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旅游生态补偿研究方法评析

2020-04-30 13:52黄美艳郑群明
广西农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足迹补偿生态

黄美艳 郑群明

(1.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410081;2.湖南师范大学研学旅行研究院,湖南 长沙410081)

随着经济水平的上升,人们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降低对利益相关者的负面影响,受到学术界关注,引发了研究热议。因此,不少学者着手探讨关于生态补偿评价体系建设。旅游作为第三服务业的支柱性产业,在该领域的生态补偿问题也更受关注。

1 引言

2018年12月,国家自然资源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9部门联合印发《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标准行动计划》(发改西部〔2018〕1960号),计划中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和“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政策,说明国家层面对于生态保护补偿行动的重视。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相关文献的查阅学习,发现学者们大多采用生态足迹等方法测量旅游地生态补偿相关问题。在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创新过程中,难免会对生态环境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分为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首先,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蓬勃发展能有效带动当地其他行业共同发展,如餐饮、住宿及交通行业。其次,在旅游项目规划中不可避免会与原始地的经营者或居民产生利益冲突,如旅游圈地现象所导致的原居民迁徙行为等。本研究将学术界对旅游生态补偿问题常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简要评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启示,以期为学者研究相关问题提供依据和参考。

2 文献综述

生态补偿的理论最先起源于生态学说,主要指对于自然生态的补偿,目前国外尚未确立旅游生态补偿的专业术语。国外学者通常将“旅游生态补偿”视作“生物多样性补偿”和“生态环境付费”[1]。在国内,蒋依依(2013)将旅游生态补偿定义为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指的是一种基于交换的支付行为,而广义上由单纯针对生态服务的收费,拓展到对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利益相关主体以及不同地区之间发展机会的平衡兼顾[2]。而张一群和杨桂华(2012)则认为旅游生态补偿实质是采用经济手段调节旅游开发和经营涉及的生态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并提出了“主体说”和“途径说”两种理论[3]。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旅游生态补偿的内涵辨析;(2)旅游生态补偿相关的制度设计;(3)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测算;(4)旅游生态补偿的方式和手段;(5)主客体对旅游生态补偿的意愿及感知。

研究显示,国外有关生态补偿的研究以利益相关者及补偿对象的问题居多,而国内的研究涉及面较广,在补偿对象、补偿标准、游客支付意愿以及绩效评价方面均有涉猎。但目前国内外有关旅游生态补偿的研究尚且不够深入,尤其是我国对于旅游领域的生态补偿问题研究较晚,尚未形成系统的标准体系。

3 研究方法评析

3.1 定量研究方法

3.1.1 生态足迹法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这一概念最早由加拿大学者William Rees于1992年提出,后由其博士生Wackernagel于1996年完善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4]。生态足迹通常是指能够维持一个国家、地区、人口持续生存所需要的或者说足够容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并能产生生物生产力所占用的地域面积,因此也被称作“生态占用”或者“适当的生态承载力”。

关于生态足迹计算,主要将各类资源项目分为6种生物生产面积类型,分别是建筑用地、水域、化石、草地、林地和耕地。其计算模型为:

其中,EF是总的生态足迹,ef是人均生态足迹;N是人口数,i是所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aai是人均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rj是均衡因子,Ai指的是第i种消费项目折算的人均占有的生物生产面积。

在现有研究中,生态足迹法主要可以分为综合法(自上而下法)和成分法(自下而上法)。我国学者蒋依依(2014)以云南省为例,基于生态足迹效率测算方法,较为全面地提出了有关旅游地生态补偿的最高、最低与合理标准测算方法,为提升旅游地生态补偿核算标准的准确性提供了新的依据[5]。而汪运波等学者(2014)则运用生态足迹成分法探讨了关于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生态补偿标准,并对管理部门提出建议[6]。

现有研究中,生态足迹通常被视为一种资源账户,多被运用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之中。但在实证分析中主要侧重于人类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而对于社会、经济、技术等可持续发展并未涉及。

3.1.2 旅游生态足迹法旅游生态足迹(tourism ecological footprint,TEF)是生态足迹在旅游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指将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排放的各类资源和废物所占用的地域面积。依据旅游的六要素,可将其分为餐饮旅游生态足迹、住宿旅游生态足迹、交通旅游生态足迹、游览旅游生态足迹、购物旅游生态足迹以及娱乐旅游生态足迹。计算公式如下:

在我国,学者章锦河(2005)等分析了九寨沟旅游生态足迹与生态补偿的关系,并构建了相应的生态补偿标准测度模型[7]。学者蒋依依(2014)等在研究中采用生态足迹与旅游生态足迹效率以分别体现单位土地所承载的机会成本与游憩功能价值[8]。徐秀美(2017)等在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旅游生态足迹法探讨了拉萨次角林的旅游生态承载力、旅游生态补偿标准[9]。

旅游生态足迹分析主要依据旅游业的分类进行计算,由于旅游业自身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给研究增加了一定难度,数据采集和计算精准是首要难题。

3.1.3 模型构建法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处理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还能对多元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有效地帮助学者发现并解决研究中难以观测到的变量之间的问题。

熊长江曾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天山天池世界自然遗产地进行研究,探讨游客对于旅游生态补偿的支付意愿[10]。陈海鹰(2017)曾借助系统动力学(SD)分析方法,构建各利益相关者在旅游生态补偿系统中的利益关系结构模型,并分别从正、负外部性视角探讨了旅游生态补偿标准的类别构成[11]。

3.1.4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由研究者(团队)统一设计制定问卷,以书面提问形式向研究对象采集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在旅游生态补偿的研究中,以调查游客支付意愿居多。

胡欢(2017)通过问卷调查法分析了游客在旅游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中的影响因素,发现游客支付意愿与其自身的角色定位有关[12]。肖建红(2016)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了游客对海洋生态系统服务的支付意愿,并对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评估[13]。

运用问卷调查结合访谈法可以较为有效地分析旅游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等因素,从而为制定合理的补偿机制提供依据,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运用较少。

3.2 定性研究方法

3.2.1 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是指通过对某一方面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形成系统性的科学认知以进一步深入研究,从而提出自己见解或理论的研究方法。

蒋依依(2013)等基于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对当前旅游地生态补偿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展望[14]。张广海(2017)等检索了知网2005到2015十年间发表的文献资料,客观分析了旅游生态补偿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及其趋势,发现存在研究不深入、方法单一等问题[15]。李淑娟(2018)等学者则从概念梳理、主客体界定、补偿途径、标准核算等4个方面进行述评,对国内外旅游生态补偿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国内现有研究的问题并给出建议[16]。刘敏(2013)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对旅游生态补偿内涵、利益主体、补偿标准和补偿机制进行了探讨[17]。

国内一直在推进旅游领域的生态补偿研究,但研究内容及对象较为单一,缺乏系统性的研究。

3.2.2 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首次提出,又称个案研究法,是指结合文献资料对某一特定对象进行分析探讨,得出事物普遍性或者规律性的研究方法。

杨屹(2019)等以太白山风景区为例,探讨了我国西部旅游风景区的生态补偿标准,并就如何降低旅游生态足迹提出了管理建议[18]。肖建红(2016)等以普陀山、朱家尖、桃花岛和南北长山岛为例,探讨了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生态补偿的标准及其差异[19]。陆丹丹等(2017)以广西漓江流域为例,探讨了当地居民对生态补偿的态度,发现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的群体持有态度具有显著差异[20]。黄圣霞等也曾就广西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生态补偿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为该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21]。

案例分析法在旅游生态补偿的研究中应用范围较广,多为选取某一特定旅游地或特定对象进行分析,但通常需结合多种方法共同研究。

3.2.3 演绎归纳法演绎归纳法是指在基础理论研究阶段,通过查阅文献后进行归纳总结,确定研究思路及其研究路径。

陈海鹰(2016)[22]以前人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旅游生态补偿内涵及理论机制等科学问题进行探讨,完成了有关自然保护区旅游生态补偿运作机理与实现路径的研究。张一群(2015)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思维加工,加强对生态补偿本质和内在规律的理论认知[23]。

演绎与归纳本质上并不冲突,结合运用两种方法进行研究有助于系统理论的形成,但我国目前较少采用此种方法进行研究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旅游生态补偿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关键研究,研究方法的确立对于旅游生态补偿的体系构建有着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研究价值。通过对学术界现有关于旅游生态补偿的研究方法评析,结果表明:定量研究方法主要侧重于实证分析、标准核算等内容,缺乏对社会、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定性研究方法侧重于分析案例及本质探究,但研究对象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而从旅游生态补偿的研究内容整体情况分析,国外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理论提出及模型构建,而国内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更多采用实证检验的方法对旅游目的地有关生态补偿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4.2 建议

国内外就旅游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至今而言既是热点也是难点。对于在因旅游利用而产生的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相关研究与实证分析中,研究方法的运用通常与研究内容密不可分,但至今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未来的研究中,可在现有定性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和制度上的创新,在定量研究方法中可以适当选用因子分析法等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应避免采用单一的方法进行分析,建议选取多种方法相结合,将研究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为准。生态环境问题始终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为维持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关旅游生态补偿的研究方法与标准建设仍需不断完善。

猜你喜欢
足迹补偿生态
一种霍尔传感器温度补偿电路及其补偿方法
中国耕地生态保护补偿的省级差序分区及补偿标准
党的足迹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红色足迹
解读补偿心理
中国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