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纤“十四五”发展初探

2020-04-30 05:37
纺织科学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化纤十四五调研

对于“十四五”化纤总量增速的预测,被调研的企业中约56.41%认为增速将保持在3%~5%

为做好“十四五”发展规划研究,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聚焦行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注热点,组织了问卷调研活动并得到企业的积极反馈。调研共收到有效问卷117份,样本企业总产能占到行业总规模的70%以上,企业规模和行业分布也基本达到了全覆盖。

“十三五”发展回顾

总量发展和结构调整

据初步估算,2015年-2019年化纤行业产量的年均增速保持在5.3%水平(2019年产量统计参考国家统计局快报数),参与调研企业对于以上产量增速5.3%的看法不一,49.57%的企业认为是遵循市场规律的增长,45.3%的企业认为产能过剩,其中涤纶、纤维素纤维和腈纶3 个行业认为产能过剩的比例超过60%,氨纶行业也超过50%,结合以上几个行业在过去几年的产能扩张的具体情况,也反映了企业对本行业产能扩张过快的担忧。

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来看,调研企业用于技术改造的占比最高,达到38.46%,其次是产能扩充,占比29.91%,投资新材料和上下游产业链扩充比例分别为17.95%和13.68%。企业的投资主要聚焦在技术改造和规模扩张,规模扩张必然导致竞争激烈化,尤其体现在产品质量和价格上,结合调研样本来看,85.47%的企业认为“十三五”期间行业竞争加剧,认为竞争表现为价格和技术的分别占比45.3%和31.62%,选择供应链竞争的占比为15.38%。

科技进步、炼化一体是亮点

概括“十三五”化纤行业发展的显著特点,52.99%的企业认为最突出的领域是科技进步,认为炼化一体的比例占33.33%,其中涤纶行业64.29%的样本企业选择炼化一体。关于科技进步的重点,62.39%的企业认为是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其次为高性能纤维,占比为50.43%。对于“十三五”期间企业研发投入水平的情况,调研显示42.74%的样本企业高于3%,36.75%的企业在1%~3%之间,约20%的企业低于1%,其中高性能纤维、锦纶等行业较为突出。此外,约56%以上的企业有正常独立运行的研发机构,42.74%至少有研发团队。值得一提的是,有74.36%的调研企业在“十三五”期间加大了企业在品牌经营、市场推广和展会等领域的资金投入。

企业经营成本影响

根据问卷反馈,“十三五”期间导致企业经营成本增长的主要因素按重要性排列为人工成本(87.18%)、环保成本(71.79%)和原材料成本(42.74%)。尽管人工成本在化纤生产中占比不高,但由于增速过快而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思想压力,同时也反映出劳动力短缺,企业为了员工的稳定性不得不额外付出,“机器换人”已经成为制造业降本提效、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此外,环保标准的不断提升也倒逼企业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在化纤企业成本结构中,原材料成本占比较高,易受到产业链源头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但随着炼化一体发展以及锦纶、腈纶等合纤上游原料供给趋于平衡,原材料波动对行业的冲击会逐步减小,行业运行也趋于稳定。

“十四五”行业发展展望

对宏观形势保持客观看法

对于“十四五”发展的宏观形势,大多数企业对于中长期宏观经济形势保持一定信心和客观认识,认为未来宏观环境比较平稳的占到69.96%,持悲观看法的占22.22%。对中美贸易战等国际经济环境带来影响的预判,73.5%的企业认为影响将持续3~5年,少数企业认为时间更长或短期可缓和。对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制造业发展的长期影响,43.59%的参与调研企业认为最主要的是机器换人,39.32%的企业认为将影响出口。

展望“十四五”,化纤工业在先发优势基础上将与人工智能、5G 及工业互联网进行深度结合

满足需求,规模发展保持合理区间

对于“十四五”化纤总量增速的预测,约56.41%的企业认为增速将保持在3%~5%,29%的企业认为将低于3%,近15%的企业认为在5%~8%之间。回顾过去20 多年,全球纺织纤维加工量保持了3%的年均增长速度,而中国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球。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人均纤维消费量的提高,全球纤维加工量仍会进一步增长,而增量绝大多数还是来自于化纤企业。

关注行业的竞争格局和企业发展模式

竞争加剧,科技主导。对于未来几年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42.74%的企业认为行业内部竞争将是最大挑战,认为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占到35.9%。企业对于行业竞争格局的趋势判断较为分散,其中科技主导占比31.62%,两极分化和整合各占27.35%和24.79%,判断细分为王的占16.24%,从侧面说明行业竞争格局将呈现多元化并存趋势,价格竞争不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

二代接班。未来10~20年,中国民营企业将进入“交接班”高峰期。从此次调研问卷收集的信息来看,50%以上的化纤企业已经或即将面临二代接班的形势,少数企业(6.84%)已经完成二代交接。中国民营化纤企业合计产能约占全国80%,民营化纤企业能否顺利交接班,关系到中国化纤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十四五”发展需要重点关注的趋势。

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人才是第一资源

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十四五”期间, 企业对于行业技术进步的重点方向看法较为分散,其中功能性产品和智能制造比例较高,分别占到29.06%和27.35%,绿色制造占比为23.93%,也从侧面说明以上领域都是技术进步的重点方向。

智能制造的发展和影响。展望“十四五”智能制造和机器换人的影响,认为带来根本变化和部分变化的企业分别 占28.21%和36.75%,35.04%的 调研企业认为会进一步引发中小企业被边缘化。中小企业被边缘化的原因,可能是投入产出效应问题,也可能是市场话语权问题,从而使其在这方面的投入动力不足。展望“十四五”,化纤工业在先发优势基础上与人工智能、5G 及工业互联网的深度结合,将推动行业发展到何种程度,带来何种颠覆,也将是我们需要重点探讨的领域。

人才是第一资源。根据调研内容,企业认为转型升级的最大困难是人才和关键技术,占到86.32%。对于企业紧缺人才的需求判断,61.54%的调研企业选择复合型人才,远高于单纯技术和管理类人才的选项。此外在企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最需改善的领域的选择中,选择企业家和领军人物的占到61.54%,其次是产学研协同55.56%。未来行业企业发展需要一批懂技术、且不仅仅是本领域而是跨产业链的技术,懂市场、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如何有针对性的提高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四五”发展的重点课题。

绿色发展成为行业和企业的核心关注

正视问题,提供解决之道。绿色发展、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可持续发展对于企业的运行至关重要。结合相关调研内容,74.36%的企业认为有必要设立专门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部门,参与调研的粘胶企业100%选择了有必要设专门部门。此外结合前面的调研问题也会发现,“十三五”期间环保成本的提高已成为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的重要因素。根据本次调研,塑料微粒问题已经引起业界的普遍关注,并且认为将对化纤行业产生后续影响。发展循环再利用和具有原料天然可再生、生物可降解等特性的生物基材料是有效的途径之一,而可降解的化学纤维也正在成为一个可关系到全球化纤行业未来命运的命题。

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然而替代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石油资源占主导的原料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目前我国生物基化学纤维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关键单体和原料尚未解决,供应体系不够完善,关键技术和装备仍有差距,相对石油基纤维成本较高,因此短期内生物基纤维不可能爆发式增长而大规模替代石油基纤维,但此次疫情引发的一次性防护用品废弃问题可能很快引起关注,进而给相关可降解纤维带来机遇。可降解的聚酯国外一直有研究,但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是不是全球正在静待中国的脚步?

29.91%

新品种的发展需要市场和时间的检验。对于莱赛尔的市场潜力以及和传统粘胶短纤的竞争关系问题,从调研问卷的情况来看,29.91%认为各有优势,27.35%认为部分替代,作为补充,18.8%认为逐步替代传统粘胶。粘胶行业内部认为部分替代的占到50%,各有优势占到30%,认为逐步替代的占20%,可见目前认为莱赛尔纤维大规模发展、完全替代传统粘胶的相对还是少数。因此,要客观看待我国莱赛尔纤维的发展过程,后续很多领域需要深入研究。

对国际国内产业布局趋势的预判

对于“十四五”化纤产品出口的趋势,企业普遍保持乐观看法,仅有11.11%的企业认为出口增速降低,认为增速持平和增速加大的企业各占44%。具体到各细分行业,也基本呈现类似趋势。关于“十四五”期间中国化纤产能向“一带一路”及其他海外市场转移趋势的判断,64.96%的企业认为将加速转移,16.24%认为不变,18.8%的企业认为放缓。对于“十四五”期间中国纺织化纤产能布局的重点国家和地区的预测,高达83.76%的企业选择东南亚国家,非洲占7.69%,其他地区占5.13%。此外,对于“十四五”龙头企业国内布局的趋势,调研结果还是聚焦于现有区域的扩张或整合,占41.88%,以及围绕炼化基地布局,占30.77%,选择海外布局的比例仅占14.53%。

对宏观政策的需求

对于“十四五”期间宏观政策的需求,52.14%的调研企业认为贷款、融资政策需要进一步改善。此外,企业对于财税政策和准入门槛都有一定的需求。当前政府正在加快转变职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一系列利好民营企业的政策措施。就长远来看,国家提高治理能力建设是重中之重,值得期待,很多是在细微之处见功底。举例来说,所得税仅对高新技术企业减免,对传统企业来说,盈利无法更多转化为研发和技术改造投入,拖累了大量实体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对高新技术企业而言,亏损则政策形同虚设,而盈利往往又是高额利润,减免的政策支撑效应不明显。照此逻辑,国家的政策理应调整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前期支持—亏损补贴,对传统制造业的后端支持—减免所得税。

未来之思

变局与机遇

展望未来,习总书记对于外部形势曾作出这样的判断:“未来10年将是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10年,将是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加速演变的10年,将是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的10年。”体系重塑的过程中主要力量的此消彼长会引发类似中美贸易摩擦这样的变局。而年初开始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开始向全球蔓延,后续的全球性影响尚不明确,但似乎又给本来已经扑朔迷离的国际形势带来更多变数,需要我们进行持续的跟踪和研究。

从国内来看,中国“抗疫"行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复工复产已逐渐步入正轨。初步评估本次疫情的影响,可说对第三产业如航运、娱乐、餐饮、旅游、会展等产生了碾压性的影响,但某些第三产业的运行模式在危机中产生颠覆性变化,为这些行业带来重大转机,比如远程网络化的办公、教育、医疗等。“网络化生存”也极大激发了“新基建”领域的发展,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迎来大发展时期。而制造业的工业产品能保持相当时段和量的库存,虽然短期制造能力下降,但存在事后报复性恢复的可能。随着各国疫情蔓延,民众抢购囤积增加,导致一些抗疫产品需求大幅增长,一些特殊制造业行业会在疫情中得到巨大收益。

此次抗击疫情也是对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考验,随着问题的暴露和解决,中国的社会治理体系将更加完善。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也未发生变化,坚持深化改革,挖掘内需市场潜力,经济增长依然可期。

中国纺织、化纤产业拥有全世界最完整、最先进的产业链配套体系,生产制造整体优势明显,经过此次疫情,大浪淘沙,有利于优胜劣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提升行业整体竞争能力。疫情过后,机器换人、智能制造、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等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化纤行业已经打下基础,今后势必加速推动,创造性地实现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传承与发展

展望“十四五”,化纤民营企业将逐渐面临二代接班,代次更迭的时期。执掌美国通用电气(GE)公司19年的前CEO 韦尔奇认为,作为企业的当家人,最为首要的任务是寻找接班人,这位商业奇才已于不久前去世,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在继续。

纵观中国化纤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大概分为3 个阶段,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前10年的起步阶段,2010年-2020年化纤企业产业链整合和规模化发展阶段,2020年之后的化纤企业集团化战略和跨国经营阶段。聚焦这些年来保持竞争力的民营化纤企业,发现多少具备以下一些特点:首先都立足于中国这个全球规模最大和持续高速增长的市场,其次都是在行业发展的早期格局未定之时的进入者,或行业最早的创新领导者,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并配合持续的创新,一直引领行业发展的步伐;三、那些后进入行业的追赶者,通过成本优势或以差异化策略与行业龙头竞争,最终实现弯道超车;四、利用并购扩张等带来规模效应,保持领先竞争力;五、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和运营效率,遵循质量只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基本要求;最后追求产品的差异化,而不是降低价格与对手竞争。

“随着宏观经济转型、人口红利消失、跨界竞争加剧、创新科技层出叠现”,未来企业的经营环境和业务模式将发生改变,更多化纤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发展战略要逐渐从规模增长到价值增长转变,要面临差异化竞争、并购整合、集团品牌管理甚至全球化的跨国经营能力的全面提升,尤其对于那些面临或步入二代更迭阶段的企业来说,更需要未雨绸缪。

智能制造与产业转移之惑

智能制造是大势所趋,尤其在“中国制造2025”的既定战略推动和新一轮以5G 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也将进一步促进各领域智能制造的大发展。而中国化纤产业在研发和服务端加大投入,机器换人将进一步增强竞争力,降本增效,巩固行业的全球竞争力。化纤行业由于自身工艺特点,自动控制技术应用基础好,单个企业规模大、处于市场强势地位,产品的标准化程度高,相比于下游纺织业更有利于推进智能制造。中国化纤智能工厂的推广是否会对化纤产业转移和国际化布局产生影响呢?

可以看到,因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低廉等因素,目前纺织产业链下游的劳动力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纺织产业向东南亚国家转移较多。除此优势外,根据相关研究表明,东南亚的商业环境、公用资源、基础设施、国际贸易、融资环境、产业配套等方面,均与中国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以上条件也是化纤项目投资较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反观我国化纤工业发展所处的环境,中国具备全球领先的基建水平和完备产业配套,化纤产业链布局从原油到面料可以在一个半径两三百公里内的经济圈内完成,东南亚基建规模远远落后于中国,是否适合发展大型化纤项目?此外纺织产业链配套也是中国远远领先于全球其他市场的又一优势,相比之下,东南亚产业链一体化配套薄弱,也基本没有上规模的大型化纤或纺织企业。

此外,化纤企业向海外布局是不是应该因地制宜,遵循市场规律?是否必然随着纺织产业链下游进行同步转移?按照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中国化纤企业的智能改造升级会进一步提高效益、降低成本,保持全球领先的竞争力,和其他国家地区进行产业链分工也不是不合理。因此东南亚是否能承接中国化纤工业的转移?是否还有其他选择?或者转移是否势在必行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猜你喜欢
化纤十四五调研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设化纤强国
我国纺织化纤行业碳排放估算的研究
化纤联盟持续发挥技术创新链优势
中国化纤领域的奠基人——郁铭芳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