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训谅
(石首市农机化技术推广站,湖北 石首 434400)
石首市地处鄂南湘北,位于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的结合部,横有长江水道和江南高速、纵有浩(勒报吉)吉(安)铁路和枣(阳)石(首)高速4条交通大动脉绕城而过。石首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素有“湘鄂门户”“鄂南明珠”之称。全市有国土面积1427km2;有耕地69.5万亩(1hm2=15亩),其中水田43.3万亩,旱田19.2万亩,临时性耕地7.0万亩;有人口64.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6.0万人,农村劳动力27.5万人。
农作物总种植面积138.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66.2万亩,油料作物37.9万亩,棉花12.0万亩,蔬菜14.7万亩,西甜瓜3.0万亩,其它作物4.4万亩;主要种植模式有“早稻+晚稻”“再生稻头季+再生季”“中稻+油菜”“中稻+小麦”等。
注:(1)以上数据来自于《2018年石首统计年鉴》,为2017年末数据;
(2)种植面积包括复种面积。
2018年末,石首市蔬菜种植面积15.25万亩,其中露地蔬菜13万多亩、设施蔬菜1万多亩、年产蔬菜25.9万t,蔬菜种植面积分类明细见表1。
2018年末,石首市有农机总动力52.51万kW,大中型拖拉机2741台、167754kW,小型拖拉机2346台、13207kW,旋耕机4382台,机引犁2828台,机引靶987台,播种机382台。在蔬菜生产方面,土地耕整机械化率93.2%,种植机械化率13.7%,高效植保机械化率47.3%,收获机械化率为0。
注:本数据来自于《石首市2018年农机统计年报》。
表1 石首市2018年蔬菜种植面积分类明细表
注:①本表数据来自于石首市蔬菜产业发展中心,为2018年末数据。②蔬菜种植面积包括露地、大棚、小棚和温室里的各种蔬菜,但不包括马铃薯、西甜瓜和草莓。
石首蔬菜种植在耕整环节已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高效植保在近2年由于植保无人机使用也得到快速发展,但在移栽和收获环节上机械化率还很低,基本上靠人工来完成。分析其原因:一是由于蔬菜品种繁多,就石首而言,有一定种植规模的就有40多个品种,农机生产企业难以开发出多种蔬菜通用即“一机多用”的机械,开发单一品种的机械使用率又低,也难以打开销售市场;二是国产蔬菜移栽机多以半自动化为主,需要人工喂苗,辅助劳动量大,作业效率也不怎么高;三是自动化程度高一点的能够自动喂苗的蔬菜移栽机,价格太高,对育苗技术要求也很高,配套设施多,投入成本大,一般合作社没有那么雄厚的资金;四是进口收获机械专用性强,通用性低,价格昂贵,如果不是超大面积种植,算上机器折旧费,其使用成本大大超过人工。
在石首地区,目前人工120~150元/d,还要管1~2餐饭,有的合作社怕人员在往返的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还用车接送,人工成本要占总生产成本的50%以上,人工成本高;除此以外,这些劳动力基本上是50~70岁的中老人,年龄大,而且“三高”体质的人员多,生怕哪天有个闪失出现大的麻烦,合作社负责人也担惊受怕。近几年来,劳动力成本还在不断攀升,用工贵、用工难成了蔬菜生产的一个重大问题。
石首有冷库100t的46座、50t的9座,由20家合作社、2家庭农场和2家农户所有。石首每年蔬菜产量25多万t,如果每年按10批次冷藏计算,能冷藏5万t,只占总量的20%左右,每年尚有约20万t的蔬菜不能进行冷藏,况且每年还有产量约10万t左右的西甜瓜上市。所以蔬菜保鲜难、保质难、腐烂多、损失大,很多时候丰产不丰收。
农机研发只重视机具自身在生产过程中的效率和质量等因素,而对作物的密度、产量和成熟时间考虑得不多;农艺则只重视产量和抗病等因素,而在株行距、作物的高矮、成熟期的一致性和地块的垄幅则考虑得不多。农机和农艺在各自的研发上缺少衔接,不够融合。
石首只有5家蔬菜合作社对蔬菜进行了产业链延伸,对蔬菜进行了深加工,生产以蔬菜为原料的成品或半成品,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其中生产成品的4家、生产半成品的1家。大多数合作社只是直接销售蔬菜,没有进行深加工,没有提高蔬菜的附加值。
由于菜品的种植属于纯市场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很多蔬菜在收获的时候价格太低,有时候低到不能收回收获环节和运输环节的直接费用,无赖种植户只好在种植下一季作物前把未收获的蔬菜用旋耕机旋掉,也就是说这一季蔬菜的投入全亏了。
在这方面,要有一个统筹规划,补短板,促全程,循序渐进地推广。一是要继续推广植保无人机,充分发挥其高效植保的优势作用;二是要重点推广蔬菜移栽机,在移栽机里又重点推广全自动移栽机,最好能自动铺膜、喂苗和浇水;三是推广精量直播、施肥等复式机械,达到一机多能;四是加快推广田间运输机械;五是有计划地推广收获机械。
有不少合作社是流转或代种农户个人的土地,田块小而分散,不连片,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如果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如果能够成片流转,那机械化程度就可以大大提高了。
在种植环节,育苗技术是蔬菜移栽的重点,建设育苗大棚是蔬菜移栽机械化的必要条件。如果能够建设一定的标准化育苗大棚,既进行蔬菜育苗,又进行水稻育秧,合理安排,打好“时间差”,才能提高大棚的利用率。
有条件的蔬菜(水稻)种植合作社可以成立栽插机务队,或者成立栽插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蔬菜育苗(水稻育秧)、蔬菜移栽(水稻插秧)的社会化服务。
选择有代表性的合作社,建设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基地,使耕、种、管、收、储等环节都由机械化作业来完成,要达到土地精细化耕整,温室育苗,机械化移栽,肥料深施(水肥一体化),高效植保,机械化田间运输,冷库收储,有计划地逐年推进,做到可复制、可推广。在资金上,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把蔬菜机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补一点,政府农业项目扶持一点,合作社自筹一点。
在收获高峰季节,把不能及时销售的蔬菜收集起来,进行冷藏,减少腐烂损失;除进行错峰销售外,还生产菜品和食品的成品或半成品,提高附加值,增加收益。
搞好农机适宜农艺、品种适宜农机的推进工作;搞好复式作业、株行距作业等农机具的研发,农机企业要生产整地精细化、播种精量化、移栽自动化的专用机械;做好蔬菜品种改良、品种的遴选工作,以适宜机械化作业。
目前以北斗为核心的农机终端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技术日益完善,像自动驾驶拖拉机、无人驾驶拖拉机和无人农用飞机正在得到广泛应用,这样既提高了农机科技含量,又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种植效益。
建设网络平台,将农户、合作社的各种信息登录上网,进行资源共享,能够合理调配机具,促进机具的有效利用;及时了解外部信息,及时更新自己的信息,开展订单种植,搞好网上销售,扩大市场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