取优秀鉴赏方法,开拓新的疆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人对于中国画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中国画鉴赏的全新看法,对于中国画鉴赏具有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中国画 鉴赏方法 西方中国画解读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5-0066-02
一、美国解读中国画的历史探究
美国中国画研究学者高居翰所著《中国绘画史》的译者李渝,是为中国台湾学者,甚至都说他自小也存在着对中国画的偏见。她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台湾,由于当时中国画的传播并不广泛,因此也鲜有机会接触到中国画,直到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开放。由此可见,中国画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更是极为有限的。美国人开始更加深入研究中国画也是始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逐渐对外开放,中国文化也得以在世界范围传播,研究者也渐渐多了起来。
关于西方研究中国画的历史,薛永年在《美国研究中国画史方法述略》中说道:中国画史研究分成五个时期,包括有汉学家时代;中国美术史专家出现并开始与有关汉学家争能的时代;美国的中国美术史学者系统研究中国美术史的准备期,通史撰著到结构分析方法的阶段;多种研究方法并行并向个案研究深入的时期;和美国中国美术史界在学术争论与开拓研究领域中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4]美国对中国画的研究也是不断在深入。
二、美国解读中国画的方法探究
由于中国的逐渐开放,中国文化开始被世界所了解,甚至许多国家开始对中国画进行更深入地进行研究,艺术无边界,艺术应该由所有人来欣赏,多方看法使艺术更具价值。对于中国画的鉴赏,吸纳多方研究成果能够促进中国画鉴赏的发展,因此美国人解读中国画的方法也能为中国画鉴赏提供参考。美国人以他们的视觉,以他们的艺术修养去看中国画,有许多与我们中国人做中国画鉴赏的不同之处。
中国人对于中国画的解读上,很容易将中国画与文学、历史相混淆,从画中寻找人生价值、社会主义道德观、历史意义,追究中国画的画家生平事迹、诗文、题跋、真伪、收藏等虽然重要,但鉴赏则更需要对画进行更为深入的视觉鉴赏。对于画中的构图、笔势、色调等,传统的解读又常常局限于古画论中的形容词,例如“气韵生动、笔酣墨饱、栩栩如生”。美国人看中国画,首先看到的不是画中意境或者画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更倾向于理性、客观的分析,中国人则很容易直接描绘画面所呈现的景物,文化差异可能影响到鉴赏者对中国画的解读,中国人热爱直抒胸臆,美国人更重形式。比起中国人,美国人不是那么了解中国画规矩,不精通儒家思想,也不清楚社会主义道德观,因此他们往往更能撇开中国画的背景,就画论画,长驱直入地去鉴赏画本身,更多地运用美学知识从视觉角度去解读中国画,也能运用西方量化鉴赏方法解读中国画,能够弥补中国人在解读中国画上的视觉语言缺失。
中国画研究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仿品或者无法确定作者的作品,无法追根溯源,就如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的《溪山秋霁图》,相传为郭熙所画,后根据宣和画谱记载郭熙三十幅作品当中无《溪山秋霁图》,画的风格清润素雅与郭熙雄健浑厚的笔墨用法颇为不同,因此也有人将其定為王诜之作。归属问题直接影响到艺术史的撰写工作,用风格方法断代就成了中国画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另外,西方中国画史的研究采用风格学分析法,也面临许多的问题,比如,能通过风格概念来确定作品本身的可靠性,但是风格概念的形成往往会依赖于作品本身的可信性,这种观点就指出了风格分析法解决断代问题的矛盾所在。尝试将西方风格学形态学应用在中国画研究中,尽管这种尝试受到了学术界的质疑,认为他们试图将沃尔夫林和温克尔曼的模式强加于中国绘画艺术的研究中,但是高居翰指出,这种尝试在得到了艺术史家贝尔廷(Hans Belting)的肯定。风格分析是从外在客观逻辑来分析中国画,因此有人指出中国画是注重笔墨,表现的是神态神韵,风格分析忽略了中国画的内在逻辑以及主观意识,是单纯的文本分析,而不是绘画分析。
中国画发展至今历史悠久,所经历的朝代众多,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特色,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风格,要做到更为精细而有条理的鉴赏,则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脉络,中国画鉴赏需借鉴考古的方法。对中国画的鉴赏,美国人习惯联系历史而论,他们认为艺术鉴赏离不开时代背景,一件作品的鉴赏必须首先考证它的真伪,进而分析它的风格、结构,一笔一画都需要认真观察,鉴赏需要观察高清放大版本的图像,而有条件的话最好直接观察真迹。他们对于某个时期某幅画也能联想到另一时期的其他作品,联系范围很广,将各个时期画家作品及其生平按顺序进行归档,以便于随时查阅。
美籍华人方闻先生主张重构中国艺术史,将大量的图像证据排比研究,来建立个人或整体的风格发展脉络,更要仔细观察作品真迹。换句话说,要研究艺术史必须要有良好的图像档案设备和与观察实物的机会。艺术图像档案的好处就是可以清楚地整理出艺术作品的年代排序,便于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研究时代风格,以及能够观看清晰的笔墨和线条,在教学和研究方面发挥了极大的效用。先针对某一单一重要作品作精密的观察、分析与比较研究,以确定它的真伪和断代,然后再解释它的图像意涵和阐明它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史上的意义。这便是在方闻先生领导下的“普林斯顿学派”研究中国书画史的特色之一。这对于时代众多,风格不断变迁的中国画来说,是非常好的鉴赏方法。当代艺术教学,若可以提供清晰而完整的电子艺术档案,特别是对于资源匮乏的偏远地区,更是提供了优质资源。
三、美国解读中国画的意义
蒋彝用中国人的眼光来看英国浪漫诗人的故乡,他的著作《哑行者游记》给英国读者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对于中国来说也是一样的,从一个西方人的眼中来看中国书画是一种全新的感受,他们能给我们一种不一样的看法,如果他们与中国的鉴赏名家来对比,或许仍是外人,但是西方人的观点与中国人鉴赏的观点是不一样的,因为中西的文化背景、对艺术的感知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以他们自身的美学知识储备,来解读中国画,会有独特的解读。如果对中国画的鉴赏仅仅停留在以中国人的眼光,中国人的角度解读的话,那中国画鉴赏将永远都停留在一个阶段,就无法得到扩展。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人对于中国画的解读是怎样的,对于中国画鉴赏来说,是一种全新的鉴赏视觉,是具有一定的价值。当然,对于中国画解读,中西等多方观点不分优劣,既不能全部接收,也不能全盘否定,总之,取其精华,取其糟粕,让中国画鉴赏能够增添具有价值的新见解。
四、结语
西方人深入研究中国画至今也有六七十年,中国人习惯继承传统来研究中国画,而西方人则看向未来,这些年来西方人的研究结论观点也为中国画鉴赏提供了许多新声。中国画自古以来也并非一成不变,接纳西方意见也并不会丢失传统,新时代中国画同样需要发展。世界交流愈来愈紧密是大势所趋,借鉴西方意见也能够帮助中国画在世界的传播,从而也能加强中国画的世界地位。因此对于西方的中国画鉴赏研究是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美]高居翰(James Cahill).中国绘画史[M].李渝,译.北京:雄师美术编辑部,1989.
[2]方闻著.心印[M].李维琨,译.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8.
[3][美]何慕文(Maxwell K. Hearn).如何读中国画[M].石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4]薛永年.美国研究中国画史方法述略[M].北京:文艺研究1989.
[5]张明薇.中国画论典籍在西方的译介研究——以清代《石涛画语录》为代表[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9,(01).
[6]阚勇.西方绘画写实观及其对中国画的误读[J].艺术评鉴,2018,(10).
[7]龙进.高居翰与中国绘画史研究[D].北京:中山大学,2016年.
[8]汉斯·贝尔廷.艺术史的终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9]付永军.中国画的创新离不开传统笔墨[D].沈阳: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10]叶天露.跨文化视域下高居翰的中国画研究——谈消除“东方化”与“西方影響论”[J].艺术科技,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