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小农户的农业生产造成非预期性冲击,给春耕春播带来不确定因素。农产品交易市场提供的农产品供需和价格信息,无法为小农户决策提供正确讯息,对下一季度耕作带来影响,打击了农业生产积极性。研究小农户如何应对突发疫情带来的危机,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农户;疫情;对策
文章编号:1004-7026(2020)06-0051-02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5.1 文献标志码:A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小农户作为农业经营主体,是巩固脱贫成果、稳定农村社会和衔接乡村振兴的关键。我国人多地少且各类土地资源所占比例不合理,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地多,人与耕地的矛盾比较突出。2019年3月,农业农村部公布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小农户从业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90%,小农户经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70%[1]。
1 小农户基本特性
由于农户各自独立,村庄分散,物流体系建设不完善,小农户与规模经营农户存在差异,通常面临着市场信息闭塞、高额交易成本、核心竞争资源缺失、谈判能力羸弱等问题。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农村农业生产和交易信息闭塞,使得小农户对农事生产信息的获取几乎完全依赖于个人生产经验或当前消费市场农产品供需和价格反馈。信息不对称,供销需求延时脱节,对小农户生产决策产生了一定影响。
2 新冠疫情下的产业危机
2.1 对产业的影响
为控制疫情传播,全国很多城市采取了严控交通、延迟企业开工的做法,很多农村也选择暂时阻断进出村庄道路,严格控制车辆和人员流动。各地实施的严格交通封锁对切断疫病传播有重要作用,但也给农产品运销带来巨大挑战。
我国农产品产销区在生产和购销方面的功能分别强化,双方联通高度依赖通畅的运销渠道。尽管交通管制和地区封锁是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之策,但“一刀切”的阻断政策对正常经济社会运行造成了很大“杀伤”,在产销对接上尤为突出。交通中断,外销不畅,大量农产品、果蔬产品错过了最佳上市时间,降低了产品新鲜度和价值。农户缺乏必要的储存和保鲜能力,产品积压,损失严重。
2019年“非洲猪瘟”带来猪肉价格上涨,刺激了我国居民对家禽产品消费需求。同时,基于对中国新春佳节传统消费市场的增长预期,大部分家禽产业选择扩容扩产。饲料厂延迟复工导致养殖户畜禽无饲料可用,暂停活禽交易、关闭屠宰场导致出栏畜禽无法屠宰,封村封路导致养殖生产活动难以正常开展。养殖场由于饲料短缺急于出栏,或已达出栏期限被迫压栏,使得家禽产品供给数量远远大于当前屠宰数量,价格急速下跌。
2.2 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此次疫情的危害性、传播性较强,对疫情管控的刚性管制就是限制人员流动。但应对突发性疫情和灾害防控的准备不足,应急处置机制尚未建立。疫情管控造成运输渠道中断、供需流通冻结,无法及时将产品运输流通,造成产销脱节,导致产地农产品囤积滞销,产品价格暴跌,生产者收入受损。销地面临农产品短缺,物价暴涨,消费者福利下降。基于消费恐慌心理,一些居民出现慌乱和无序消费行为,对肉、蛋、奶、菜进行哄抢,造成供应紧张,甚至影响社会稳定,问题十分突出。
3 应对危机的对策
当前正处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也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只有求真务实,才会有科学决策。小农户只有充分正视农业产业特性及当前困境,才能科学有效应对疫情冲击,尽快走出经营困局。
3.1 创新农业组织,提升小农户生产经营能力
由于耕地分散、村庄分散和家庭农户户主综合素质较低,必然造成生产成本高度浪费。基于本组、本村农户,建立土地整合、生产原料共享、农业耕作机械化、产品联合销售的“抱团”合作组织架构,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在农村现有农业知识基础上,通过能手培训、专业学习,培育一批有技术、专业化的小农户,为村镇生产提供技术服务。通过具有资金优势、技术水平、生产规模的大户,将零散小农户聚合在一起,提升主体竞争优势,加大产业组织合作深度。通过与龙头产业结合,了解市场需求,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将自身置于农业产业生产链中,提升小農户生产经营和市场应对能力。
3.2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升产品品质
疫情让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家做饭可能重新回归主流,居民食品消费有望再度升级,品质化、健康化成为大势所趋。从家庭食品消费安全角度看,农产品质量安全联系着广大消费者。稍有不慎,会对整个产业带来巨大损失,打击广大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因此,小农户要赢得市场竞争力,需要着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在考虑生产成本的同时,提升产品品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小农户发展过程中存在缺乏自主品牌、市场竞争较弱、销售方式单一等问题。小农户经营主体产品可以升级为更加生态的内循环方式。
对于水产养殖户而言,根据不同水产生活特性,在同一水域进行立体生态混养,实现水环境循环再利用。种粮小农户废弃物自产自用,通过秸秆还田,既杜绝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又增加了土壤肥力,起到增肥增产效果。菌类小农户将食用菌废弃物用作栽培园艺植物或果蔬肥料,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小型家禽养殖场将禽类粪便进行发酵和无害化处理,为绿色农业提供肥料。
3.3 建立农消对接模式,助力农产品销售
传统的市场销售模式是“农户—批发市场—中间商—消费者”。在流通过程中经过多层经销商,增加了产品成本,也消耗了产品应季性,从而影响农产品销售。农消对接是指农户与消费者无缝对接,由产品生产者直接与消费者对接,摆脱了层层加价的中间商。农户依据消费者需求实现订单式生产,点对点发送,既摆脱了生产盲目性,也保证了农产品新鲜度,从而赢得了市场。
从除夕前武汉“封城”,到全国各地防控“一级应急响应”相继启动,让大多数线下商业歇业,线下需求变成了线上需求。由于无法出门,消费者只能从各生鲜平台和社群团购获取生活必需品。因此,要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信息沟通,积极协调产区和销区构建稳定对接关系。
整合农业上下游资源,发展有机农业,联系组、村、镇范围内农产品信息,以编码形式,采用食品产地溯源机制,结合互联网技术,强调产地、产品信息的真实有效性,使消费者能够直观了解自己所购买食物的安全性。
加强农村农业产业信息网体系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签订长期农产品采购协议,发展订单农业的农产品。二是通过“产+销”“销+产”身份角色转换,实现多元化经营,延伸产业价值链。三是小农户通过组、村、镇等多种方式形成产销优势互补、风险利益共担共享的新型农村合作社。通过互联网销售、社群团购等模式,将农贸市场搬到网上平台供消费者使用,使消费者能够方便、快捷地购买本地生鲜农产品,提高小农户收入水平。
架构本地生鲜网络信息后,消费者能够搜索本地社区附近小农户产品,通过“本地化”电商模式,节约物流成本。在客户互联网下单订购后,蔬菜、禽蛋等不宜保存的生鲜产品第二天到货,极大保障了农产品的新鲜程度。
3.4 加强农业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小农户抗风险能力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将影响非农产业,非农产业也会波及农业产业。任何一个产业出现问题都将引发连锁反应。加强农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风险识别和危机防控,才能提升小农户抗风险能力。
3.4.1 强化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
根据消费者所需,生产消费者需要的农产品。建设与自身产品供应和消费需求相适应的农产品储备能力,综合考虑储存成本、管理成本和社会效益等因素,进行合理储备。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居民对优质动物源性蛋白质来源和果蔬需求变得多样化。发展智慧农业,生产优质农产品,成为农产品生产的主流趋势。
3.4.2 加强农产品流通应急绿色通道建设
推动农产品“优进优出”“引进来、走出去”齐头并进。保障农产品物流暢通,畅通绿色通道,实现供需对接,减少重大危机事件对农产品产地和销地衔接的影响。完善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输体系,充分发挥冷藏集装箱技术灵活、安全的特性,大力推广并结合信息系统,形成冷藏运输一体化模式。
3.4.3 大力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
自然灾害和市场变化是影响小农户收入的主要因素。在农业生产中,自然灾害作为不可抗力因素,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如何规避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保证小农户整体收益的关键。加强农户综合能力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可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防范自然灾害,仅保障物化成本是不足的,收入保险不失为一种综合保障方式。遵循“政府引导、自主自愿,应保尽保”的原则,向农民提供多种保障额度选择。加强农业保险宣传,让农民了解相关要求和作用,建立保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意识。农业保险规避农业生产风险,使小农户更够更加从容面对农业生产风险,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搜狐网.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到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EB/OL].[2019-03-03].https://www.sohu.com/a/298766052_99895630.
[2]刘逸,李源,黎卓灵,等.新冠肺炎疫情在广东省的扩散特征[EB/OL].[2020-02-25].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4.1209.N.20200225.2114.002.html.
作者简介:覃凡丁(1983—),女,壮族,广西贺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