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晓芬
肢体语言是指通过头、眼、手、足、身等人体部位的协调活动来传达人物的思想,形象地借以表达情意的一种沟通方式。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审美情感教育,这种目标是通过儿童在音乐活动中不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的过程来达到的。因此,在音乐训练中,只训练脑子、耳朵或嗓子是不够的,人的整个身体都必须受到训练,肢体语言的训练和运用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是很有必要的。
在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肢体语言,可以将学生难理解的节奏、旋律、音高等一些抽象的音乐要素转化成充满趣味的律动,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体验音乐,更好地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肢体语言的运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体验音乐带来的美感和心灵抚慰。但是,音乐课堂上并不是动得越多越好,不能一味满足低段学生好动的年龄特点,不去抓住课堂教学点重点,非但让学生歌曲没有唱会,音乐知识也是一知半解。
那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使“肢体语言”更好地发挥效果呢?下面我就自己平时的一些经验做以下总结:
一、 运用肢体语言感受乐句长短
乐句是构成一首乐曲的一个具有特性的基本结构单位。乐句不尽相同并有长短之分。用不同的肢体动作来感受长乐句和短乐句以及它们与之发生的变化。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区分长短乐句,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我是小音乐家》这首歌曲,为了让学生体验到乐句的概念,我先带学生做吹泡泡的游戏,让学生通过吹短泡泡和长泡泡,并通过吸气、呼气等来体会乐句的长短。歌曲中模仿乐器声音的乐句,节奏轻快,乐句短小,就利用快吸快呼的方式进行吹泡泡游戏,其他乐句节奏舒缓,乐句较长,就采用快吸慢呼的方式进行吹泡泡游戏,很快,学生就掌握了歌曲中长短乐句节奏和旋律的不同。
二、 运用肢体语言感受音乐节奏
节奏是旋律的骨架,音乐中的节奏形态多样,千变万化,结合学生的实际,通过合理的训练方法,用肢体语言辅助教学能让学生更形象、更清晰、更有趣地感知节奏的特点和时值的长短。如人音版第六册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中有一乐句:“春雨唱|歌.呀|”。这一乐句出现了大附点节奏,我提示学生想象小鱼跃出水面的情景,用手来模仿“鱼出水”的动作,右手手臂在空中画出一个完美的弧线,轻松解决了这一难点节奏。
三、 运用肢体语言,解决音乐重、难点
音乐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重、难点,如一些较难演唱的乐句、一些难点节奏,音准、咬字吐字等等,那么就需要我们抓住关键,巧妙借助肢体语言来突破重、难点。如在教唱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时,歌曲中“我可对它不客气”这一乐句中出现了八分休止符和切分节奏,学生总是唱不准,我就让学生体会阿凡提保护花草树木,爱护环境的心情,加入一个握拳的动作来演唱,这样学生就都能唱准这一节奏了。
四、 运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形象
音乐形象是比较抽象的,没有具体的颜色、形态等外观形象,只能通过思维来理解,这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我们要善于利用孩子们千奇百怪的想象力这一点,通过与肢体动作地结合来表现他们听到音乐后的感受,找到肢體语言与音乐的结合点,这样就能逐渐熟悉音乐、理解音乐,达到审美的体验。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春》时,学生能够跟随音乐模仿出小鸟、流水、雷声等这些音乐形象,并能通过手臂的挥动、击掌、拍手等肢体动作来模拟音乐所表达的场景,学生通过肢体的律动感受了音乐形象和音乐情感的变化。
实践证明,在音乐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肢体语言,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将一些抽象的音乐要素变得更加直观、形象、易于理解。同时,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运用肢体语言,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各项音乐活动中,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