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过我舍友的人,当过我死党的人,甚至任何一个跟我有过交集的人,都或多或少知道我是一个嗜鞋如命的人。我会在宿舍里放一些抽屉鞋盒,做一些收纳箱,为的就是放下更多的球鞋。
偶尔会有隔壁宿舍的人專门来看我的球鞋,甚至可以称之为“参观”。巅峰时期,我的鞋子“保有量”能达到40双吧,虽然在一些球鞋玩家眼里这些鞋子不足道哉,但是对我这样一个家境不是很优越的,同时对倒卖球鞋很不齿的人来说,已经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了。每次早上起来不知道穿啥鞋上课的时候,舍友都会打趣道:“这是一个幸福的烦恼。”
除看一些资讯以外,我每天做得最多的课余活动就是看球鞋论坛了。上网的时候被问得最多的一句话也始终是:“邱汐岩,你又买鞋?”
年轻人,如果一切都被旁人理解,那活着还有啥意思啊。其实最早爱上球鞋,也确实是源于虚荣心,尤其是初中、高中那段时间,感觉能够穿上一双耐克或者阿迪达斯的球鞋简直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为了这些好笑的、孩子气的虚荣心,我做了很多功课。高中时我寄宿在一个同学家里,恰好他家有电脑,每天放学回家就是上各种球鞋论坛搜集打折信息,在淘宝上搜集一堆店铺信息。当然,在这期间,我也在论坛上阅遍各类球鞋。高中的时候,我每个月只有300元零花钱,生活费都是爸妈直接交给房东,而且我爸爸似乎觉得男生喜欢买鞋总是太“娘”,专门要钱买鞋他总是反对。“鞋子够穿就可以了,买那么多干吗?”这是每次我开口要钱买鞋的时候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有时候,我也觉得好像周围没人能理解我对球鞋的热爱,可转念又会觉得——我管那么多干吗?
于是,我继续不厌其烦地追一些鞋型,高中那会儿流行的,比如耐克的air force1和air max90,阿迪达斯的superstar2,匡威的all star和one star之类,我都想买。可是,我也面临着我的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我的购买能力之间的矛盾。
我是一个喜欢追求丰富度而不喜欢追求高品质的人,因此当时面临着这样一种矛盾,所以我果断地利用匡威这个品牌开始增加自己的鞋子数量。巅峰时期,Chuck Taylor一款鞋我就买了15双。房东看了也很无奈,打电话给我爸爸,说为了给我放鞋子他买了一个新鞋柜。我爸妈知道后哭笑不得,一边劝我要理智消费,一边告诉我学生不应该过分浮夸,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当然,我还是贯彻了青春期少年对不喜欢听的话“左耳进右耳出”的“战略思想”,将这一切都抛诸脑后。高中时我被死党损得最多,或者也可以说是被酸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大家快来看啊,邱汐岩又穿新鞋子了!”有时候我表面上显得不高兴,其实还是像个孩子一样产生一种穿新衣服被表扬时的开心之感。
上大学对我来说是一次彻底的释放,因为在生活费这个问题上,我有了独立处置权。如何协调生活和买鞋、买衣服之间的关系,如何缓和生活必需品和自己爱好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大学四年始终钻研的课题。
牛仔裤从杰克琼斯升级到李维斯,球鞋也从耐克和阿迪达斯的基本款到开始要求球星的签名鞋和Air Jordan的一些所谓“定番”。我一直不敢自诩是潮流玩家,因为混潮流这个圈子确实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或者像我之前说的那样“以贩养瘾”。所以,我的爱好始终与潮流无关,在平凡人的世界里,我觉得我做到了极致。
成长的过程,大概就是从别人觉得你是疯子过渡到别人觉得你是专家。曾经因为对球鞋的狂热和对所谓搭配的执着,我被舍友和死党们认为是个傻帽儿,而今舍友们开始经常请教我搭配牛仔裤和休闲裤的鞋子有什么区别,爱好篮球的死党们也会主动跟我交流买球鞋或穿球鞋的心得体会。我也开始在一些球鞋论坛上发球鞋测评盘点,比如我自己喜欢的杜兰特和科比的签名鞋,比如国产品牌李宁的一些实战款。我开始慢慢学会将自己的爱好和狂热转变为一种生活情趣,将本来属于虚荣心的东西沉淀为一种生活乐趣,并且将摄影这个爱好和球鞋结合在一起。
撰写幽默的稿子,用心感受每一双篮球鞋带给我的体验,从各个角度拍摄自己喜欢的球鞋,然后将三者糅合在一起,写一篇我认为对他人有用的稿子,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否需要一双我拥有的鞋。
其实,我也很多次地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大多数人不明白球鞋可以这样让一个人着迷?
虽然我一直以来不太情愿跟别人解释这样一个别人本就不理解的爱好,套用一句很多女生跟男朋友生气时爱说的话:“懂我的不用我说也能懂,不懂我的解释半天也是对牛弹琴。”但是,我不得不好好说说那些理由。
当你用心地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可以发现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对这个该死的爱好提出所有要求,至少我觉得你对人不会这么任性。爱喝茶的人对茶叶的种类与品质要求繁多,收集古玩的人也对藏品存在诸多要求,所以喜欢球鞋也会逐渐出现各种分支。比如,在大人看来篮球鞋都一个样子——这是因为他们看不懂,而实际上,当我们了解篮球鞋的文化以后,就知道篮球鞋的技术发展历程是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以耐克、阿迪达斯、彪马和锐步几个公司为首,篮球鞋逐渐进入一个科技时代。按照材质,可以分为真皮球鞋和聚酯纤维球鞋,前者如Air Jordan的大多数正代鞋、詹姆斯7代以前的实战鞋,后者则有像阿迪达斯的crazy quick、耐克的hyperdunk等等。按照缓震科技,可以分为物理缓震和材料缓震,前者如阿迪达斯的bounce技术和耐克的zoom技术,后者如阿迪达斯的boost技术和耐克的lunar技术。此外,还可以依照球员主打的球场位置分为内线和外线,按照鞋帮高低分为高帮、中帮和低帮。作为一个爱好球鞋与篮球7年的人,坦白地说,我对球鞋的研究确实让我长了不少知识,也能吹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我打篮球时的体验更好。
我也经常跟我爸妈说,这双鞋跟你脚上的皮鞋可不一样,它可是有历史、有文化的。他们摸着我的头说我脑子有问题,我也嘲笑他们不懂每双球鞋厚重的过去。沉浸于论坛多年的我,经常看到大家说的一句话就是,耐克和阿迪达斯的球鞋定价为何稍高?是因为有一种所谓的品牌积淀和球鞋文化。当今世界上比较强大的几个球鞋品牌,确实也有些年头了,锐步就从20世纪90年代确立了“内有‘大鲨鱼奥尼尔,外有‘雨人坎普”的品牌代言,世纪交替时逐步过渡到姚明和艾弗森二人扛起大旗,一句“I am what I am”的口号和艾弗森那种桀骜不驯的样子,对很多球迷、鞋迷而言,都是很熟悉又很值得玩味的。阿迪达斯、彪马和锐步三家在乔丹出现以前一直垄断着球鞋行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乔丹出现并带领耐克扶摇直上成为篮球鞋领域的霸主,这也是很多球鞋玩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我觉得,对每一个爱球鞋的人来说,你从16岁开始就被球鞋环绕,那就是你的青春、你的任性和你的叛逆,以及一切回忆的中心。为什么很多工作多年的人看到某一双球鞋会触动内心?原因大抵如此——这双鞋子的背后有我们在水泥地上挥汗如雨的过去。或许我们为了一双心爱的球鞋辛苦攒钱,每餐只吃泡面、咸菜和馒头;或许我们为了买鞋和保留鞋盒与爸妈做过无数次斗争;还有可能这双鞋代表了一位你崇拜的篮球巨星。所谓青春与热爱,无非就是因为一些不起眼的东西占据了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让我们为此付出了常人无法理解的精力和代价。
球鞋,占据了我青春的一大半。很多时候,它也成了我的一个动力,支撑着我去做一些事。玩儿,不一定要让别人能懂,也不一定要多么疯狂,但一定要尊重自己的内心。我不渴望被世界理解,也不想去理解整个世界,只想在年轻的时候,在自己的脑子和青春里划拉出一亩三分地,告诉这个世界:在这儿,我不需要你理解,你也别干涉我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