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云霞
一次送教下乡活动,笔者准备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确定教学内容后,笔者反复读这篇课文,并不断思考:该以什么为主线串联所有的教学环节呢?在这篇课文中,季羡林先生以拉家常式的语气向读者娓娓道来,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美景,表现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心灵美,以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美。那么,笔者就可以“美”为主线,围绕“风景美、心灵美、境界美”这三个方面,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显性到隐性展开对课文的教学。
搭好教学大致框架后,笔者开始站在学生的角度再读课文,并联系自己去年教这课时学生们的表现,来预测五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
如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欣赏德国哥廷根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美景?这是教学中遇到的第一只“拦路虎”,同时,它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中国,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那样的景象,學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就无法感受到那种美带来的震撼。没有风景美的冲击,又何来心灵美的震撼呢?如果这样,接下来的教学就会变成教师的独角戏,缺乏学生真实体验的课堂,那还是一堂好课吗?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笔者上网搜索并下载了十几张德国“家家户户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的风景图,制成幻灯片。课堂上,学生们很顺利地找到了表示景美的相关语句。笔者故作神秘地问:“孩子们,想不想到德国旅游一番?”自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想”。笔者趁机提要求:“那要睁大眼睛仔细欣赏哦。”随着十几张幻灯片的播放,学生们一个个将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巴也不由自主变成了“O”形,有一些孩子甚至还忘记了公开课上的紧张感,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哇”的赞美声。这些美丽的画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帮助学生搭设了形象思维的阶梯。之后,笔者再请学生闭上眼睛听范读,同时进行想象,并交流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有了十几张美图的直观感受,孩子们的想象和语言也变得生动、形象、鲜活起来。在这样的交流中,既激发、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为下一环节的学习作了情感上的铺垫。
如何让学生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境界之美呢?第二只“拦路虎”赫然凸显在脑海,这也是本课亟须突破的教学难点。如果仅仅让学生停留在对“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一认识上,我觉得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学生认识得更深入呢?笔者找到了季羡林先生写的《留德十年》电子书,便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经过反复斟酌,笔者最终选定了这样一句话:“街道洁净得邪性,你躺在马路上打滚,决不会沾上任何一点尘土。家家的老太婆用肥皂刷洗人行道,已成为家常便饭。”笔者将这句话制成一张幻灯片,加入课件中。课上,学生们读到这句话,就自然而然能更深地体会出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美。笔者又让学生联系实际,想想自己身边有没有这种境界美的体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就水到渠成地说出了班上的图书角、卫生值日等具体事例。由此,抽象的、模糊的、难以理解及描述的思想境界美就以另外一种姿态展现在学生面前,它变得亲切、形象又具体了。不知道会有多少这种境界美的种子将会植根于孩子的心田,并落实在他们的行动中,但至少,这些种子已经遍地播撒了。
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促进学生言思并举呢?第三只教学中的“拦路虎”又横在眼前。当然,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忙,我再也无需慌张。笔者在四周布满鲜花的幻灯片背景上,插入诗般的文字:四五十年过去了,美丽,依然没有改变,家家户户,依然 。迎接我们的主人,依然 。满街的窗子前,依然 ,这境界,依然 ,那就是 。配以优美舒缓的钢琴曲,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练笔,给学生的知识储备得以运用的机会,让他们尽情抒发自己的感受。课堂上,学生们有的立刻拿起笔写起来,有的手拿着笔静静思考。当笔者在令人愉悦的钢琴曲中走到教室右边的最后几排时,有几个孩子已经举起手来。在我的示意下,那几个孩子依次展示了自己的小练笔。笔者选其中一个,展示如下:四五十年过去了,美丽,依然没有改变,家家户户,依然非常美丽。迎接我们的主人,依然热情好客。满街的窗子前,依然花团锦簇,这境界,依然耐人寻味,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毕竟是农村小学的孩子们,虽然文笔略显稚嫩,但他们表达能力和语用能力的提高可见一二。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以形、声、色、情的优势将教学资源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能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立体交叉。教师也不再局限于篇幅短小的教材内容,而是以教材为引子,向“青草更深处漫溯”,进行教材的二度开发,同时提高自身的教学创新水平,成为“教材的开发者。”◆(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年县第二小学)